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鲜明特色

2020-03-03李思学

理论探讨 2020年3期
关键词:党中央政治建设

岳 奎,李思学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4;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出发,围绕“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怎样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推进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机制创新。创新是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的一条红线,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鲜明特色。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创新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提供理论支撑。

一、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创新

理论是实践的重要指南。列宁曾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312习近平多次强调理论强党,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实践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阐明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推动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之树常青。

(一)党的政治建设新定位

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若干个子系统,其子系统的定位问题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党的建设的着力点,并直接影响党的建设整体成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曾做出这样的定位,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2]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创新性地发展了党建中的定位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3]50为什么要赋予这一新定位?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做了说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道理所在。”[4]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指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3]50,改变了之前“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传统提法。这一新定位并不意味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建设不重要,而是说政治问题更具有方向性、全局性、稳定性、根本性,它直接决定着党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新定位反映了党中央正视当前党的建设中存在政治问题的勇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反映了对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其目的就是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政治建设带动党内其他建设。

(二)党的政治建设新目标和新任务

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党中央对政治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清晰。2019年1月,党中央在《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新目标:“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5]与此同时,又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新任务,包含首要任务和主要任务。“首要任务”即当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或亟须完成的任务,“主要任务”是一个总揽全局、涵盖政治建设各个方面的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即“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3]50。“首要任务”的提出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点和落脚点。《意见》还从四个方面具体规定了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5]。其中,坚定政治信仰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前提,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保障,提高政治能力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环节,净化政治生态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工程,这四个方面构成了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新目标和新任务作为顶层设计,为当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做了总体规划和科学部署,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党的政治建设新观点

新时代党中央秉持创新思维,在继承党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新观点。

1.旗帜鲜明提出“两个维护”。维护核心是党的最高政治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重要法宝。1962年2月6日,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都特别强调树立核心。”[6]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邓小平多次强调维护江泽民在党内的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中央权威的重要性,“只有党中央有权威,才能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两个维护”。2013年1月14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指出,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决议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随后,十九届中央政治局明确要求:“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的地位”。2018年8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首次以党内基础性法规的形式将“两个维护”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纪律,第二条规定:“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7]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上的强化,还是在政治上、纪律上的明确要求。《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论述了“两个维护”之关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5],这为如何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指明方向。“两个维护”的鲜明提出,确立了党最重要、最根本的政治准则,有助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升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而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2.首次提出“四个意识”。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几代领导人陆续提出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改革意识”等。1977年12月28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提出“大局观念”:“我们要团结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这是大局,我们要有这个大局观念。”[8]841995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明确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9],“希望大家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10]。之后,中央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提出其他意识,2002年12月16日,曾庆红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改革意识和服务意识。”[11]2004年12月24日,胡锦涛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战略意识。”[12]进入新时代,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2016年1月,中央政治局首次提出增强“四个意识”,“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13]。《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也规定:“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14]424随后,党中央将增强“四个意识”写入党的十九大新修订的党章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可见,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四个意识”与之前提出的各种意识具有明显不同:一是“四个意识”已上升至党规党纪的范畴,是新时代党章和党规的明文规定,是所有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二是“四个意识”已成为固定政治用语,是各地区、各部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与之前因部门而异的提法有所不同。“四个意识”集中彰显了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要求,成为新时代检验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政治素养的重要标准。“四个意识”的提出,对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3.首次提出“党内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风向标。毛泽东曾提出党内生活“六有”的政治局面,“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15]这实际上是对党内政治生态的一种描述。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态。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首次提出“政治生态”的概念,“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14]456。此后,他多次提及政治生态,并围绕“为什么要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如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做了系列论述。习近平首先指出政治生态的重要性:“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关乎党的团结统一,关乎党的生死存亡。”[16]37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真正把忠诚党和人民事业、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净净的干部选拔出来,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17];要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肃整改查处存在的问题,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18];还要靠全党上下不懈努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有利于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不断提高党的政治建设质量。

