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自组织演化的机理、特征与条件

2020-03-03易品志

教育观察 2020年39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学校系统

张 勇,易品志

(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中学,湖南岳阳,414500)

学校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同样具有复杂巨系统的所有共性,“在历时态上,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层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超循环自组织过程”[1]。学校文化自组织演化过程,是学校文化的自我扬弃、自我变革和自我运动。学校文化建设要摆脱对外部“他组织”的依赖,遵循文化自组织演化规律,确保学校文化内涵式发展。自组织理论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内容,自组织理论不仅可用来研究自然科学系统演化问题,而且对分析复杂文化系统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现代系统研究可以提供一种更能适当地处理社会文化系统的复杂性质和动态性质的基本框架。”[2]

一、自组织理论基本内涵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组织可分为自组织与他组织。如果一个系统是靠外部有目的、有计划地建构起来的,这样的系统就是他组织或被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力量,而是系统自觉按照自身逻辑关系,和谐而又有序地形成某种结构,那就是自组织。他组织是外部力量产生的结果,自组织是自发与自主产生的。自组织是系统发展的内因,他组织是系统发展的外因,内因是决定力量,外因是辅助力量。自组织是系统存在与发展最稳定、最佳的形式,是系统发展的内部动力,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自组织属性。何谓自组织属性?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系统并不需要借助外力或其他机制,而是自发地、自动地发生反应,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这就是系统的“自组织性”[3]。自组织属性表明系统本身具有能动性,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自动调适、自我修复、自主发展。

虽然自组织理论上名为“自组织”,但不能简单地认为自组织是自发和自觉生成的,自组织产生是有条件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只有在非平衡系统中,在与外界有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情况下,系统内各要素存在复杂的非线性作用时才可能产生自组织现象。[3]维持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是系统自组织属性发生的必要条件。根据自组织属性和产生条件,自组织包含两层意蕴:一是与孤立、分离、瓦解相对应,强调联结、组合、协同等组织形式和力量;二是与他组织相对应,重视在组织过程中的自发性和自觉性。[4]应当注意的是,虽然自组织是相对他组织而言的,但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并存的,任何系统不可能只存在单一的自组织或他组织。他组织在很多时候是可行与合理的,在系统处于起始状态时起主要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他组织可以向自组织转化。所以,强调系统自组织属性,不是否定他组织,而是要创造条件,既能凸显系统自组织属性,又能为他组织向自组织转化提供可能。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自组织机理

学校文化一般分为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文化的内核是精神文化,外壳是物质文化,中间介质是制度文化,它们是一个共同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精神文化的培育离不开制度文化的作用,而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显。学校文化建设无论是脱离精神文化谈物质文化,还是只讲精神文化不考虑制度文化,都是不合理的,三者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复杂巨系统。根据普利高津的观点,这就是自组织形态。

学生对文化的理解、需要和认同千差万别,除积极引导和适当规范外,精神文化的培育和习得更多依赖于学生的自我生成、自我反省和自我构建。而自我生成、自我反省和自我构建是自组织演化的重要路径。学校文化建设竭力强调外部组织因素,这实际上是贬低文化的自组织性,也就是没有认识到自组织是文化演变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从系统与其环境的关系来看,自组织是系统存在的一种最佳形式,是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最易生存、最稳定的状态。”[5]

学校文化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完善学校文化的发生机制,而“研究文化的发生机制就是研究人的主体性的涌现机制”[6]。学校文化系统的自组织属性要通过学生来体现,即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培育只有通过学生自觉的活动才最有效。学校文化的主体性,就是不把师生当作客体,不以某种文化范式作为所谓的正确标准来塑造和衡量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禁锢在某种设计好的文化程序中。学生作为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对象,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是当代中小学文化建设的主旨。随着时代变迁,文化多元化趋势加强,学生的文化需求多样化,价值取向也多元化。预设的文化目标、培育模式可能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以学生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给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需求的“文化环境”“文化工具”,建立生态的超循环体系。只有这样,学校文化建设才符合法则与规律。

三、学校文化自组织演化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看不到系统的整体性,就无法理解系统内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也就不能理解系统的“自组织”和演化。[7]学校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按存在性质可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是指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隐性文化是指理念文化,也包含精神文化。学校文化体现在学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手段、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师生行为活动等方方面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过去,我们就是撕裂了这种整体性,人为地孤立了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忽视各个环节的联系与影响。基于系统科学自组织理论视角研究学校文化与实践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的片面做法,把学校文化落实到学校各个角落、各个层面、各个主体和各种活动中,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充分体现学校育人的整体性。

(二)开放性

文化与生俱来是开放的,文化的开放性使文化自身具有创新发展的能力,也具有吸取其他文化优点,壮大、优化自身的能力。但文化本身的开放性不足以保障系统自组织演化。开放性是系统获取外部能量进而推动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学校文化自组织运行的基本要求。文化的开放性是文化保持生命力的基本需要,学校的开放性是学校文化和谐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证明,文化大发展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花独放、一枝独秀只会导致文化的不健康发展。学校既要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允许时尚流行文化、非主流文化的存在。文化选择、文化认同、文化生成是以多元文化为条件的,某种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同其他文化竞争与汲取其他文化精华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任何学校不可能只存在某种单一文化。只有形成一个以主流文化为主导、其他文化并存的生态文化圈,学校文化才能健康发展。

