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认识人与自然间的复杂关系
——兼论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

2020-03-03杨承训刘柯杰

理论与评论 2020年3期
关键词:自然界灾害防控

杨承训 刘柯杰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强调要以问题导向、忧患意识去谋划和指导实际工作,坚持向科学技术要答案。“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1)习近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求是》2020年第6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也要求各级党组织学会驾驭各种风险的本领,特别提出要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当下面对疫情的严峻考验,应进一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深入思考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应对。对此,我们做了一番探讨,提出一些拙见。

一、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认识瘟疫灾害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理论界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尤其是当人类经历一次次灾害后,便会引发对这种关系的进一步思考。灾害就是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对人和动植物以及生存环境造成的一定规模的祸害,灾害通常指局部,但可以扩张和发展演变成灾难。瘟疫与自然灾害有密切联系,但又区别于自然灾害。“瘟疫灾害(简称疫灾)是指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所导致的生物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所有自然灾害中最顶级的灾害。”(2)龚胜生、谢海超、陈发虎:《2200年来我国瘟疫灾害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中国科学》2020年第4期。

灾害既是大自然的一种“发难”,又是客观世界自身矛盾运动的表现。纵观人类经历各种灾害的历史,人类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灾害的不断发生,灾害的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在此,需要改变以下三种偏颇的观点。

一是认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瘟疫不会或较少发生。这种想法认为,生活水平越富裕,人的抵抗力越强,瘟疫发生的可能性就越低。虽然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对经济发展程度与瘟疫灾害发生之间关系的判断有失全面。人类的基本生存与发展乃至取得的任何进步,都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而自然界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同时会受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然而,并非人类社会经济发达了,各种灾害就会自然消除,如瘟疫灾害的发生既与人类活动相关,具有偶然性;又与自然界的运行有关,具有必然性。从现实层面来看,全球性瘟疫灾害一旦暴发,就会对全人类构成共同挑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倘若丧失必要的警惕而消极应对,瘟疫引发的灾难性后果必然需要全人类共同承担。

二是认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仅限于经济因素。这一观点对社会发展因素的理解较为狭隘。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显然不仅限于经济因素,还应重视灾害因素的综合性影响。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影响经济发展的不仅有传统风险,如经济危机、社会问题、战争与区域冲突等,还有突发性灾害,如汶川地震、长江特大洪灾、SARS疫情等。从现实风险角度来看,各类瘟疫灾害具有突发性、全局性和扩散性特点,其影响不比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小。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尤其是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忽视。对于我国而言,经济建设的中心就是服务人民,使命就是解决与人民切实相关的问题、减少对人民利益的损害,经济建设的基础坐标是依据权衡人民利弊得失而确定的。因此,如何积极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也是经济学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经济学家需要以前所未有的视野关注疫情引发的经济问题,尤其要关心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而非局限于经济学的几个传统因素。正如列宁100多年前所强调的,“经济学家要永远向前看,向技术进步这方面看,否则他马上就会落后”(3)《列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0页。。

三是认为应对各种瘟疫灾害只能靠“防守”。我们不应只靠“防守”消极应对瘟疫灾害,而应积极探索“攻防兼顾、以攻为守”的治理思路。人与自然关系提示我们,可以通过认识灾害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共性与个性,尝试以积极的方式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应转变思维方式,强调“攻防兼顾”,更多在“进攻”(积极的进攻性防御)上下功夫;“以攻为守”指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广义的视阈考量,这一治理思路及其具体方式也属于社会再生产大循环的领域。100多年前,马克思就认为,人类的社会再生产大循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由于时代的发展,现应扩展为六个环节:科技(创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治废(包括化废除害)。而“攻防兼顾、以攻为守”的治理思路,从个人健康来看,属于特殊消费的一部分;从疫情防控的社会效应来看,与治废环节相关。如果从更大的领域加以观察,它又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可看作广义的大生态。

综上,如果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性矛盾。人类生存与大自然存在和运行是对立统一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自然界为人类提供阳光、空气、生态环境等生存条件和供人们加工的种种资源,但自然界并非“特意”做人类的资源无限供应者,而是按自身规律在运行,在受人类各种活动影响时,也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各类灾害。特别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时,自然界会毫不留情地给予“惩罚”。人类必须正确认识灾害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共性与个性,并尝试以积极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此,我们应全面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根本性理念。不管人类取得多大进步,人类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永远存在的,这并不局限于人与自然的重要关系——生产力,而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种类的关系。面对瘟疫灾害,人类时刻都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防备策略。

