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辅导员育人路径研究
2020-03-03朱燕玲
朱燕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00]
一、“三全育人”理念的基本概述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有益尝试,也是整合学校教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1]近年来,国家在各类文件中均强调了“三全育人”理念。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2017年12月教育部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主要措施就是推动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3]2019年9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4]从相关文件可知,“三全育人”理念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举措,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可分别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方面逐一把握。“全员育人”从育人主体出发来理解,主要强调高校全体人员都要树立育人意识,都要树立育人的使命感。“全过程育人”主要是从时间上来理解,强调把育人工作贯穿学生学习过程和成长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主要是从空间上来理解,强调要将育人工作落实到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值得注意的是,“三全育人”的三方面要素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交织在一个空间里,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
二、“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辅导员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相关文件都在强调建设“三全育人”的育人机制,落实“三全育人”基本理念,但如何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则仍需探讨。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紧密接触的一线教师,是连接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具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在构建“三全育人”合力育人体系中特有的优势和作用。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尚未完全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辅导员仍“单打独斗”,未能充分借力全员育人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辅导员与学生通常紧密接触,时刻关注着学生的个人成长状态,他们不仅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还引导着学生的人生发展。在高校中,承担育人工作的通常是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党的相关理论的宣讲人,专业课教师通过传授知识技能实现教书育人的功能。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承担事务管理工作的同时仍要开展育人工作,常常致使其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深入、不彻底。在这种情况下,“三全育人”理念可为高校辅导员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提供路径。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未能基于“全员育人”理念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而是单扛着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育人工作。
(二)辅导员对学生个人成长过程关注不够,浸透性不强
高校辅导员肩负多重角色,但在实际工作中其所体现出来的通常是管理者,而不是知心朋友或人生导师。在大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与外界发生巨大碰撞,会重塑其整个世界观、人生观。这一阶段仅仅规范学生的行为和传授知识技能是不够的,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引导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在学习上的行为表现通常也是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现今,许多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过于重视学生学业成绩,忽视学生个人成长过程,比如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通常只是学生所呈现出来的一部分,高校辅导员要透过这些现象看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本质问题。大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其学习过程与个人成长过程密切相关,辅导员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远远不够的。
(三)辅导员育人多囿于传统育人方式,育人工作不够全面
高校辅导员在实际育人工作中仍是传统性育人,缺乏对大学生的课外育人和线上育人。当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的开展仍然依托于以座谈会形式为主的班级会议、学生干部会议等,这都是传统的课内育人。传统的课内育人虽然有育人效率高、便捷等优势,但仍倾于灌输式教育,有互动性不强、主动性不高的缺点。高校辅导员如果一直局限于课内育人,割裂课内育人和课外育人的联系,会削弱育人效果。同时,高校辅导员无论是依托于班级会议还是个别谈话,都是单向线下教育。但是,当代大学生从小就接触各式各类的新媒体,登录各大网络视频网站、时刻更新网络状态等,对网络信息格外敏感。高校辅导员如果一直囿于传统的育人工作路径,忽视了线上教育,就会出现“教育死角”,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会显得无力,达不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构建高校辅导员育人路径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与发展给高校辅导员拓展育人工作路径提供了新思路,为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高校辅导员要正确地看待“三全育人”理念提供的支撑,要依靠“三全育人”而不能依赖“三全育人”。对此,高校要以辅导员为聚焦点,基于“三全育人”的基本理念,从全员育人的推动者、全过程育人的实施者、全方位育人的衔接者这三方面来探讨辅导员如何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育人路径。
(一)全员育人:辅导员应推动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形成协同育人体系
1.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达成育人共识
“全员育人”的一个重点是发挥好辅导员在“三全育人”中的作用,辅导员在“三全育人”中是可独立承担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主体,并且在全员育人中居于推动者的重要地位。[5]基于“全员育人”的理念,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三者应具有一致的育人共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都是思想教育工作者,但在实践中,有些辅导员常因事务管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师讲授相关政策方针却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专业课教师在课内传业授道而课外与学生零交流。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在当今实际育人工作中还缺乏合作育人的共识。因此,作为开展思想教育的工作者,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首先应在理念上形成“协同育人”的共识,落实“全员育人”理念,凸显“全员育人”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优势。
