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探赜
2020-03-03孙少帅
孙少帅
(石河子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一环,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场合一再强调爱国主义的重要价值,要让爱国主义精神的幼苗深深扎根新时代大学生内心,进而外化为大学生理性的爱国行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1]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重大课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回顾40年的发展历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今后持续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8年)
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处在恢复和重建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在认真贯彻党中央、教育部的政策规定中,稳扎稳打积极向前推进。其中在内容方法设置、途径载体设立、目标方向培养等领域都进行了初步性的要求,还主张爱国主义教育要逐步融入到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去,开始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各学科领域中的协同发展。此后,爱国主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不断摸索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高校是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是培养青年人才的主阵地,青年的发展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青年的成长成才工作,就上升为了国家和民族兴衰的重要事业。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重新启动,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回归正常序列。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中国的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亦得以恢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受到重视。1978年10月,教育部《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自觉自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大学生。”[2]2这一初步性规定指明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1980年1月,邓小平在党政军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突出强调严防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紧迫性,要自觉抵制西方错误的思想,加大革命品质教育,并要求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不断提高国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这使得爱国主义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并在摸索中铺开推进。1980年4月,教育部和团中央联合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在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中,要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2]4并且对两种社会制度的大学作了精准的划分,立场坚定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学生,有着社会主义的导向性、听党领导的纪律性、热爱祖国的自觉性以及服务他人的社会性。这些都突出强调了以高校课堂主渠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所展现出来的重要价值。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跟着高校思政工作复苏的脚步,也开始踏上了复兴的道路。1982年2月,《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启动,首条就指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志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2]15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改革开放的脚步中稳步推进,由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从未经历过旧社会式的迫害遭遇,在面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方向上,产生了迷茫和不自信的错误心理。针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丧失革命理想信念、模糊爱国主义情感、抛弃祖国颜面尊严而误入迷途等一系列现实问题,1983年7月,中宣部联合中央书记处出台《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开展全国性的、经常性的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工作,不断培育全体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文件还全面回顾了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系统阐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其内容和地位上作出的规定,为其后全面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向索引。1986年5月,国家教委就加强高校思政工作发布公告,再次指出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其重要的价值旨趣。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将爱国、爱社会主义等在内的“五爱”归纳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此后,在党和政府下发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制度建设,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恢复中渐趋发展。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逐步完善阶段(1989~1999年)
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处在完善和发展的特殊阶段。由于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党和政府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紧迫感和重要性。在不断总结过去与展望未来中,国家接续出台最新政策措施、启动有效运行机制,使得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更加充实、途径日益拓展、方法不断优化、体制愈加健全、资源渐趋丰富等,逐步完善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系架构。
国家上层对各项工作的高度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意味着下层具体部门贯彻落实的到位,上传下达出现的偏差,使得我国在教育事业上走了不少弯路,因此过程的曲折性引发了对现实的反思和总结。1989年3月,在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邓小平深刻表示:“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3]287随着4月风波的平息,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深化已有认识,强调爱国主义要逐步实现同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1989年6月,随着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中央开始全面落实邓小平“两手抓”的重要论断,尤其是对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严格要求,此后青年的政治思想及精神状态有了转折性的改变。进入90年代后,党中央继续探寻爱国主义教育的秘诀,组织开展了多形式、多功能、多渠道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1990年5月,在纪念五四运动周年大会报告中,江泽民同志重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教育。”[4]1211991年5月,在学习团中央联合国家教委下发的文件精神中,强调要抓严抓实团员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激发团员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爱国情感。同年8月,中央宣传部及各政府部门,在对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见上提出,要让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不断丰富、途径逐步拓展。1994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如何把握、内容如何丰富、对象如何培养、途径如何拓展等8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纲要》的颁布,使得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程有力地抓起来,不仅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更为其提供了初步完备的理论支持。1996年10月,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爱国主义作为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旗帜是永不动摇的,深化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脚步是永不停歇的,要逐步认清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努力找到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有力阀门。1999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再次阐释了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地位的特殊性。至此,在国家政策文件的规定和指引下,逐步深化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健全了教育体系,实现了初步性的完善和阶段性的发展。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推进阶段(2000~2011年)
