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探究
2020-03-03刘洋
刘 洋
(吕梁学院 经济管理系,山西 离石 033001)
近年来,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制约着民营企业的长足发展,甚至会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融资活动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司资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个来源筹集,但融资金额的多少、使用时间的长短及各种附加条款的限制,使得各种融资方式的风险和资本成本是不同的。为了使民营企业更好地发展,首先要解决资金来源的突出问题[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经济由弱变强、由小到大,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量急剧上升。中国的民营经济已成为创业就业的重要领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也是促进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还在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国际市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新经济常态下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一)间接融资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
随着证券市场的准入条件变得严苛,加之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完善,公司债券发行受阻等,大部分普通民营企业筹集资金越发困难。除此之外,民营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大部分公司还是依赖银行。企业的债券融资比率低,股权融资占比少。其他方式融资更少。国内间接融资以金融机构作为中介,非金融机构主要融资工具融资量达到5万亿元,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的金额超过了4万亿元,几乎达到总额的约80%。
(二)贷款条件日趋严苛
随着贷款交易成本和银行监管成本的不断增加,银行一般不愿向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对贷款审核也变得越来越严格,大多数贷款都需要进行担保或抵押。据统计,民营企业获得的贷款主要是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由于信誉低、融资负担沉重、资产抵押不足,民营企业无法从银行借贷到所需的足量资金。
(三)融资风险大且成本高
民营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民间借贷,即以相对较高的利率筹集资金,但由于风险大成本也高。②内部融资,即用企业的营业收入填补,或者通过发动内部员工筹资来筹集。③互相担保,即民营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但由于风险较高,具有良好资质的公司不希望对他人进行担保而承担共同责任。
二、新经济常态下民营企业面临的两种困境
由于民营企业长期缺乏技术、人才和资金,从而使民营企业一直位于经济发展的薄弱之处,又由于民营企业采用“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发展模式,从而导致民营企业不适应新经济法规的要求和经济发展需求,发展过程面临两种困境。
(一)民营企业融资难导致无法适应新常态
融资艰难是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总体来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①财政金融政策。政策原因导向银行贷款主要用于国有企业,而不是风险抵抗力低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由于融资渠道少和融资困难濒临破产。②企业规模小,可用于担保的资产价值低,偿还债务的能力弱。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于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产业处于低端,因而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企业想要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就应该积极进行企业变革,不断探寻适合自己的出路[2]。
(二)民营企业自身条件导致与新经济常态难相容
首先,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不完善。家族式管理导致民营企业管理权和所有权较混乱。其次,专业人才短缺。在公司发展的初期,企业家对货币资本的需求远远超过人力资本。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的生产规模将逐渐扩大,管理和技术创新也势在必行,对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引进人才的方式相对落后,有待及时改善,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处于低端。大多数民营企业主要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来开发,产品自身附加值很低,使得企业不易塑造出固定的品牌,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第四,管理经营理念比较落后。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是自主创业,通过自己的经验经营管理企业,缺乏系统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1.企业核心竞争力弱,稳定性低
大多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不足,设备采购比例低,机器设备落后,还依然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位置。同时,由于大部分产品还主要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其科技含量也普遍较低,从而导致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变差,企业竞争力变弱,所占产品市场份额降低,加之容易受到商业环境的影响,不确定性很大。企业随时会面临商业危机,甚至进入破产清算或倒闭。即使民营企业的数量在持续增加,也是因为公司的创办率较高。民营企业的波动性以及极高的经营风险,使得其融资不容乐观。同时金融业是一个比较敏感特殊的行业,所以银行首先需要保证的是资金的安全、流动以及收益,高风险迫使银行不愿意向其提供贷款。
2.企业融资成本高
