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现实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0-03-03姜广博

理论探讨 2020年3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

朱 哲,姜广博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130012)

重视和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改进与深化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是党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组织保障,是提高农村党建水平、开创农村党建新局面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走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也是落实新时代党建总要求的一个重要维度。同以往相比,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经济社会的环境和条件已发生显著变化,基层党建工作面临诸多新矛盾新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现实挑战,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过硬发展,成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价值意蕴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坚强战斗堡垒,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展开、农村社会治理的纵深挺进、党的执政基础的深度筑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展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我们党自创建以来就把农民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生活的享有视为自己毕生的任务和光荣使命。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我们党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消灭土豪,把地主的田地分给农民耕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我们党与农民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仅兴修农田水利,还合力推进农村教育和医疗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行改革开放战略以来,我们党推行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废除农业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都是为了增加农民利益福祉,使其有更大获得感[1]。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农村发展速度。

可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抓好“三农”工作的总开关,对于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农民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当前看,各地结合2018年9月中央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指示要求,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分别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各级领导干部在引领乡村振兴工作中持续用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生活极大改善,农村经济建设形成强劲活力,农村工作取得显著实效,但同时也引发一些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一份京郊农村地区集体经济调查报告显示[2],集体经济薄弱村数量持续增加,村域经济发展呈现等级固化特征,地区发展差异突出。这些问题在全国范围农村具有代表性,严重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基于上述情况,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利于汇聚党员干部和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基层党组织这一桥梁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群众,把乡村振兴蓝图变成现实。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意味着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在农村治理实践中全面提高农村工作能力水平;意味着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通过党内立法,把我们党在推进农村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做法、政策要求和相关指示上升为实质性的法律法规;意味着必须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向纵深发展,始终着眼于打造懂农业、爱农村和农民的专业工作队伍,更好提升服务农村的质量;意味着必须严格监管基层党员干部,特别要对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行为及相关人员进行坚决惩治,净化农村基层政治生态。

(二)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利于农村社会治理纵深发展

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部分之一,农村社会治理出彩,是农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当前处于转型中的农村社会是一个多元要素动态叠加的社会,这决定了农村治理的复杂性。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进程中,国家始终发挥重要的引领与形塑功能。农村是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的集合体,要想实现农村善治,只能走全面创新之路。进行这一创新,有利于村级自治工作走向良性运行,有利于农村面貌全面改善,有利于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

自从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这一主基调之后,国家围绕加强和改进农村治理工作制定了多项政策,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形势发生极大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对旧问题的解决,也包含对新问题的应对。长期以来,农村治理滞后于农村发展,主要表现为:农民参与度不高,部分农村治理能力弱化;利益诉求多元化,农民利益冲突频发;宗族势力对农村治理干扰严重;“空心村”“三留守”问题日益突出,等等[3]。当前看,如何对下乡资源进行分配、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已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的难点。新老问题交织,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应对信心。

基于上述情况,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助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助于破解农村社会治理的人才瓶颈问题,有助于引导农民有效参与农村社会治理。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要求在实践中以创新求突破,这就要求地方党委政府必须兼顾农村基层党建和农村社会治理,建立主动化解农民利益矛盾、维持农村稳定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农村治理必须坚持党管农村,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为牵引,充分尊重农村特点,以自治、法治与德治等多种治理方式推进农村社会治理,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善于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农村社会治理,以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新矛盾新问题,这其实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

(三)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利于党的执政根基深度夯实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在人民,群众拥护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最牢靠根基。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党不断团结引领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在九十多年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历程中,我们党克服了前进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如果没有群众力挺,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把人民群众组织凝聚起来,才能将其蕴含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确保党的执政地位不动摇。

当前看,随着形势和环境变化,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面临一些新问题。一方面,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原有利益格局被打破,群众诉求日趋多元,做好新时代党群工作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不高,无法适应新时代群众工作。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淡漠,不屑做群众工作;抱怨条件艰苦,不愿做群众工作;消极回避矛盾,不想做群众工作;观念方法陈旧,不会做群众工作;缺乏工作魄力,不敢做群众工作。一些农村基层甚至出现对群众诉求麻木不仁、漠不关心等脱离群众现象,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党的威信,削弱了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

基于上述情况,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利于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和农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农民群众团结在党旗下,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石。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意在要求我们更好地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努力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执政智慧和力量源泉;更精准地对接农村群众的现实需求,充分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更好推进农村基层工作制度落实,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利益,增进对党的信任感依赖感。

二、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现实困境

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加强党建伟大工程的必然选择。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仍面临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滞后、党组织“空巢”问题突出、党组织设置模式陈旧、党员教育管理松散、制度落实与更新乏力等现实难题。