(三)协同性

在加强学校文化开放性的同时,学校也应不断扩大文化协同。协同,即合作协助,“协同学”即协调合作之学。[7]在系统论中,协同是指系统的元素在整体发展或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6]学校的主体包括师生,他们的个体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实践等活动都蕴含文化特质,这些“文化个体”会不自觉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个“文化群”。每个“文化群”的目的与特征均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必然带来文化竞争,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竞争、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竞争等。学校文化群之间的竞争是形成自组织的前提条件。一方面,竞争打破了学校文化系统的平衡状态,使之向非平衡趋势转变。另一方面,文化群在竞争的同时也在不断吸取对方优点,使学校文化重新趋于平衡状态。系统状态的不断变化,为文化自组织演化提供了动力来源。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文化竞争,最终目的不是淘汰,不是同化,而是形成学校多元文化优势互补的超循环结构。

(四)自主性

自主性是学校文化自组织运行的基本特征。学校文化自主,意味着学校在制度安排上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打开更多通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杜绝任何形式的思想和行动的单一性和一元化,让学生自主树立自己的生活理想,自我引导个性发展。学校文化自组织的运行,体现了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8]。就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旨目标而言,学校文化最终都要内化为学生的文化自觉,学校文化自觉是学生的能动性反思。在这里,学生是文化反思的主体,并且成为文化中的人本体。作为有意识的活动,文化自觉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的学校文化必然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结果,离不开学生的自主体验与反省。可以说,学校文化自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学校文化自觉,必须坚持学校文化自组织运行,它们是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四、学校文化自组织演化的三个条件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组织演化是有条件的,只有保持系统开放性,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交换,远离平衡状态,系统内各要素是非线性关系时,自组织演化才可能发生。为满足学校文化自组织演化条件,学校必须做到确保学校文化的多样性,减少学校文化的“他组织”因素,努力提高学校价值观文化自身的自组织能力。

(一)确保学校文化的多样性

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是协调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的过程。文化融合是对其他文化的扬弃与吸收,扬弃包括体验、甄别、选择、反思、整合。通过物竞天择方式培育出来的文化,才具有自信与生命力,但不会轻易被腐蚀。确保学校文化的多样性,关键是要正确看待文化冲突。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必然会造成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文化建设。比如,师生文化冲突会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而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文化冲突由文化差异引起。不同文化是有差异的,但微小差异不会引起冲突,只有当某种文化发展、演变到一定程度,已打破原有平衡,开始扩张并威胁到其他文化时,才会引起冲突。文化冲突为文化涨落创造了条件,涨落会打破平衡,促进系统聚变。例如,冰块在0 ℃以下的环境中,无论在哪里,它的状态都不会发生变化。只有当周围温度升高了,打破了温度平衡,它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才会发生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发展变化。从这里可以看到,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冲突是融合的一个方面,没有冲突就没有融合。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辩证统一的,文化在冲突中彰显自身特质和价值,在融合中吸收养分、聚集能量。文化的辩证统一性也影响着学校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从这个角度看,学校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是学校文化自组织演化的必要条件。

(二)减少学校文化的“他组织”因素

传统学校文化建设是典型的“他组织”形式。“他组织”是指除自主自觉性活动外的一切外部人为干预体系。当前,学校文化体系是典型的三级金字塔型,学生位于最底层,教师在中间层,顶层是学校领导机构。金字塔型管理模式机构简单、组织稳定、执行力强,它是传统企业常见的组织形式。和企业不同的是,如果全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忽略学生主体性和文化系统自组织性,这对学校文化建设来说是不可取的。“自组织”是学校文化体系演化的内因,“他组织”是学校文化演化的外因,学校文化健康持续发展,要依赖内因即“自组织”,充分发挥内因作用,这样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需要注意的是,强调自组织作用和减少“他组织”因素,不是否定他组织及其作用。要认识到没有纯粹的自组织系统,也没有纯粹的他组织系统,他组织是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没有他组织,就不可能有自组织,而他组织要想向更高水平阶段发展,需要系统自组织演化。自组织和他组织在学校文化超循环结构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甚至相互转化。因此,既要区别对待,又要整体思考,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处理。

(三)提高学校价值观文化自身的自组织能力

促进学校文化自组织演化,除确保学校文化多样性、减少学校文化的“他组织”因素外,学校还须不断提高学校价值观文化的自组织能力。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建设,学校价值观包括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发展观、课程观等。提高学校价值观文化的自组织能力,至少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提升校长的办学理念。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校长不仅应该有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而且应该有科学的学校教育观。如果校长把升学率、分数作为自身进阶与学校发展的命脉,而缺乏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思想观念,学校就会围绕提高升学率这个目标毫无顾忌地扼制那些可能会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自然就不会允许学校文化自组织演化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育人观。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执行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和主要创造者。正确的文化育人观,一是要求教师不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能鼓励、允许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二是要求教师认同和践行学校文化,通过教学活动和平常的言行举止,充分表达和弘扬学校价值观文化,起到示范、导向和凝聚的作用。只要学校价值观文化自组织能力提升了,学校文化自组织演化就容易实现了。

综上所述,学校文化自组织演化过程,是学校文化的自我扬弃、自我变革和自我运动,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自主性的特征。学校在促进学校文化自组织演化时应确保学校文化的多样性,减少学校文化的“他组织”因素,提高学校价值观文化自身的自组织能力。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学校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WJ-700无人机系统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学校推介
高校外事工作中的中德跨文化冲突与对策:以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学院为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