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与变革研究
2020-03-03鲍富元
鲍富元
(三亚学院国际酒店管理学院, 海南三亚 572022)
0 引言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规模和培养质量已成为影响海南省酒店行业高品质发展的热点问题.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背景出发, 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得到业界、 学界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并不断改革创新.相关研究学者从订单式人才班[1]、 实习管理[2]、 现代学徒制[3]、 师资培养[4]、 课程建设[5]、 实验教学[6]、 校企合作[7]等维度展开了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从行业反馈和学生调查来看, 酒店行业招人难、 人员流动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选择从事酒店行业的比率相对偏低, 酒店行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目前, 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无法满足行业需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已不仅是学校和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是要立足于地方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视野, 重新审视酒店业的人才培养难题, 反思人才培养困境的表象特征和内在机制, 提出人才培养变革的路径.
1 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1.1 行业发展质量不高制约就业吸引力
在经过长期快速发展后, 全国的星级饭店虽在规模上基本保持稳定, 但营利能力欠佳.2012~2015年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2016~2017年基本止损, 但利润率较低.在行业经营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 多个省市的高星级酒店在规模上依旧保持快速增长, 市场竞争态势加剧, 年均入住率维持在60%左右.受多种因素影响, 海南酒店业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服务人员)的薪资待遇较低, 缺乏就业吸引力.
1.2 区域生活消费的相对成本偏高
海南省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偏低, 而海南尤其是三亚的生活消费成本偏高, 这不利于吸引和留住酒店专业人才. 此外, 由于其他区域的经济收入水平高于海南, 且生活消费成本相对较低, 整体生活质量有保障, 相对其他省市, 海南省的酒店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酒店从业者的练习场或跳板, 相当一部分人员会在升职到经理级别后, 选择转到其他地区工作. 海南省酒店行业很难留住人才.
1.3 酒店行业忽视专业人才培养
当前, 酒店行业忽视自身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更倾向于从其他企业挖掘有工作经验的人才.随着新开酒店的增多, 这种人才竞争日益加剧, 人才流动性偏大, 忠诚度偏低.同时, 酒店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已难以适应90后、 00后的职业态度和要求.虽然有订单人才班的模式, 但受限于学校管理制度、 企业高管要求、 双师共享的待遇、 校企沟通机制等问题, 订单式人才班与普通班级的实质区别不大, 办班效果并不理想.
1.4 实习教学综合管理效果不佳
实习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服务及管理能力, 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但实习往往被酒店作为解决用工短缺的主要路径.相对于正式员工, 实习生的管理成本和投入成本较低, 酒店实习生的工作强度偏大, 酒店人文关怀滞后, 且专业实习后的毕业实习依然要求从事最基层的工作, 降低了学生对酒店管理有关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就学校而言, 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参与不够. 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困惑、 情绪波动等问题均缺乏沟通渠道, 容易造成学生对酒店和学校的实习管理持消极抵触情绪, 使其实习后彻底放弃从事酒店行业的工作意愿.
1.5 高校教学方式创新不足
酒店管理专业需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即便是理论课教师也应具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 明确知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所在.同时, 实践课程的教师也应从更高的管理思维视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不仅是简单的动手操作训练. 因此, 专业教师应采用更贴近行业实际的方式方法来组织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化解学生对职业的抵触情绪.
1.6 酒店专业教师发展受限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职称晋升受限于现有的管理制度. 科研是几乎所有高校教师的侧重点,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事实上, 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在科研方面相对薄弱, 难以在职称方面得到晋升的机会.酒店企业的高管具有丰富经验, 若从事教学工作, 又因在学历、 职称方面难以获得职称晋升, 影响他们的薪资待遇, 这就造成优质的酒店行业人才难以留在高校.
2 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困境的原因分析
2.1 酒店行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出现缺位
海南省的酒店业发展规划缺乏有效的设计与评估, 酒店行业呈发展过快、 规模极速扩大的态势.但因客源市场开发不到位, 市场供给远大于市场需求, 随着周边市场竞争加剧, 酒店行业内部竞争态势恶化, 营利性偏弱.未来需要在行业发展中合理调整发展阶段和优化区域布局, 适度控制总体规模, 优化内部结构, 形成具有明确区分度的市场定位.同时, 还应在完善规划的基础上, 合理引导、 加强监管并出台对应的扶持政策, 为酒店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2.2 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力不足
劳动力不足已不仅是制造业的行业问题, 更是旅游酒店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的瓶颈.由于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酒店专业的实习生在旅游旺季全部进驻酒店开展实习无法得到保证.同时, 由于90后、 0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整体劳动力后备力量不足, 且他们对劳动操作类基层工作不感兴趣.此外, 海南省参加高考的学生规模有限, 平均每年在5万人左右, 真正报考本地高校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 造成酒店高素质从业者比例偏低, 行业发展进一步受限.