4.首次提出“党内政治文化”。政治文化通常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标识,反映政党的价值指向与理想追求。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14]458。随后,他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揭示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时强调,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19]。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意见》还对如何发展党内政治文化提出具体要求,即坚持“三严三实”、大力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党的政治建设离不开党内政治文化的优良土壤。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发挥文化本身的潜移默化作用,有利于锤炼党员干部的政治修养,不断提升其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进而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5.首次提出“提高政治能力”。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论述了干部的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等。比如,毛泽东曾指出:“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20]邓小平强调:“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8]264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要求提高干部“学习能力”,当时尚未论及“政治能力”。进入新时代,立足于党内政治建设发展状况,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提高政治能力”的重大命题。2017年2月13日,他在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首次提出“政治能力”的概念,“党的高级干部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21]。何谓政治能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做了解读,即“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和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22]。后来又增加了“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随后,党中央在《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拓展了政治能力的对象,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是要提高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5]一方面,将政治能力的对象从以前的“领导干部”拓展为“党员干部”;另一方面,增加了“各级各类组织”(包括各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这无疑扩大了政治能力对象的覆盖面。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能力,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是党的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和推动者,政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党的政治建设成效。“政治能力观”的提出,为新时代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新要求,为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重要遵循。

二、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实践创新

新时代形势下,党中央以全面从严治党为鲜明主题抓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管党治党中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新举措,推动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实践创新。

(一)深化政治巡视:加强党的政治领导

伴随全面从严治党的发展,党中央对巡视监督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巡视的定位越来越清晰。2013年5月,王岐山在中央首轮巡视工作动员会上提出巡视工作的重点:“一个中心”“四个着力”,即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中心,着力发现贪腐、作风、政治纪律、选人用人等四大方面的问题。2015年10月,在中央第八轮专项巡视动员会上,王岐山首次提出“政治巡视”的概念,强调:“巡视是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巡视,是政治巡视不是业务巡视。”[23]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视,以问题为导向,发挥政治“显微镜”、政治“探照灯”作用。2017年7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增写了“深化政治巡视”的规定。政治巡视主要巡什么?十九届中央首轮巡视首次把“两个维护”作为巡视的根本政治任务,并提出了“六个围绕”和“一个加强”:围绕政治建设、围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加强对十八届巡视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从十八届中央首轮巡视“四个着力”到第八轮首提“政治巡视”,再到十九届中央巡视的“六个围绕、一个加强”,不断凸显政治巡视的本位,政治巡视的指向越来越明确。深化政治巡视,聚焦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宽松软等突出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检查“两个维护”是否落实到位、检查“四个意识”是否牢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坚决、落实意识形态责任是否到位等,是党中央推进巡视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新探索,是党的政治建设实践中的重大创举。

(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习近平指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24]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聚焦党内政治生活不断推出新举措。

1.持之以恒抓党风,塑造良好政治风貌。新时代党中央及时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从中央政治局开始,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持之以恒抓党风。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在全党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效遏制了“四风”蔓延势头。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政治觉悟和使命担当。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政治标准,不断纠正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不正之风,逐渐塑造了良好政治风貌。

2.严明政治纪律,开创政治生活新局面。2015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首次把党章中纪律要求细化为“六项纪律”,并把政治纪律放在党的各项纪律之首,带动其他纪律走向严紧硬。2018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与前者相比,在党的政治纪律方面,新增5条,修改12条,明确了对“七个有之”问题的处分规定。同时,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2018年1月至11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存在违反政治纪律行为案件2.5万件,处分2.2万人,其中中管干部25人”[25]。严明政治纪律,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和“四个服从”,不断开创党内政治生活新局面。

3.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时,习近平于2014年5月参加指导河南兰考县委常委专题民主生活会,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范围扩展到县市一级领导干部。2016年12月,中组部印发了《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要求领导干部突出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关键,把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讲清楚。在各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中,领导干部主动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成为新常态,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不断提高。

(三)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保持政治本色

习近平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使我们党永不变质、永不变色。”[24]可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标本兼治,重拳“打虎”“拍蝇”“猎狐”,掀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度、广度、深度空前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推动了新时代反腐败斗争质的飞跃。据十八届中央纪委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间,我国共查处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处分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2014年以来,共从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追回外逃人员3453名、追赃95.1亿元,“百名红通人员”已有48人落网[3]137-138。最新数据显示,党的十九大以来至2018年12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立案审查调查的中管干部已达70余人。2018年1—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46.4万件,处分40.6万人(其中,党纪处分34.2万人)[26]。党中央勇于自我革命,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既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存在的严重腐败问题,也有效解决了党内存在的重大政治问题[27],回归了无产阶级政党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推动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创新发展。

(四)以人民为中心:夯实政治根基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24]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1.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在集中整治“四风”问题之后,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动向(如:一些领导干部调研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调研现场成为“秀场”;一些单位“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难办”等),习近平做出重要批示,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2018年9月,中央纪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意见》,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出新的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对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动向进行自查整改,持续推进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2.推进基层“微腐败”治理。党中央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侵害群众利益的“蝇贪”“蚁贪”。五年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县处级干部6.3万人,共处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7.8万人[3]137。同时,与基层“微腐败”治理相结合,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赢得民心。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活动,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进一步夯实党的政治根基,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机制创新