(一)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滞后

思想认识滞后导致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未受到切实重视。第一,个别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缺乏城乡统筹党建意识,尚未确立开放、效益、和谐等基层党建理念,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尚未彻底摆脱相互分割、自成一体的不良状态;少数农村的基层党员干部未能有效转变工作方法和服务态度,不善于共享城乡基层党建资源,对实现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一体化目标的信心不足。第二,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的党建格局偏小,缺乏长远眼光,尚未确立起“党建为人民”的服务坐标,宗旨意识和服务精神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宅基地、子女教育、养老医疗保险等农村民生工作上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一些农村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仅仅视为城市对农村工作的经济支援、物质支持,过于看重经济发展,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和现实价值,忽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政治与实践意义。第三,一些党员干部把开展党建工作当成一种“务虚”,认为三会一课、上级重要文件和指示精神宣讲在推动具体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上没有太大促进性,只是把党建工作视为单纯的理论灌输,尚未洞悉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引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谋福利、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长远功效[4]。

(二)党组织“空巢”问题突出

农村基层党组织“空巢”现象是指由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年轻党员流失及党员老龄化等问题,导致基层党建工作中党员队伍割裂化、党组织建设失活力等现象。其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党员队伍择优选配难。当前农村群众工作复杂多变,难度大于以往,一些优秀人才更愿意到城市寻找发展机会,而不甘于在农村基层工作。此外,部分农村本地青年以参军和外地打工名义走出农村,使得村干部选拔只能立足现有人员,选用的干部整体素质不高。第二,党员老龄化日趋严重。城镇化的纵深推进以及城市机会的向心牵引,使得大量农村基层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的外流趋势加剧,而留在本村的大多为年龄偏大的老党员,结果造成农村党员年龄结构失衡、老龄化现象严重的不良发展境况[5],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力受到很大影响。第三,党员先锋模范意识不强。目前来看,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党员的整体质量较好,但也存在部分党员素质不过硬、宗旨意识弱化等不良问题,无法有效适应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三)党组织设置模式陈旧

农村现有的基层党组织一般是按乡村行政区划设置的,这种设置满足了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单一生产和农民生活相对固定的需要,但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引领性不足,各种新兴社会组织的出现尤其是党员群众的流动性日益加大,使得这一组织设置模式越来越不利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无法满足基层党组织的发展需要。对此,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开始有意识地将基层党建工作和当地经济建设进行融合,特别是在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得以完善[6],但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覆盖范围较狭窄,尚未完全打破原有的单一性、区域性党建格局,尤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对接,对接平台缺位导致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不畅,严重制约城乡基层党建资源共享,实现高效的网格化党建目标尚需时日。

(四)党员教育管理松散

党员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基层党建工作的顺利推进。目前看,我国农村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并且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一方面,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自己所属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到位,缺乏科学的监管机制,只是在问题出现后才想到对党员的管理,而且在管理上缺乏刚性约束与惩罚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放松对党员的管理,无形中助推了党员管理的松散化态势。另一方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农业产业结构变化使一些农村党员外出务工或下海经商,党员在地域间、产业间不断增强的流动性使流动党员成为“口袋党员”“隐形党员”[7],无法及时掌握这些党员的思想底数和现实情况,增加了党员教育管理难度。

(五)制度落实与更新乏力

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高效运作,推动农村工作有序开展,必须把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制度保障轨道,按制度办事,这是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质量的法宝。当前看,我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在制度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现有制度作用发挥不力,比如,一些制度脱离实际、可操作性不强;落实不到位,存在走过场、形式化等问题。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纵深推进,各地农村均建立起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很多制度在抓落实上还存在实践落差,尚未取得显著成效。另一方面,现有制度规定存在明显滞后性。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施行使得农村出现大量的新兴社会组织,如何管理好这些社会组织成为基层党组织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而相关管理制度的缺位使得这一管理并不顺畅,农村基层党建的制度纵深需要进一步拓展。此外,现实地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与创新,比如怎样更好推进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居民服务机制、基层党建干部退出机制等建设,如何有效消除制度空白,确保制度兜底功能充分发挥等。

三、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既要契合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规律特点,又要立足农村治理现代化目标实现,坚持以理念转变适应形势发展,以思路更新推动工作创新,形成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发展新路径。

(一)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站位,锻造思维前瞻力

城市与农村党建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党建工作不仅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还要主动对接和引领时代潮流,实现从“适应”到“引领”的思想转变和认识提升,这就对从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