2.3 酒店行业的经营管理较为传统且创新不足
新时代的旅游酒店服务业面临创新不足的压力.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 旅游酒店业的经营成本较高, 利润增长点始终不稳定, 行业还停留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管理模式上. 而随着互联网+、 跨界营销、 共享经济、 人工智能的兴起, 酒店行业的经营管理创新不足.尤其是海南本地的酒店业, 在酒店智能化升级、 共享人力、 服务外包、 服务创新、 精准定位等方面准备不足, 主要依赖价格策略来进行市场调节, 手段相对单一. 此外, 酒店从业人员的激励制度缺乏能动作用, 国外较为普遍的服务费制度在国内普遍地被约定为酒店自身所有, 酒店员工个人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激发.
2.4 客源市场的顾客群体与酒店的高端定位不符
虽然多数高星级酒店定位高端, 但国际品牌酒店因激烈竞争而采取的价格战吸引的大多是普通的消费群体, 酒店住客的综合素养与品牌酒店的定位存在较大出入.一方面, 顾客与从业者的良性互动不够, 影响了毕业生对所处工作环境的理解和判断.另一方面, 普通顾客与酒店高端顾客虽同处相对一致的消费场所和消费环境, 但因消费习惯、 消费态度的差异造成相互的不适感, 会令其对酒店品牌产生不满, 酒店难以建立好口碑留住顾客.
3 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思路
3.1 以课程地图构建满足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借鉴世界上较为成熟的课程地图理念和工具, 通过广泛深入的行业调研、 学生调研、 同行调研, 掌握行业对专业人才在知识、 能力和素养方面的要求.了解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酒店业的职业发展期望和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反馈.综合同类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 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梳理人才培养标准和构建课程体系, 使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较好对接.
3.2 以酒店+的培养思路满足酒店业人才培养的生源问题
酒店业的岗位类型较为多样化, 除了酒店管理专业, 外语类、 财会类等其他专业也同样受酒店欢迎.在校内, 与其他专业开展横向合作, 探索酒店+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组建旅游+会计、 酒店+外语等复合型人才培养班, 满足旅游酒店行业对财会类、 外语类岗位的用人需求.在试点成功后, 考虑成立其他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班级, 为酒店行业提供特定岗位的所需人才.
3.3 以激发酒店动力的机制来创新构建联盟型订单人才班
订单式人才班是酒店管理专业长期以来形成的特定培养模式, 受到多方的认可.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和教育教学的改革, 订单式人才培养同样面临各种问题, 如酒店培养的投入意愿不强、 培养过程的个性化不足以及学生兴趣不够等.为满足酒店用人需要并激发酒店参与动力, 探索构建联盟型订单人才班, 不局限在与一家酒店合作, 而考虑采取共同筹建、 共同投入、 共同管理、 相互合作、 彼此竞争的机制, 邀请多家酒店一起参与到单个或多个的人才班建设中, 学校与各酒店洽谈管理制度和教学培养模式等.未来人才班的实习由学生自主从多家参与人才班建设的酒店中选择, 那些赢得学生信赖和支持的酒店, 则可能吸引更多的毕业生, 以此充分调动酒店的积极性, 提升酒店参与和投入的意愿.
3.4 做好行业长远发展规划
海南省的酒店可与我国其他省份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以实习生的形式缓解旺季用工问题.同时, 酒店自身应加强创新变革, 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 通过技术应用降低人工成本和解决用工不足等问题.政府部门应对星级酒店的发展作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 对酒店建设的发展阶段和目标作出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 避免短期内的盲目建设.此外, 对酒店经营管理的绩效进行深度的调研分析, 对如何组织差异化开发、 精准市场定位、 区域协同发展、 客源市场开发等方面做有效的政策设计.
3.5 对酒店企业和从业者给予政策支持
随着人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 酒店行业的消费已经从最初的高端消费转变为大众化的普通消费, 而酒店的相关税费标准依然高于其他商业企业. 为提升酒店盈利能力和员工薪资水平, 有必要通过税收、 能耗等方面的减免优惠政策为酒店企业减负.另一方面, 对于酒店从业者薪资待遇偏低、 生活成本偏高的问题, 有关部门可通过薪资补贴、 税费减免、 住房交通福利等形式间接对酒店从业者的生活提供有利保障, 积极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集思广益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和机制, 有效实现酒店行业的发展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