二、依靠科技创新,构建“攻防兼顾、以攻为守”的治理体系

从积极防范不确定性风险出发,应运用科技创新,构建“攻防兼顾、以攻为守”的治理体系。总的来说,重点放在“攻”上,就是采取积极的“防御战”,实现“以攻为守”。

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可否作为人类向自然界展开“进攻”的一个阵地?要回答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澄清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应重点考虑“顺应”与“战胜”的辩证统一。过去是忽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定胜天”;现在又产生一种消极生态论观点,只讲顺应、服从,不讲进攻、改变,好像自然界的一切动态都是“天然合理的”,各种灾害绝对不可改变,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宿命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69页。这里要注意“过分陶醉”的限度,要求人类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与自然界和谐共处。人类总体上服从自然界,但并不是消极、无条件的服从。他同时又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他在这句话旁边又专门加了“通过改良”几个字,意味着在总体不变的条件下进行部分的改善。他还说:“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2页。这就是说,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在适应的前提下,依据和运用客观规律改变自然界的某一部分或克服不利于人类的某些现象,或者说“通过改良”有计划地进行部分改造。因此,他进一步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的时代,应当更加自觉“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4页。这就告诉我们,人既不能违反规律去强制超限度“索取”自然,也不能消极服从自然。在一定范围内,人类可以探知和改良自然界的状态和趋向,重塑某些不利于人类生存的领域。这是顺应自然和战胜自然的辩证统一,不能仅强调顺应一切,而忽视运用规律去部分改变或改良。

如前所述,人类正是在同自然界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发展进步。固然有诸多人为破坏自然规律的过度“索取”,造成生态失衡,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损害,如土地沙化、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等。也有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局部改变、改良自然中的“缺陷”(对人类不利的方面),争取更好地利用自然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

总体上说,自然规律不可违抗,自然是一个矛盾统一的客观事物,并不考虑人类的偏好给予“照顾”或者“偏爱”。人类在自然中生活,要在符合其固有运行规律的条件下,克服一些不利因素,也要积极因势利导,利用矛盾扩大有利于自身的客观条件。这次疫情防控就是一次治理体系的“大考”,各级政府应完善“攻防兼顾、以攻为守”的治理体系。一方面,改革疫情预防、防控和救治体系,提高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由此及彼,做好应对各方面重大突发事件的基础工作,防范化解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意识形态、外部环境等方面的重大风险,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水平。“一次裁衣七次量”是必需的,但不能以消极无为妨碍人们对大自然的部分“征服”(即恩格斯所说的“改良”)。更为重要的是,“以攻为守”不是空想,是我国广大群众基于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警示,如“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年年防歉,夜夜防贼”“宁可千日无战,不可一日不备”,还有毛泽东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问题导向、增强防风险意识。一定要牢记这些告诫,全面落实到位。

在构建“攻防兼顾、以攻为守”治理体系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靠科学技术创新。认识和顺应自然规律靠科技,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也靠科技,按照自然规律克服和转化自然界不利于人类的因素,更要靠科技。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造出任何机器,没有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自动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的产业劳动的产物,是转化为人的意志驾驭自然界的器官或者说在自然界实现人的意志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是对象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2页。整个社会发展都是如此,人类历史就是顺应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9)习近平:《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日。疫情防控的一个重要战场就是科研。相关部门响应党中央号召,组成科研攻关组,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这五大主攻方向,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就取得了积极进展,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中国及时与世界其他各国分享共享科学数据和技术成果,坚持与其他各国交流合作,为全球抗疫事业注入强大信心。(10)《全球战“疫” 中国科技贡献“硬核”力量》,《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4月2日。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进一步证明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最重要的武器还是科学技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要综合多学科力量加快科研攻关,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力争早日取得突破,尽快拿出切实管用的研究成果”(11)习近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求是》2020年第6期。。依靠科技创新,构建“攻防兼顾、以攻为守”的治理体系,主要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第一,制定“进攻”的目标预案和研究阵式,打主动仗、“先歼”仗。在研究时,可以多作一些推测或逻辑模拟,挖掘出所有曾发生、预测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风险。可根据病毒、细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结构、致病、变异和传播等特点及规律,进行逻辑、计算机模拟,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在严密防控的条件下进行某些动物实验,发现新病原体变异型、亚型、基因重组型等,尽可能在野生动物体上发现新的病原体。此外,可统一组织一批科学家进行专门实验研究,探索多种防控预案,考虑研制某些共性疫苗,集中攻关快速构制疫苗的技术,并将此作为战疫技术储备。只有做好足够的准备,才能主动防范乃至主动消灭病原体。消灭瘟疫主要是三个环节: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增强个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第一和第三环节有较多主动性,预前做好做牢就会有扑疫于未发之效。

第二,设立和健全病原体库及基因库。在广泛收集、研究的基础上,把传统、新发、可能发生的病原体搜集起来,包括水生生物、野生动物、家养动物等病原体全面搜集储存,进行各种必要的实验研究。人类医学和动物医学研究应当统一、协调,充分沟通,分类研究。还应消除门户偏见,重视兽医的作用,协同研究。

第三,大力加强医药研制和生产。组织一批医疗力量在医病中探索各类靶性药、特效药、共性药,大力攻关补上这一短板。药品作为公共卫生产品,不同于一般消费品,应突出其社会效益,重点研制通用性药品、辅助药品、急用药品,其中包括中西药物。大力挖掘中药潜力,努力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