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处在推进和展开的重要阶段,踏步在蒸蒸日上的新世纪、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带来了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对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力度的注入,使得国家在不断总结过往经验中,逐步认识并掌握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不断助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事业的全面推进。
进入新世纪,展现新风貌,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80后”大学生思想更加开放,眼界更加开阔,这就要求与之相配套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彰显时代气息。爱国上有理性,下有底线。2001年9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出台,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做作出了新的规定性,强调学校要发挥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功能,并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开展实施道德建设的主题,在不断认识国内外的发展变化形势中展现爱国的重要意义。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江泽民同志指出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2003年10月,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宣告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飞天梦事业的实现,承载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彰显了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枚举了鲜活的案例。同月,在国家教育部的倡导下,各高等院校纷纷组织开展以载人航天精神为主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随着爱国主义教育新鲜时代内涵的灌注,鞭策着爱国主义继续深入挖掘新的教育资源。为全面执行党的会议决策,解答当下大学生存在的信仰不牢、信念不稳、价值观缺失、责任感缺位等问题,2004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启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指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266。为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爱国情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中,还特地安排了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要章节,让大学生从老祖宗的骨子里探寻爱国情感的逻辑起点。2005年4月,教育部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印发提纲,强调新时期要深化民族精神教育,继续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地位。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八荣八耻”理论思想的提出,首条要点就指出了“爱国荣,害国耻”这一重大课题。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纳入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重申爱国主义作为举国上下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石,要发挥出其在民族精神中核心地位的重要价值,还要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为其成长添砖加瓦。时至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摆正方向、牢固信念,2008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深刻表示大学生要有天下己任的家国胸怀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心怀爱国情上升为践行报国行的实际中去,全力保卫国家和社会的繁荣稳定。新世纪以来这些思想的提出、文件的出台和政策的实施,都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行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实现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进步。
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深化创新阶段(2012年至今)
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处在创新和深化的全新阶段。新时代以来,高校继续稳健地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启迪学生智慧,不断引导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相互融合,彰显了爱国主义的时代特色,筑牢了爱国主义的文化根基,开拓了爱国主义的全球视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征途上,不断开启着创新深化的新局面。
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在这个比历史任何时期更迫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也要比历史任何时期都要举得更高、更稳。2012年11月,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相连。”[5]36此后爱国主义教育开始实现与中国梦教育的相互融合。2013年3月,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上,再次论述了爱国主义在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携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一同凝聚为祖国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同年8月,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全国各阶段学校全面展开“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各大高校更是主动落实文件要求,不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来,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2015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爱国主义再次作为主旨话题贯穿全会,重申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的恒久性,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交互融合。2016年7月,在欢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这一核心地位的重要性。2018年5月,习近平在同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给学生提出了四点期冀,首条就是要爱国,要忠于祖国和人民,爱国的深厚情感要打破口号的束缚,将自身的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去。在同年10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6]2019年4月,在纪念五四运动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胸怀挚爱之心,保持忧国忧民之情、实践爱国爱民之行,敢于为国担当、甘于为民奉献,让爱国主义的宏伟旗帜在心中永远高高飘扬。2019年11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在总体要求、基本内容、面向人群、实践载体、氛围环境、组织领导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重要战略部署。《纲要》诞生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对处在新时代的高校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和方向指引,对引导全体人民承续爱国主义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新时代以来,各高校在认真解读国家政策文件、全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认知,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华民族,历经了风风雨雨沧桑蜕变,终于赢得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此时正跨步在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上。新时代的今天,仍旧亟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同心协力、接续奋斗,把青年作为国家希望和民族未来的精神风貌不遗余力地展现出来,助力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因此,处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要充分挖掘40年来的教育硕果,全力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发展,继续书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