1.要树立城乡统筹党建意识。一是要树立开放理念,把党建工作纳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去审视,融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去思考,使开放的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成为一项“凝聚力工程”;二是要树立效益理念,注重在发展实践中识别干部,通过选准干部、建强组织、用活人才,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效益最大化;三是要树立和谐理念,坚持以人为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立城乡统筹党建意识,凝聚共识[8]。

2.要破除党员领导干部认识误区。应通过专家讲座、教育培训及参观见学等实践活动,提升党员干部服务意识,确立起“党建为人民”的理念坐标,消除党建工作只是发展党员、组织学习、表彰奖励等片面认识,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考察,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基层党组织肩负的服务群众、助推发展等历史任务的内涵要义。

3.要发挥党校政治优势与政策解读功能。基层党校是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承担着强化理论武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职责,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战略决策及党的建设紧密关联。各级县委应充分创新党校办学模式,进一步优化党校教育布局,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整合党校系统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向普通党员开放,使党员干部走进党校殿堂充电,依托党建专家权威解读,引领党员干部精准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一系统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其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提升其思想认识深度和理论应用能力。

4.要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交流互促。针对农村基层党建活动形式单一和村庄互动不足等问题,应大力开展村庄结对帮扶活动,把党建工作先进村庄的卓越党建理念向农村薄弱党组织渗透,使前沿理念内化为农村基层组织党建的动力源。同时,要建立村庄定期沟通机制,聚焦党建工作热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形成党建工作新认识,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思维前瞻力和行动引领力。

(二)加强党员队伍内涵建设,激活组织生命力

解决农村基层“空巢”问题,农村基层党支部可在流动党员管理和党员队伍建设上切入,尽快摆脱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困境。

1.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实现全过程捆绑。其一,要建立追踪汇报制,实行双向绑定。鉴于农村流动党员较为分散的现实状况,可在村党支部下设流动党员联络小组,实行一对一党员联系制度,对每个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动向进行实时追踪;推进跨区域党组织活动开展,使流动党员及时参与组织活动,确保这些流动党员始终在党组织的引领之下;建立流动党员回乡报告制度,引导流动党员返回农村时主动到所属党支部报到并汇报思想状况。其二,要建立流动分队制,紧抓党员管理。可按地域和岗位分头组建“流动党员分队”,使分队负责人成为联系基层党组织和农民群众的桥梁,推动流动党员管理便捷化,更好地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2.推进党员队伍建设,打造优秀人才蓄水池。一方面,要在政策上加大对现有党员干部的支持力度,在支部工作上实行“分责制”,由支部内优秀党员分管党组织建设工作,增强每一位基层党员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同时,适当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工资待遇,为留住现有优秀人才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发现、培养与提升工作,尤其要努力聚焦优秀青年,把非党员的大学生村官和大专院校毕业后愿意留在农村发展的青年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增加资金扶持力度,县镇党委可考虑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青年入党的培训和选拔,把作风正派的农村青年纳入重点培养队伍之列。

3.加快构建党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党员管理电子化、科学化。积极借鉴2017年昆山党员管理信息化经验,建立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全面打造电子信息平台,建造党员网络数据库,采取“支部录入登记—上级党组织逐级审核”方式,优化组织关系转接流程,通过管理系统内嵌的各个功能模块,实时掌握党员队伍流动情况,实现党建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9]。

(三)构筑党组织设置新模式,提高资源共享力

积极探索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对党组织进行重组和优化,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时代发展趋向而言,从单一转向多元、从区域性转向功能性产业性,显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未来的设置方向,也是农村党建工作的大趋势。针对城乡一体化日渐加快的新趋势,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必须找准问题,打破原有单一性、区域性、狭隘性格局,保持对不同经济、社会组织发展的导向作用,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具体来说,第一,引导农村党支部横跨地区、行业和所有制展开重组联建,比如可联村设立党支部、党总支、基层党委,把党组织与行政事务进行有效脱钩。应该说,推进农村社区化,逐步合并村庄、转移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可采取分类设置的办法,根据区域化发展态势和农村经济成分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经营规模产业化的特点,按照村务型、功能型、产业型等分门别类地设置党组织。一方面,可依托“产业”建支部,引领生产发展。有条件的村庄可考虑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党组织设置方法,依托产业板块、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实体,探索在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上设立党组织,实现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可依托“合作社”建支部,促进农民增收。以党员种植致富能手为主体,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建立党支部,把农民合作组织的技术、信息、市场优势,与党组织的组织领导、政策引导、机制建设等优势有机结合,积极争取金融机构资金扶持,进一步推动各类农产品和种植品的产品推广与品牌创建,加快农民致富步伐。第三,可组建多元化、特色鲜明的党组织,党员可根据个人喜好和特长确定进入相应类型的党支部,以此满足党员多样化需求。