党的政治建设离不开科学化的机制做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法规制度创新,不断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了党的政治建设机制创新。

(一)党的政治建设法规制度创新

党内法规制度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几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法规制度创新,制定或修订了14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出台了一批标志性、关键性、基础性的法规制度。其中,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法规制度主要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具体地说:

1.新修订党章。党的十九大新修订的党章增写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78,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政治领导地位;增写了树立“四个意识”,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发展党员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等内容,从党的根本法上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印发了《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和《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意见》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组织实施等,对新形势下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科学部署。《条例》将“坚持政治导向”作为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工作的首要原则,规定了请示报告的主体、事项、程序、方式等,有利于提高请示报告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领导。

3.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准则》从首要任务、根本保证、重要目的、重要内容、根本要求、制度保障、重要基础、组织保证、内容载体、重要手段、重要举措、重要任务等12个方面对党内政治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定,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制度依据。

4.颁布了《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其目的是对党和国家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履职能力架构等进行系统性的调整,更好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二)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创新

1.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这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环节。党中央注重顶层设计,从机构职能设置上强化党对一切工作的政治领导。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后,为进一步推动机构设置的科学性,在习近平亲自领导下,32个新组建或重新组建部门和9个职能划转较多的部门,均制订了组织实施工作方案并报批;应集中办公的32个新组建或重新组建部门中,有31个实行了集中办公;应挂牌的25个新组建或重新组建部门中,有24个挂了牌[28]。按照《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组建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央财经委员会、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等,负责相关领域重大工作的总体布局与统筹协调,以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2.建立健全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在于落实领导干部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5],并对此提出具体要求:党委(党组)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党委(党组)其他成员要根据职责分工,抓好分管部门和领域党的政治建设工作。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不断探索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一方面,中组部压实抓政治建设的政治责任,把是否强化“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作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机关党的政治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部机关党委与人事局合署办公的体制优势,探索构建“一个体系、五个机制”,统筹推进机关党的政治建设。广东省召开省直机关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推进会,要求严格落实主责主业,层层传导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有利于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激发其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从而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3.建立健全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党内学习教育,是帮助党员干部坚定政治方向、增强政治自觉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2017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使学习教育成为常态化的机制。“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重突出讲政治、讲规矩的根本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实际上就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2019年5月,党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突出党性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29],并将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突出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纳入党员教育的基本任务,为党员教育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党内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有助于增强领导干部“四个意识”的政治自觉,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不断提升党的政治建设实效性。

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创新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集中展现,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

(一)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建党理论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3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无产阶级政党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将政治融入政党建设中,初步形成了政治建党理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正是对这一理论的拓展和创新。比如,革命导师一致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者同盟,不应再度降低自己的地位,去充当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随声附和的合唱队,而应该谋求在正式的民主派旁边建立一个秘密的和公开的独立工人政党组织,并且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成为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在这种工人协会中,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利益问题应该能够进行独立讨论而不受资产阶级影响。”[30]列宁也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在我国,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31]习近平根据当前新形势创新了这一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又如,恩格斯强调权威和集中,“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32],“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33]。党中央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再如,列宁强调拥护和保卫党的领袖,“我们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保卫自己党的工作能力,保卫党的领袖,而且使他们不要因为那些坏人和坏人们的无耻诽谤而浪费时间”[34]。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中,党中央明确提出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党中央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相关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建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明确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16]14,而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据此逻辑可以认为,党的政治建设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使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不断增强,自觉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落实了党的政治领导,有效解决了党的领导弱化的突出问题。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在严。在党的政治建设中,不断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严格政治标准选拔任用干部,净化选人用人风气,进一步推动从严治吏。全面从严治党的要害在治。党内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腐败问题都同政治问题相关,管党治党“宽松软”的根子在于政治上的“宽松软”。党的政治建设的创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担当,提高了领导干部政治能力,为解决管党治党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治本之策。因此,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创新,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政治保障,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35]。

(三)引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复杂,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离不开科学的、强大的政治引领。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新课题,并对党的政治建设做了新定位,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最新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在党的政治建设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正确的经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科学性、真理性,指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政治方向和政治道路,确立了“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彰显了“党领导一切”的根本原则,从政治上、理论上引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把党的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猜你喜欢

党中央政治建设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关键抉择
—— 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