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2020-06-11降雪辉
降雪辉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河南新郑 451150)
“新工科”是在国家创新人才储备缺乏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所谓‘新’, 是对现有的高等工程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一方面, 要发展一批面向未来的新兴工科专业; 另一方面, 是对现有的传统工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1].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更新, 本文重点研究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
1 新工科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影响
中国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招生人数、 在校生人数、 毕业生人数稳居世界首位, 数量比紧随其后的俄罗斯、 美国等国高出3至5倍[2]. 但高等教育与工程实践脱节, 培养的学生不能完全胜任工程实践工作, 企业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存在不满.科技变革、 产业变革和经济变革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挑战和要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须发展新工科教育, 对传统工科教育升级改造, 以支撑新经济领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据统计, 到2025年, 将需要950万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 900多万人的电力装备人才.目前, 一些新经济领域出现了人才供给缺口大的现象, 如大数据、 物联网、 人工智能、 网络安全、 大健康等, 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 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 亟须用新理念、 新结构、 新标准、 新要求构建新型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大力建设和发展新工科, 改革高等工程教育.
教育部2017年2月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已成为当前高校热议的话题.传统工科教育与新经济发展脱节, 亟须新工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紧跟世界前沿科技, 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 更新工程教育理念, 重组工程教学知识体系, 充分整合地方有效资源, 发挥学校自身优势, 提炼工程教学亮点, 凝练应用型办学特色, 创新工程教育, 改革校企合作, 纵深产教融合、 校企校地协同育人, 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以期培养的学生不仅眼界宽, 而且熟悉行业规律; 不仅懂应用技能, 而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新工科教育中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必然要求
2.1 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新阶段,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注人才需求动向,把握市场方向,凝练学科专业特色, 发挥工科优势, 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双平台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增强学生的创新、 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2 应用型本科高校嵌入地方发展大格局的要求
面对新工科的发展, 机遇和挑战共存, 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应有所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扎根地方经济, 立足区域发展, 科学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 创新校企校地校政协同育人模式, 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 课堂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3].
2.3 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升级的要求
2015年1月,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三部委在会议中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新工科理念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具有很好的契合度, 在一定程度上能指导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 在遵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有利于区域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3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在“新工科”的建设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本文重点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有效路径, 以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从而适应地方经济的长足发展.
3.1 处理好传统工科与新工科的关系
新工科是发展建设一批新兴工科专业, 转型升级传统工科专业, 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 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第一, 要在继承传统工科教育优秀做法的基础上, 对传统工科转型、 改造和升级, 升华人才培养理念、 改革体制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 第二, 要基于多学科交叉、 产学研融合, 面向和解决复杂现实, 如“工医”“工农”交融[4]. 第三, 通过协调各方力量, 形成高校主体、 政府主导、 行业指导、 企业参与的共建共享、 协同育人模式[4].
3.2 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找准定位, 立足自身优势, 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 文理相通,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善于跨学科思考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应用型工科专业高级技术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是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培养的人才能设计、 能操作、 能研发、 能革新、 能管理, 是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应做到产学研结合、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 应着眼于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
3.3 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
新工科人才的核心能力建议分三个层面五个维度.三个层面是指学生能力分为必须具备的能力、 应该具备的能力和能够具备的能力.五个维度是指个人效能、 知识能力、 技术能力、 社会能力和学术能力.应用型新工科人才的核心能力如表1所示.
在众多能力素质中, 要突出创新创业热情的能力. 对工科人才而言, 这主要是指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激情、 敏感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具有卓越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另外, 要突出广阔的视野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接触多样的领域, 发掘兴趣、 发展志向.帕尔菲曼指出, 高等教育无论发生在哪个学科, 都要为终身学习及职业变更做好准备.
表1 应用型新工科人才的核心能力
4 创新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方式的有效路径
4.1 密切校企校地合作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密切校企校地合作, 实现多方共赢, 提升学校技术创新能力, 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鼓励广大教师走向企业、 寻求合作, 争取横向项目, 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通过分层次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加强与科研院所、 企业及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 共同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2 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
处于市场竞争一线的企业, 能准确把握产业和科技发展方向, 对人才需求更为敏感, 与企业密切合作能使高校紧跟产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加快传统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着力于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把企业搬进学校, 建校中厂、 厂中校, 车间即为课堂, 企业导师即为教师, 技术即为知识, 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4.3 走研、 产、 经营发展道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鼓励组建老中青结合的教师科研团队, 成立科研院所, 开展科学研究, 凝练研究方向.学校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经费上相应保障, 提供孵化、 生产和经营机会, 即走产品研发—项目孵化—产品生产—产品经营一体化发展道路.前期学校只收取少量的管理费, 其余收入由学院和公司人员自主支配, 这不仅激发了教师的研究热情, 还实现了创收, 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了学校协同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新工科教育改革创新任重而道远,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面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从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提出了有效路径, 将新工科教育嵌入地方发展大格局, 主动发挥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