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3-03

教育观察 2020年4期
关键词:规则创设区域

罗 丹

(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资源,合理布局每个区角,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兴趣投放有效的区域材料,并制定区域规则让幼儿活动的场所。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进入区域进行游戏,通过自主操作以及与材料间的相互作用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以此提升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各方面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研究区域活动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一、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环境创设仍以教师为主导

创设幼儿喜爱的区域环境是区域活动成功的一半。幼儿园班级里的区域设计是教师结合教室的空间大小进行划分的,在区域结构布局上动静分离,内容上相互联系。区域环境创设是由教师根据幼儿园制定的学期主题、月主题、季节主题或者结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经验积累独立完成的。大部分教师认为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是一项烦琐的工作,因此,幼儿极少能参与到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作为主动的个体,他们通过内化环境给予的各种信息,建构自身的认识,促进自身的发展。[1]作为参与区域活动的主体,原本该由幼儿创设自己喜欢的环境,实际却由教师包办替代,无形中幼儿的主体地位被削弱。

(二)幼儿极少参与区域规则的制定

幼儿的规则意识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在区域规则制定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教师基本上都是自己事先拟定好规则,然后组织全班幼儿对规则进行理解,并要求幼儿遵守已拟定好的规则。这个过程没有让幼儿参与,导致幼儿不理解区域规则,不能遵守区域规则,不明白区域规则存在的意义等,幼儿时常在教师制定的规则中犯规而被迫停止当下正在进行的区域活动。

(三)幼儿无法自主选择区域材料

有效的材料投放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社会交往、动手操作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2]幼儿园区域材料的选择在于领导者的权衡,一部分的区域材料由幼儿园直接购买投放到各班级中,一部分由教师自制投入区域中,班级中每投入一种新的区域材料,教师都会给幼儿进行讲解和操作示范。幼儿熟悉材料操作后,教师再将材料投放到区域中。观察发现,很多新投放的区域材料实际使用率不高,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认为投放的材料越丰富越好,但往往会忽视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游戏的需要,导致很多材料不为幼儿所用,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二是教师担心幼儿损坏新投放的材料,因而限制幼儿对材料的使用,导致幼儿在最开始选择区域材料时就无法进行自主选择,很多新投入区域的材料成了一道摆设。

(四)教师缺乏科学的指导

区域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在区域活动过程中能否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指导直接影响区域活动的教育效果。[3]教师是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提供者和支持者,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游戏能够顺利进行以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源于教师的正确指导。然而,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实际却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在幼儿所进行的区域中象征性地走一遍或在一旁忙自己的工作,教师更多地是关注幼儿在区域中的纪律是否达到自己的要求。由于教师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区域活动内容不丰富,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只能按自己当前的游戏水平对区域材料进行操作,很多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就轻易放弃正在操作的材料和进行的活动,幼儿的游戏水平提升缓慢。

(五)区域活动评价流于形式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是区域活动中重要的环节。一方面,区域活动评价可以让幼儿了解自己和同伴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在区域活动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与幼儿具体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下一次的区域活动积累经验。然而,在区域活动评价过程中,由于教师掌握主动权,在评价时更多地关注自己看到的表面现象,很少细化到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虽然评价中大多以正向评价为主,但较为片面,缺乏让幼儿自评的机会,忽视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因此,教师区域活动评价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六)幼儿园缺乏对区域活动的研讨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幼儿园更倾向于对集体教学活动进行研讨。幼儿园要求班级教师对区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努力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区域环境,园领导也适当对区域环境和区域材料做定期检查,但对于教师平时开展的区域活动却很少介入。教师偶尔就中班的区域活动进行研讨,但往往准备不够充分。参与研讨的领导和教师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情况提出促进的策略,但却很少跟进本次区域活动研讨的后续发展情况。幼儿园区域活动研讨成效不高,研讨过于表面化、形式化。

二、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的促进策略

(一)让幼儿成为区域环境创设的主人

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物质环境创设,也不可忽视精神环境创设。教师应充分考虑中班幼儿心理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人翁意识,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当中,让幼儿有更强的责任意识去爱惜和维护自己创设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学会尊重幼儿的想法,在集体讨论过程中认真聆听幼儿所提出的意见并进行记录。其次,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根据讨论内容帮助幼儿归纳环境创设的思路。最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执行环境创设的方案,共同收集所需材料并动手布置。在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创设自己喜爱的环境,使幼儿在区域中收获更多的可能性。

(二)师幼共同制定合理的区域规则

区域活动规则是幼儿有序开展区域活动的前提条件,良好的区域规则能使幼儿有秩序、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开展区域活动。在制定区域规则时,教师应转变自己陈旧的观念,打破由教师独立制定区域规则的局面,赋予幼儿制定规则的权利,鼓励幼儿共同商讨区域规则并督促大家遵守。因此,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回忆以往在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并展开分析和讨论,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和理解规则,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让幼儿明白区域规则的重要性,促使区域活动得以有序开展。

(三)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征投放材料

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和投放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前提。在材料的选择上,教师要投放适宜中班幼儿年龄特征的低结构材料。材料可以由幼儿园统一购买,也可以由教师与幼儿通过废物利用,一起动手制作。材料投放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不断细化,同时考虑主题与目标的联系,加强材料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对投放的材料进行定期的检查、填充和更换。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大胆让幼儿使用新投放的材料,鼓励幼儿进行多样化的游戏活动。因此,教师在投放适宜幼儿的区域材料的同时也要让幼儿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材料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幼儿的各项能力。

(四)教师要重视对区域活动的指导

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的科学指导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它决定着区域活动能否有效的进行,同时也是制约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和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实际操作情况,适时参与幼儿活动,为幼儿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持。教师应注重提升自己有关区域活动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区域活动中积累经验,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五)区域活动评价要落到实处

区域活动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幼儿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通过评价可以让幼儿知道自己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下次区域活动积累经验。同时,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工作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从而对工作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4]

区域活动评价的基本前提是教师认真观察和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观察时发现幼儿好的方面和不足的地方。评价时要具体到幼儿在区域过程中的具体行为,突出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结合幼儿存在的问题,与幼儿一起讨论和分析。有集体评价的同时也要有小组和个人评价,同时教师应注重给予幼儿自评的机会,鼓励幼儿去分析和表达自己在区域中的活动情况,帮助幼儿

积累丰富的区域活动经验。评价结束后,教师可以针对本次幼儿进行活动的情况进行反思,以更好地开展下次区域活动。

(六)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教研的力度

区域活动能否达到教育目的离不开园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针对区域活动研讨时存在的问题,园领导和教师要深入探讨和分析,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让有价值的区域研讨活动流于形式。幼儿园可以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要让幼儿园教师胜任区域活动的组织。[5]一方面,幼儿园可以定期邀请幼教专家来园开展区域活动研讨座谈,针对研讨内容进行专业点评和指导,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幼儿园可以提供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拓展区域活动专业知识,帮助教师专业成长,为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重视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寻求优化区域活动策略,正确认识幼儿园区域活动对中班幼儿的重要性,在区域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提升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猜你喜欢

规则创设区域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分割区域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让规则不规则
区域发展篇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