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与创新:大数据助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策略探析
2020-03-03郑洁
郑 洁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数据承载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随之而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1页。。高校是青年人才聚集地,如何运用大数据助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引导青年学生顺利成长成才,使他们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 》2019年3月19日。,是教育界、理论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大数据时代,可以利用大数据体量大、速度快、多样性、准确性等特征,从内容、对象、载体、形式、话语等方面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势,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
运用大数据助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把“两个巩固”作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在大学生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也要通过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不断整合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设置教育议题,使生硬的理论变得鲜活,从而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运用海量数据,丰富教育资源。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由于受技术和信息传播等因素制约,教育者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书本成为最主要依靠。随着大数据技术发展,教育者对“数据信息的收集、集成、存储、交换、分析、融合、建模、预测、挖掘和使用都成为可能”(3)陈潭:《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64页。。网络中海量的数据信息,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由于网络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广泛应用,教育方式已从单向灌输式向多元、互动式转变。在课堂上,学生能利用网络接收海量的教育信息,并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数据快速传播的优势,及时了解和把握他们的需求,不断整合和优化教育内容,更新教育热点话题,不断扩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资源。
其次,采集多样数据,增强教育效果。面对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实现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成为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关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注重教育形式的改革创新,借助多样的数据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经典纪录片到热点微视频,从各类图表数据到各种宣传海报,将各种形式恰当引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使教育内容不再枯燥乏味,学生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各种生动形象的信息,这极大满足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教育内容和多样化的数据呈现形式有机融合,能打破学生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刻板认知,给他们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让他们切身感受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可以如此接地气。
再次,聚焦热点数据,提升教育实效。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对于一些虚假信息或带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数据可能一时无法辨其真伪。因此,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如何帮助学生辨别网络虚假信息,引领社会舆论便成为一项重要工作。面对网络中的一些负面信息,高校需要利用大数据进行解析,并用适当的形式将解析与评判引入教学过程,对学生形成正面引导。同时,随着各种“自媒体”的兴起和广泛应用,大学生越来越关注时事并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就需要运用大数据分析他们所发表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正确解读各种时事热点问题。在面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和西方意识形态冲击时,也要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舆论导向,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凝聚力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海量数据通过网络渠道快速传播,逐步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处理模式。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利用大数据优势增强凝聚力,做到教育内容不走样、教育模式接地气、教育成果见实效。
其一,要注重信仰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信仰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国家的精神源泉,“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2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面对海量数据,如何甄别、筛选,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环节。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信仰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便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对信息内容提出的安全度高、可信性强的硬性要求,帮助大学生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与此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科学真理,通过分析和处理收集到的各种不良思潮的信息数据,认识它们的严重危害性并自觉加以抵御,以达到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指明方向和奠定基础的目的。
其二,要突出理想教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源泉。“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50页。。在大学生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发展壮大。因此,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必须进一步强化理想教育,利用大数据抢占信息阵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入脑入心。而欲达此目标,高校的理想教育便须突出实效,与时代同步,把握大数据的时代特征,将大数据技术同理想教育有机结合。并且,要在实践中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国情,不断优化理想教育模式,让大数据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根本上抵制和消除西方意识形态带来的不良影响。
其三,要重视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72页。大学阶段是青年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塑造个人道德秉性的关键时期,培育良好的价值观,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然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各种不良价值观利用大数据的传播特点,大肆对青年的思想进行渗透和腐蚀,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威胁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大数据时代,高校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既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海量信息、传播速度快、具有预见性等技术优势,还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人民的社会实践,是人民创造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抵御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明辨是非,善于决断。
三、明确教育对象需求,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针对性
在信息资源丰富多样的大数据时代,人们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精准地收集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中,利用大数据技术,找准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突出分类教育,注重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顺利开展。
第一,加强党团建设,把握教育重点。党团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形式。利用大数据优势,运用各种活动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现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稳定是加强党团建设的重要目标。党团活动比传统理论学习更加生动具体,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运用大数据来源更加多样、种类更加丰富的特点开展党团活动,加强党团建设,就成为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针对性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同党团活动有机融合,通过声音、图像、影视等数据的汇集,不断创新理论学习形式;通过专题讨论、情景剧表演等,让学生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在国家安全稳定中的作用。
