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2020-03-03
(青岛市技师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引言
体育教育一直是教学体系中的一块短板,在平日的教学中也会出现因各种特殊状况暂停、更改、甚至缩减课时的状况,最终导致学生的体质变差等问题。体育课程并非只是活动身体,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到坚忍不拔的运动精神和了解正确且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相较于其他学科,由于学生之间的体质差距有时会较大,所以体育教学更应当重视因材施教。
1.当今体育教育正处于从传统到创新的转换期
传统的体育教育一般不会顾及学生之间的体质差异,往往采取同一标准训练和测试,这是不公平的。在智育中常常强调因材施教,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在体育教育上人们总是一笔带过,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体质差异和性别差异。好在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体育教育同样也作为改革对象之一,开始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改进了诸多原有体制中包含的缺陷。创新的体育教学加大了师生互动的占比,学生变得更有发言权与自主权,课堂节奏也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大大改善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做安排,不考虑学生个性和差异的问题。体育教育改革正处在转换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积极学习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借鉴学习其他国家的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优势之处,结合大量的我国学生的平均体质分析数据,制定具体方向的教学方案[1]。
2.中职体育教育的创新改进要点
中职体育的因材施教应该体现在尊重学生兴趣、了解学生需求、专注于学生健康等方面上。尊重学生兴趣,就要求学校在设计体育课程时设置多种科目,设置前尽量向学生征求意见并根据意见趋向设置实际课程,原则上不得少于3种体育项目。可创建兴趣相关的体育运动社团,鼓励喜爱运动的学生加入相应的社团,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集训并参加该项目的水平比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了解学生需求则指的是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设置分层次教学,例如体育特长生的身体素质相较一般学生要优异,在培训上可适当加大训练力度和难度,且培训一般向专业性训练靠近,在技巧和体能上都有更高的要求;而一般学生则主要以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为主要目的,不宜进行剧烈运动,进行适当简单的运动即可。体育学科的设置初心即为了学生的健康,所以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要遵循“多样式,少重复”的原则,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体育的快乐并且爱上体育。在课程项目设置上尽量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种类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育兴趣。例如允许学生可跨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程,选择同一课程的学生可以在一起上课,不必局限于班级。这样既避免了时间冲突,也避免了一个班级中由于选择某一项目的人数太少而导致无法开课的情况出现。
3.中职体育教育创新改革实践
创新改革实践主要需要教师在三个方面下足功夫,分别在分类教学、兴趣教学和体育精神教学三个方面上。分类教学即考虑学生的体质差异和耐受程度进行适当的体质开发和进一步的提高,最佳方案主要分为体育特长生(体育专业生),体制优异生(想走上体育专业发展道路的学生)、一般学生和体弱学生四类。其中针对有身体残疾或其他疾病特殊原因影响运动机能的学生(即体弱学生)可开设保健班级做更简单的体育锻炼。兴趣往往是学生坚持锻炼的前提,课程设置上要多样化,注重趣味性而非输赢和排名。运动要设置多种不同种类,且在运动科目选择上不得出现性别歧视的现象,例如学校的足球项目仅对男生开放的现象屡见不鲜。练就一副强健的体魄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其次便是体育精神的教育,体育锻炼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在其他事业中也同样受用,是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重要精神教育之一。这一类精神教育不只是在实际的体育锻炼中要身体力行,在体育教育中也需要开设一定课时的理论课程来介绍体育运动的种类概念、体育名人的事迹、体育器材发展史、体育的未来发展等等趣味文化。只有文化与运动有效地结合,学生才能体会到体育真正的魅力。理论课堂上可引进多媒体技术,播放体育的相关影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体育精神和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2]。
4.结束语
科技的发展让社会变得更加便利,年轻人对科技的使用更加得心应手,缺乏体育锻炼是不少年轻人的通病,中职阶段正直养成习惯的重要时期,体育教育是否能够起到充分的作用将是中职教育的关键问题。创新中职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十分重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兴趣,引进新型的多媒体设备均有助于更理想地开展中职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