第四,完善沟通全国的直线疫病信息系统。应对公共突发疫情,中央和省(市、自治区)应完善原有的直通网络,并明确及时报告制度和纪律。研发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AI、VR、灵敏测定、自动报警、非接触测定、生物传感、远程传感、远程操纵等,极速获取信息,大量减少病原污染、传播,节省人力和资源。

第五,深入开展卫生行动,增进人民身体健康。当下,人们普遍重视治疗和药物保健,然而对环境卫生和健康生活的重视还不够。因此,不仅要注重开展疫苗的普遍注射,还要推广健康体育理念,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免疫力、抗病力。

概言之,运用科学技术完善“攻防兼备、以攻为守”的治理体系,积极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一盘棋”优势,提高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充分认识和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最重要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指挥“战疫”时多次强调“全国一盘棋”(1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经验证明,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抗疫中十分有效。这次疫情防控就是发挥全国“一盘棋”优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调动全国医疗资源,运用举国体制,集中攻克重点疫区。今后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包括完善“攻防兼顾、以攻为守”的治理体系、提高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中,都应更好发挥这一优势。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巨大能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充分调动各方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形成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强大力量。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是接下来应对和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重中之重。具体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

第一,组建防疫预备队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和地方都有防疫队,一有疫情发生立刻开展防疫工作。后来因疫情减少,许多防疫队被取消了。通过这次疫情看来,中央和地方可重新组建具备防疫知识和能力的预备队伍,增加卫生人员,平时做防疫实战训练,疫情发生时可以迅速开展防疫和救治。防疫预备队伍建设可借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验,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具体包括:一是有严格的组织,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治理;二是有专家指挥,用高科技来武装,使人力与科技紧密结合;三是加入防疫预备队伍成员应接受职业教育,在工作中深造;四是通过部队式教育和集体陶冶,培养出能随时参与防疫工作的人员。防疫预备队伍的组建,可以由点到面,先从试点开始。

第二,大力培养防疫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在2020年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国各地330多支医疗队、超4万名医务工作者奔赴湖北抗疫一线。钟南山、李兰娟、王辰、黄璐琦、袁国勇、张伯礼、陈薇、乔杰、仝小林等业内著名院士及其团队先后奔赴湖北,不顾安危,挺身而出,带领团队与时间赛跑,在抗疫主战场发挥了领军作用。在总结这次“战疫”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应继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推进高层次医学教育体系改革发展,培养更多引领新时代医学发展、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领军人物。

第三,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国采取全国性封闭隔离的经验表明,社区有效管理极大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疫情的有效防控。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以及数字化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单元网格。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有效性,在理论上源于我们“有自由又有纪律”的传统,在实践中是一种值得持续探索的现代化治理方式。具体管理措施如下:一是提高基层干部管理和服务能力,加强基层组织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基层干部的管理是上情下达、联系各方的重要纽带,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得充分不充分,直接影响社区网格化管理效能的实现程度。二是提高人民群众遵纪守法、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我们有大量的革命传统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三是推进细化管理研究,力求消除管理和监控死角,加强社区网络化管理的精细度。四是探索和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尤其要加强管理手段数字化改造,依靠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科学闭环的管理机制,形成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闭环流程,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

第四,完善医疗物资储备制度。2020年全球性疫情暴露出世界各国医疗物资储备匮乏的问题,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保障医疗物资的充足关乎疫情防控能力,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因此,完善医疗物资储备制度十分重要,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构建医疗物资储备管理体制,应建立由部委牵头、中央和地方协同的医疗物资储备管理体制;二是明确医疗物资储备范围,不仅应包括药品、疫苗、制剂、防护物品、医疗设备等,还要包括一些特种医疗设备,如方舱医院;三是确定医疗物资储备地点、运送及提供方式,以确保短时期内能够通过高铁、飞机等送达所需地点;四是明确医疗物资储备方式,实现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储备与生产相结合。

第五,开展国际合作,协同国际科研力量攻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对于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疫情防控的国际科技合作,为多国提供科技援助,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后疫情时代,我们要顺势而为、积极进取,开展国际科技和人才交流合作:一是积极开展全球卫生领域的科技合作,在公共卫生、疫苗及药物研发等领域加强合作和交流;二是针对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环境保护等全人类的共同挑战,找准切入点,设置计划和课题,展开交流和合作活动;三是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科技人才交流,深化与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的科技交流,提升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层级,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四是在国际科技交流中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以促进国际科技交流的便捷高效。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积极开展疫情防控,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需求之一,而医疗技术和医疗设施相对滞后和不足,又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表现之一。我们应当更好地发挥制度优势和科技力量,以化解这一矛盾,公式就是“制度优势+科技创新”,集成“一盘棋”的具体优势,进一步完善“攻防兼顾、以攻为守”的治理体系,提高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猜你喜欢

自然界灾害防控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自然界的一秒钟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例说“自然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