由于民营企业所在地区分散,规模较小,数量也很多,因而其融资需求总量巨大。但是,每次贷款金额都很小,资金需求分散,期限短,随机性大。与大型企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具有贷款需求小、贷款频率高、贷款紧急的特点。但发放和处理每笔贷款的程序,例如调查、评估和监督等都大致相同。根据调查统计,国内银行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的管理成本约为大中型企业的5倍。大型银行不愿意通过节省运营成本和监控成本来与民营中小企业打交道。根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以及2017年发布的《降成本:2017年的调查与分析》一文可以看出,在融资规模以及成本方面,国有企业和其他大型企业处于有利位置,它们的融资规模大且融资成本低;而小型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3.中小企业缺乏信用,不按时偿债
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的负责人缺乏偿还债务的责任感,偏向于拖欠债务。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的信贷基础多年来一直很差,并受到不良社会氛围的影响。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银行贷款,但没有积极履行承诺,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整体形象。且民营企业中多为中小企业,相应地,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由于追逐欠款的成本相对较高,为了避免以后追回债务的麻烦,所以各金融机构都不愿贷款给民营企业。
融资时,民营企业的偿债能力是债权人的关键考察指标,而资产规模是一个硬性指标。银行贷款审查时,企业的资产规模将成为信用评级的重点关注对象。例如,在信用评级标准中,我国工商银行所要求的业务规模比例为15分,而刚成立的企业信用满分为80分,经营实力占总分的比重为18.75%。为了防范各项风险,股票和债券市场都有着明确规定。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数都没有在创立上投入,且经济体制改革前的经济制度也不健全,从而导致了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完善。在资本评级中,如果无法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无法提供更多的抵押担保财产,那么将很难获得银行贷款。随着债券与股票市场的限制条件增多,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并从中获利。
4.信息严重不对称
由于民营企业通常是在短时间内创立起来的,所以在银行相关信息中无法找到其过去一段时间的信用记录。商业中业务状况、财务、信誉和其他信息具有高度分散、低透明度和变化大、缺乏标准化等特点,并且难以大规模收集。从公共媒体获取信息比国有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更为艰难。通过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可以比较详细地掌握该公司的信息。但实际上企业的相关财务系统还没有完善,各软硬设施还没有配备。由于高素质财务人员的缺少,公司财务成本模糊,会计核算质量低下。甚至还有一些公司打算虚报或刻意隐瞒实际的资产负债以及经营状况,伪造会计信息并人为调整利润。为了应对国家税务机关和各级检查部门,相当一些企业甚至还设置了两套以上的会计账簿,虚假的财务报表比比皆是。总之,银行想要获取民营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还是比较艰难的。
(二)外部原因
1.社会中介机构的担保功能受限
其一,由于担保机构本身的运作机制存在漏洞,所以不仅使私人资本无法进入,而且也阻碍了资金的扩张。它还使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的管理方式运行不佳。其二,缺乏处理担保风险和损失的措施。由于基金风险必须进行简单分摊,所以不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同样,由于财政、经济和贸易委员会与银行之间缺乏协调,一些具体的运营操作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也影响了担保功能发挥效用。
2.金融扶持民营企业力度弱
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过去几年,依然难以解决民营企业和保障的困难,即使我国政府已经颁布了一些新的法律法规,但是,依然尚未出台和实施完善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服务体系。就金融机构的建立以及我国现行金融体系而言,现下最要紧的是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3.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难
国有企业更加容易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原因如下:①相当多的民营公司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经营风险往往要大于收益,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最为明显。②民营企业贷款的成本要高于国有大公司。③贷款的利润少。民营企业有资金需求急、贷款金额小、贷款次数多的特点,其中基本上为短期贷款,银行的运营成本高。各类商业银行很难弥补其高额成本通过存贷利差。商业银行只愿意贷款给风险小、金额大、成本低的对象而不贷款给民营企业。
4.缺少直接融资的工具
公司直接融资的工具主要是少量公司债券、少量投资基金和股票。对于股票融资来说,由于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缺乏上市条件和政府环境支持,从而无法上市。对于债券融资来说,中国债券市场其实要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加之,政府对各类金融工具都有严格的法律和政策要求,这使得几乎所有的民营公司都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来筹集资金。
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路径
(一)企业加强内生力量
实现内部资金的可持续周转。产品的市场份额是企业资金能够顺利流动的重要保证。如果产品更新换代的技术得不到发展,资金又非常短缺,那么随着产品市场的日新月异,企业不仅无法赶上市场的变化,甚至会引起生产资金短缺和再生产需求之间的剧烈矛盾。因此,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才是民营企业摆脱融资困难的根本途径。
构建良好健康的银企关系,提高融资管理水平。企业必须改变过去给银行留下的不良印象,积极向银行汇报公司的经营情况,公开披露公司财务信息;与银行积极主动沟通,改变他们对民营公司的偏见和不信任。此外,企业还应加强信用意识,积极偿还本金和利息,保护银行债权。相信建立好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一定可以为融资创造更好的条件。
