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2020-03-03刘乐婷
刘乐婷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等诸多重要场合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推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教育部于2020年7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即在中小学思想政治等学科中有重点地纳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歌颂劳动者的选文选材以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从而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2]由此可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劳动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中有诸多体现。例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到“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的课程理念与内容要求。[3]教材也阐述了“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本身”等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实现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的教学目标。再加上劳动教育本身具有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等较为全面的教育功能,与高中思想政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理念是相吻合的。因此,劳动教育除需要在专门的必修课程中开展外,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劳动教育育人价值,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早在1957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58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劳动教育作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长期以来,各地、各学校的劳动教育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取得了良好的实践育人效果。但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4]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劳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值得注意的是,新时代所倡导的劳动教育已经不等同于简单的体力劳动锻炼,也不等于具体劳动技术的学习,其核心目标在于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但是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渗透的过程。因此,除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学校还需要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引领性,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夯实劳动教育知识基础,大力宣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劳动光荣、劳动美丽的良好社会风尚,进而改变一些学生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好吃懒做等不良观念,有效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有利于拓宽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科协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在探索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和形式,谋求劳动教育效果最大化。进入21世纪,劳动教育进行整合发展,由单独设科到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发挥学科资源优势,进行统筹教学。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有学者发现学校对劳动教育形式的理解出现“边界不清”的问题,如多数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劳动教育,劳动教育阵地不明确。[5]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形式需要进行突破和创新,一方面是构建系统性、全方位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是在学科教学包括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获得与其他学科同等的重视度。由此,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方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具备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契机。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6]。其中就包括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作为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不仅是完善高中思政课课程内容的重要抓手,而且是拓宽劳动教育渠道的重要一步,有利于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教育协同发展。
(三)有利于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知识能力和理想信念的人,最终促进学生在道德、知识、体能、审美、劳动各方面协调发展。基于这一教育目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需要在价值观、理论知识、实践活动三方面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首先,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劳动教育强调将劳动态度与劳动观念贯穿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与劳动人民的品质。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有助于纠正部分学生不尊重劳动成果、轻视劳动的错误观念,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其次,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劳动教育应根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向学生传授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知识。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将有利于巩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想性。最后,在开展实践活动方面,劳动教育强调学生要主动参与到各种劳动过程中,在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工艺的同时进行创新创造,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劳动教育的这一社会性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相呼应,将有助于丰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基于教材内容,挖掘劳动知识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必须立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本。综观高中思想政治课统编新教材,有诸多涉及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如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的教学内容阐述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阐明了劳动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强调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劳动观念的重要性。此外,劳动教育在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也有体现,如论述了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本身、劳动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阐述了劳动对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作用。
可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可开发、使用的劳动教育元素,既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学理论知识,又有歌颂劳动者崇高品质、劳动光荣的精选案例。而且教材中基础知识与精选案例相结合的编排方式,为教师讲解教学内容提供了参考和启示,有利于教师深入把握教材内容,寻找渗透劳动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立足于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发挥、利用好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为进行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开发时政资源,优化劳动案例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时政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进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和感染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将有关劳动教育的时政资源纳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够进一步传递党和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方针政策,宣扬新时代劳动者的先进事迹,展现新时代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风貌。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报刊、电视等渠道收集关于劳动教育的时政资源,并找到这一素材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把这些素材嵌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增强劳动教育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等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7-9],促使学生以更宽广的格局对待劳动。此外,教师可以选取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群体、港珠澳大桥工程师团队、钟南山院士团队等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劳动创造的中国奇迹,也可以选取平凡生活中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建筑工人、清洁工、个体户、交通警察等普通劳动者的事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广大劳动者为国为民奉献的家国情怀,为事业无怨无悔坚守的敬业品格。
(三)激活课堂教学,弘扬劳动精神
课堂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教育渗透效果。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应采取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综合性的教学形式等教学建议,倡导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因此,在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以活动为载体,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活动中。
例如,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生动形象的劳动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结合感官体验,自觉认可和接纳劳动教育,从而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行为。又如,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可围绕劳动的议题设计教学活动,包括学生课前查阅劳动教育的相关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评价并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学生改变了对劳动教育的刻板印象,领悟了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从根本上讲,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全社会创造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使学生立志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这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重中之重。
(四)开展社会实践,掌握劳动技能
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着教育途径去身体化、身心分离现象突出的外在表征,即教师过于注重对劳动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劳动实践,将劳动实践视为教育过程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事实上,实践出真知,劳动教育不是黑板上的教育,而是行动上的教育。因此,要深入落实劳动教育,教师应该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避免出现将劳动教育停留在言语教育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就是干农活、做体力活。劳动教育有很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包括主动承担家务、参与校园绿化清洁工作、开展志愿劳动等。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劳动教育不只是课堂中的劳动知识、劳动观教育,还应延伸至社区、企业、家庭、公益机构等各类场所中。通过教师的指导与监督,学生适当开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刻体会劳动所蕴含的吃苦耐劳、勤劳肯干的精神。学生将掌握的劳动知识上升为获得劳动技能、体验劳动情感,实现“身”与“心”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五)完善评价机制,反馈劳动表现
首先,在评价主体上,应组成教师、家长、学生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劳动理论知识掌握、劳动技能熟练程度、劳动价值观等角度出发,综合考核学生的劳动素养。对学生而言,多元化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认清自身在劳动方面欠缺的能力,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生活习惯。除此之外,评价还应从教师的教学设计、授课过程、资源开发等方面入手,考查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帮助教师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吸取经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其次,在评价方式上,评价机制应坚持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并重,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及时给予学生精神激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发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热情和信心。最后,在评价标准的制订上,评价机制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高校教师、中学一线教师、教研员的合力作用,评定劳动教育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权重,制订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量表,为推动劳动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工作提供量化的保障。
总而言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强化劳动教育育人价值,拓宽劳动教育实践路径,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科协同发展。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基于教材内容,挖掘劳动知识,开发时政资源,优化劳动案例,激活课堂教学,弘扬劳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