(四)加大党员教育管理力度,提升政治引导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任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2019年5月,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为加强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体现在教育和管理两个维度,关键是在增强实效性上精准发力。

1.要推动形成农村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机制,提升农村党员整体素养。具体说来,其一,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模式,通过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立网上支部、网上党校,开辟网上课堂,灵活设置宣传栏目,精选教学课件,尤其要加大身边优秀党员的宣传,以身边的真人真事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引领。其二,要积极依托村庄所属的活动场地、村图书馆等硬件设施开展致富信息嵌入、惠农项目进村等培训活动,激励农村党员争当致富“排头兵”,带领农民共同走向富裕。其三,通过各类农村培训机构、农业示范基地以及示范园区开展教育培训,组织农村党员进行现场观摩,同时要强化党员技术培训,不断增强农村党员的榜样引领力。其四,要强化对教育培训的考核管理,通过身份认证、学分累积、成绩反馈等方式,提高教育培训活动的参训率、到课率,将学习成绩纳入基层党员干部年终考评,以外在督促、内在激发的形式保证教育培训活动的实际效果。

2.要探索创新党员管理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党员管理实效。具体而言,其一,要严控党员“入口”与“出口”,抓好质量建设。应严把党员“入口”关,发展党员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凡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通过。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发展35岁以下党员实行计划倾斜,对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实行重点管理,解决好农村党员青黄不接问题;应科学把好党员“出口”关,稳妥处置好不合格党员工作,畅通出口,保持农村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其二,要积极引入党员管理积分制,推进党员精细化管理。全面规范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加快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可借鉴郴州市水东镇党员管理积分制新模式,以积分形式把党员日常工作重点表现出来。同时,结合本村实际,科学量化分值,比如,可按一定标准设置成1—20分不等的分值,各党支部明确专人担任积分记录员,建立党员积分制管理档案,积分环节进行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党员积分一月一计、年末总评,结合民主评议党员,评定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三个等级,每个积分周期完成50分以上视为合格党员,未达到50分的视为不合格党员。以积分管理为依据,细化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确保民主评议结果与评先评优、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无缝对接。

(五)健全党建工作制度机制,强化法制保障力

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关键在制度。只有建立科学的农村党建工作机制,才能确保党建工作高效运转。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在制度机制方面尚不完善,需要尽快健全。具体说来,可考虑构建下述一体化联动机制。

1.要健全运行机制。一方面,要建立综合协调制度,可通过协调指导委员会、党政联席会等,及时交流工作中的问题,听取各党组织意见并注重协调,形成畅通的协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制度,要通过激励机制的合理运用升华集体智慧,强化对广大党员的日常关怀,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切实解决困难党员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完善党内帮扶机制,以帮扶促发展[10]。

2.要健全服务机制。其一,要转变服务理念,树立党员服务意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改变以往被动完成任务的不良工作态度,真心服务群众,主动为群众办实事,着力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村干部。其二,要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服务硬实力。基层党组织应调配力量,推进各方优势资源的整合,尤其要以政策上的优惠举措加快本村集体经济纵深发展,形成以集体经济惠农的现实力量,既能造血又能输血,筹集更多财力为村民办实事,比如修建村文化活动中心、科技阅览室及便民市场等,把更多组织温暖传递给农民,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其三,要优化服务主体,提高党员服务本领。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理念,鼓励农民投入更大生产激情,通过组建农产品销售协会、农业技术协会等多元化服务型组织,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强力支撑,带领农民共同奔向全面小康;另一方面,农村党员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要有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要有服务本领,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使其感受到党组织的强大经济发展力。

3.要健全保障机制。加大农村基层党建投入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要提高思想站位,抓好基础保障工作。其一,要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农村基础活动设施改造升级,尤其要加紧对现有破旧场所的大力改造,提升文化内涵,彻底破除农村活动场地匮乏瓶颈;建立活动场所责任制,推行村干部值班制度、农民服务咨询制度等,提高活动场所的利用质效。同时,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活动场所建设力度,提高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水平。其二,要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村党组织书记补贴标准,给予离任村干部一定补贴。同时,要逐步提高村干部工作报酬并适时增资,提升其工作热情。其三,要强化村干部政治激励,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用乡镇公务员、领导干部、事业编制人员力度,拓宽发展空间;可考虑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星级”管理,对业绩突出的村党组织书记,参照乡镇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落实奖励待遇。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