2.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加强沟通联系
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要在形成理念共识的基础上,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加强沟通,并着力推动“全员育人”沟通渠道的搭建。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加强联系,可以掌握第一课堂的实时动态,比如最基本的考勤工作、学生的学业基本情况等。高校辅导员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课内情况,并结合对学生的日常了解,能更具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教育。同时,辅导员将学生的思想情况和个人成长状态提供给思想政治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教师可基于准确的反馈信息实施多样化教学。高校辅导员的信息共享能为教师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整第一课堂的教学提供帮助。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加强沟通形成合力育人体系,不仅改变了辅导员力不从心的育人局面,而且弥补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这三者单独育人的缺漏,更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全过程育人:辅导员应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全过程
1.将育人工作贯穿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高校辅导员是育人的一线工作者,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来开展学生的教育工作。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发展由不同阶段组成,而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高校辅导员作为教育工作的实施者,要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过程,并且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不能轻视某一阶段更不能忽视某一阶段。比如:学生刚进入大一时,辅导员要加强适应性教育,同时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等;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后,辅导员应重点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协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在学生大三和大四阶段,辅导员要加强学生实习教育和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等。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体现其实施者的作用,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措施,将育人工作落实在学生在校四年的全过程中。
2.将育人工作贯穿学生学习、娱乐、生活各环节
学生在大学阶段不只有学习,还有娱乐等,学生的思想有时更容易受到非学习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育人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的娱乐方式。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充斥着多种多样的文化思想、娱乐活动,其中不乏一些低劣的思想和恶俗的娱乐行为。大学生还处在价值观塑造阶段,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引导则会偏离主流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对学生娱乐活动的引导格外重要。在学校里,辅导员要经常宣传优秀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特色,创新学生休闲娱乐活动的形式,以此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娱乐方式。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将育人工作贯穿学生的学习环节,还应将育人工作贯穿到学生的娱乐环节、生活环节中,以此将思想政治教育浸透在学生个人生活的各个环节,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成长状态。
(三)全方位育人:辅导员应促进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育人的融合
1.辅导员应加强课外育人,促进课外与课内育人的融合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场所,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承载空间,但课堂不能成为学生唯一受教育的地方。学生的第一课堂通常由专业教师胜任,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知识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校辅导员很难直接观察学生在第一课堂上的表现,但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可为其实施因材施教提供帮助。同时,辅导员在配合好第一课堂之后可以依据第一课堂展开第二课堂。辅导员根据育人目标和学生的兴趣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第二大育人载体的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协同配合,有利于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互动互补、相互促进。[6]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衔接课内课外,加强课外育人,促使学生在第二课堂上将第一课堂的知识内化,深化课内育人效果,促进课内育人和课外育人的融合。
2.辅导员应加强线上育人,促进线上与线下育人的融合
高校辅导员通常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以座谈会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班级会议或者单独谈话,但无论是班级会议还是个别谈话均是线下教育。但在这个媒体时代,各种文化、观点都在网上发生激烈的碰撞,考验着大学生的独立鉴别能力。因此,高校辅导员的线上教育就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可以将自己对于一些实时事件的想法或心得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比如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让学生对一些社会事件有正确的认知。在国家的重大节日或者纪念日等重要时间点,辅导员可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参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效率。高校辅导员利用网络媒介对学生进行线上教育、与学生互动、与学生随时随地沟通,这种以网络为介质的教育方式为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提供了客观条件。线下教育能使辅导员的教育工作严谨有序,线上教育能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育与沟通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学习方面。因此,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融合,有利于辅导员准确把握学生的行为动态,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从而让教育更加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