通过完善自身的经营和管理,进一步建立规范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的融资水平[3]。
民营企业也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信用意识且不断扩展企业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要想获得更强的偿债能力就必须实现更高的盈利水平。良好的信誉和较强的偿债能力是民营企业获得银行信任和支持的必要条件。对于民营企业,他们必须努力改善自己的管理,以提升自己对银行的吸引力。
(二)政府积极引导,拓展融资渠道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在信贷政策和业务评估方面,确保金融机构能够平等对待民营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将纳入宏观审慎评估,银行贷款、公司债券发行和股权融资等方面将会采取有效措施以便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以提供政策体系保障来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扩大金融市场准入,发挥私人银行、小额信贷公司、风险投资、股权和债券的作用,扩大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在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方面,增加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支持,支持其建立包容性金融发展机制。在信息收集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采取各种措施,如增加直接融资比例,探索利用大数据改善信贷信息系统,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此外,金融机构也应改变自身观念,坚持以市场为基础的定价原则,优化流程、缩短环节、降低成本,努力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给民营企业。
(三)民企互助助力融资
企业可以从互助担保中获得更大的支持。站在供应链的角度对民企进行评估,可以有效合理预估该企业经营是否稳定,这对化解融资难题具有积极影响。然而,通过实际应用会发现这种方法在推广过程中其实还有一些局限条件。目前必须着力发展互联网经济,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式,比如最近刚兴起的共享经济平台。
(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目前,要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热情,必须着眼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①进一步完善法律保护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来为民营企业的财富成果保驾护航。落实相关措施和法规,保护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合法权益,营造健康发展环境。②进一步推动市场体制改革,营造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竞争氛围,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与政府的矛盾关系。政府要改变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监管意识,创新其治理理念;应积极推动对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优化经济发展体系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应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不断提高自身技术研发和生产水平,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以寻求更多技术创新。
(五)政府政策扶持民营企业提升综合实力
综合实力是企业生存之本。政府需支持民营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改进生产管理方式,迈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一是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通过风险投资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建立,加强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二是推动民营企业绿色发展。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支持绿色金融项目,完善绿色信贷体系。三是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改革信贷流程凭借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完善信用评价模型。
五、民营企业融资创新方式分析
(一)撬动融资租赁的杠杆效应
目前,发达国家关注到资金供应可以通过融资租赁进行运转,在欧洲国家中,融资租赁已经相当普遍了,但在我国所占据的比例还比较少。所谓融资租赁是指设备交易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向融资租赁公司说明其需求并申请。租赁公司对该企业进行各项条件审核后,先自已掏腰包来购买企业要求的设备,然后再通过租赁方式向企业出租设备。于是通过融物实现了融资,在使用设备期间企业需按时交纳租金,等到租赁期结束后,承租人即企业可以选择结束租赁或以少量的资金买入该设备,最后便成为设备所有人。就民营公司来说,融资租赁不仅促进了企业设备不断更新,它还为其添加了技术改造的新元素。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存在资本不充分、信用意识薄弱等问题,使企业难以筹到资金,然而融资租赁可以方便快捷地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因此融资租赁是当下民营企业筹集资金的有效渠道。
(二)发挥知识产权的促进作用
企业可以通过使用本企业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作为筹集资金的支撑,委托专业机构来对企业的知识产权技术进行准确估价,通过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及银行进行市场风险投资政策措施的使用,民营企业可以更好地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筹集到资金,同时可以避免在贷款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实现融资过程中的双赢,降低各自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