儿童自我控制研究述评及早期教育启示
2020-03-03李慧丽
李慧丽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自我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它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必要心理条件,也是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学前期是儿童自控能力发展快速的时期,也是培育儿童自控能力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自控能力对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全发展和对儿童今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关于儿童自我控制研究成果的梳理,理清自我控制的内涵和外延,综述儿童自我控制研究的焦点和成果,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及其不足,得出对未来一般儿童自控能力培育的有益启示。
一、儿童自我控制的内涵
关于自我控制的内涵与定义,国内外的研究者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被普遍认同的解释,这是由于不同理论流派的研究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使用了不同的概念和术语,如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自我控制(ego-control/self-control)、抑制性控制(impulse-control)等等,并且研究者之间很少相互借鉴,使得关于自我控制的定义呈现出纷杂的状态。
社会认知心理学家Kopp认为自我控制是指顺从、延迟满足的能力,或是在缺少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个体按照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1]国内学者杨慧芳、刘金花认为,自我控制是指儿童根据社会环境的要求对自我的认知、情绪、行为进行调节与控制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特征。[2]和Kopp一样,杨慧芳等人也强调个体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控,从而做出适合社会要求的反应。Roy F. Baumeister等人从能力训练的角度出发,认为自我控制是可以掌握和控制一个人的想法、情感、欲望和行为的意志能力。[3]
综合以上关于自我控制的定义,本研究倾向于认为自我控制是指儿童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做出适合社会要求的反应。
二、儿童自我控制的研究内容
(一)儿童自我控制的结构
国内外研究者一致认为,自我控制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具体能力的复杂心理结构,而非单一的心理因素。Kopp等人认为自我控制主要包括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等五个方面。[1]杨丽珠将儿童自我控制的结构划分为自觉性、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四个维度[4],其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而且可操作性强,能够为具体的研究和儿童自控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二)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1.年龄特征
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年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的自控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升;第二,儿童的自控能力发展并不是匀速的,而是存在不同的发展年龄关键期。Vaughn、Kopp 和 Krakow考察了 18—30 个月期间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个体差异,发现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且个体差异的加剧是在第二年和第三年之间。[5]国内研究者许政援、闵瑞芳、谢军、杨丽珠、宋辉、张萍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自控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而3—5岁是儿童自控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2.性别差异
关于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存在两类完全相反的观点。Vaughn、Kopp 等人对 18―30 个月的幼儿进行了追踪研究,发现男女之间在自我控制上观察不到明显的性别差异。[6]而Kochansk等人对26—41个月的幼儿的研究却发现,女孩的自控能力高于男孩。[7]我国学者杨丽珠、陈会昌和程利等人的研究结果与Kochansk一致,也得出了女孩的自控能力高于男孩的研究结论。
3.文化差异
目前关于儿童自控发展的文化差异研究相对较少。杨丽珠的研究发现:澳大利亚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水平总体上高于我国同龄幼儿。研究还发现这种差异与中澳父母不同的价值观相关,中国父母更看重儿童的顺从,而澳大利亚父母更看重儿童的自我指导。[8]董存梅针对中日幼儿的自我调控做了比较和跨文化分析,发现日本幼儿比中国幼儿表现出更多的自我主张反应,中国幼儿比日本幼儿表现出了更多的依赖成人和冲动行为反应。[9]
(三)儿童自我控制与其他因素间的关系及影响研究
1.儿童主体因素
影响儿童自控能力发展的主体内在因素主要与生理和认知成熟有关,如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注意、努力、气质等因素。我国学者杨丽珠等人研究了注意机制对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结果的影响,同时杨丽珠的研究还发现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与活动性水平、负性情绪等气质因素有关。[10]林崇德、姜媛综述了情绪自我控制发展的影响因素,其中大量的国外研究结果都表明:气质、注意、努力和执行功能等内部因素与儿童的情绪自我控制发展密切相关。[11]
2.父母教养方式
Mechenbaum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父母教给儿童自我控制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增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2]陈会昌、阴军莉、张学军考察了2岁儿童延迟性控制行为发展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教养态度,尤其是母亲的教养对儿童自我控制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12]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家庭影响密切相关,父母的榜样和权威有利于儿童形成自控能力,但这种控制对儿童来说是来自外部因素的控制,必须帮助儿童形成内在主动的自我控制,而不能仅仅依赖于外部因素的控制。
3.惩罚与奖励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从而增加良好行为的出现。Power、Chapieski的研究发现,经常使用体罚的母亲,其孩子表现出最低水平的服从。[13]Aronfreed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在适当时间给予惩罚,能够促进儿童自我控制。[14]由此可见,在儿童自控能力培养中运用惩罚与奖励一定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四)儿童自控能力发展与培育的研究
国内外关于儿童自我控制的教育干预研究较为缺乏,干预对象主要针对特殊儿童或儿童的问题行为,较少关注缺乏自控能力的正常儿童,所采用的干预方式和手段也主要基于认知—行为模型,且缺乏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但菲、杨丽珠等人尝试着通过游戏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研究结果发现游戏的性质和类型,游戏中的规则,榜样以及游戏兴趣对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15]叶小红采用实验法对自控能力较弱的正常儿童进行了教育干预研究,并从幼儿园常规教育与幼儿自控能力发展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儿童自我控制研究成果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一)自控能力的培养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早期教育对儿童自控能力的培养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3—5岁是儿童自控能力发展与培养的关键时期,早期教育应抓住儿童自控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给予及时恰当的培养。另外,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自控能力发展水平不同,如3岁前儿童的自控水平较低且冲动性占有很大成分,因此不能对其提出过高的要求。家长和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幼儿提供一些符合其能力特点的任务,如帮家长拿东西,为同伴分发食物或碗筷等,让幼儿获得自控成功的机会和愉悦体验,逐渐学会自我控制。
(二)早期自控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儿童的主动性
当前儿童自控能力培养的误区之一就是对惩罚和奖励的滥用,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以他控的模式教育儿童,忽视儿童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儿童的行为动机主要是为了逃避惩罚或取悦权威人物,而不是出于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儿童判断是非的标准也主要来自成人,而不在儿童内部。导致的结果就是儿童只是表面的顺从而不是内心的接受。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都应该意识到:自控必须是儿童主动的控制,早期自控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帮助儿童形成自觉主动的控制。
(三)游戏是培养儿童自控能力的重要有效途径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最感兴趣的活动,优质的游戏活动不仅可以使幼儿产生快乐、愉悦的情绪体验,而且可以使幼儿得到心理上的锻炼和成长。但菲等人针对儿童自控的四个维度——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和延迟满足,提出了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游戏策略,预设的游戏训练对于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具有显著作用。有必要指出的是,游戏中的规则设置是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有效控制因素,且规则的制定应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心理需求,而游戏的情境性和趣味性则是激发幼儿接纳和内化社会规范和规则要求,进而获得自控能力的有效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