第二,注重“专”“业”分治,实现分层教育。这里所谓“专”“业”分治,指的是针对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进行的分层分级教育模式。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中,掌握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思维规律,才能“对症下药”,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正是这种分层教育理念的实现,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更加明确,更加突出教育的个性化,也使得大数据的优势更加明显。随着教育目标不断细化,大数据信息的汇聚更加聚合,更有利于数据准确性的实现。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掌握学生的需求,能更精准地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服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相关知识和信息,随着数据精准传递而被大学生所理解和认同,并逐渐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进而达到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针对性的真正目的。
第三,重视热点解读,引领舆论方向。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随着移动终端不断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发生根本性改变。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掌握大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对热点事件进行正确解读,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环节。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用海量数据证实事件发展的规律,可以使大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而在实践中更加认同马克思主义。当前,面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错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它们的本质和危害,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看待各种热点事件,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和价值导向。
第四,融入日常生活,实现常态化教育。大数据早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将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融入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特别是,必须重视收集和处理大学生日常行为的信息数据,了解他们日常生活的活跃点,进而研究和发现他们的思想规律和行为特点,提前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提早干预他们的日常行为,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也有利于抢占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从而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向现实生活靠拢,逐步实现工作常态化,促进大学生从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五,引导网络行为,营造清朗空间。网络作为一个开放平台,是各种诉求、思潮汇聚、传播并引发效应之所在,如若缺乏有效管控,势必会对社会产生严重影响。在各种网络空间中,大学生是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因而必须合理引导他们的网络行为,为他们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避免其受到不良风气污染。为此,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可以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功能,及时掌握大学生在网络上所展现的思想动态,研判网络舆情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掌握,其根本就是要把握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不断优化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手段,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数据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意义和目的,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干扰,主动担当起净化网络空间的责任和使命。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扩大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覆盖面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养成的重要场所,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采取丰富的校园文化形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扩大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覆盖面。
一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使一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粘合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所在,它贯穿于整个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既可利用传统宣传手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也可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其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可以积极发挥大数据技术内容丰富和种类多样的优势,紧扣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点,准确分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诗词大会”“成语大赛”等比赛的信息数据,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从快餐式、碎片化阅读中走出来,准确预测他们在了解我国诗词文化过程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度,进而为后续更好地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提供客观依据。
二是以革命文化巩固政治信仰。革命文化如何在大学中进行有效传播,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路径。如部分高校成立了大数据舆情研究中心(实验室),这可为革命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技术支持,也有利于推进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新的研究和回击。再如,高校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的数据多样化特点,不断丰富革命文化的传播形式,如开设专门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推送相关信息,营造浸润式的文化氛围;并利用大数据准确预测的优势分析这些新兴形式在传播革命文化上的效果,进而找准缺失,精准施策。
三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时代新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基础。”(8)《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2页。在大数据时代,文化传播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文化传播速度进入实时更新时代。针对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大数据精准传播的特点,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大学生易于接受的传播形式紧密结合,形成让他们乐于接受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顺利开展。当前,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娱乐文化迅速崛起,部分高校抓住这一新契机,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同这一新的传播方式相结合,开展“抖音文化节”等相关活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新模式,建立意识形态话语新阵地。
五、推进教育网络化,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影响力
高校依托大数据技术精准、快速等特性,实现教育的数字化、网络化,逐渐探索出一条以“网络主课堂为主体,官方自媒体和教育分论坛为补充”的全方位意识形态工作体系,为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影响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一,构建数字化课堂,占领教育主阵地。大数据助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运用数据的海量性和分析处理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同大数据技术的有机融合,构建数字化课堂。大数据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海量的视频、音频等相关信息,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在理论课堂上,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同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自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建数字化课堂,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数据分析功能,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在数字化课堂建设中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在创新传播方式的同时,追踪时代热点话题,把握时代发展脉络,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占领教育主阵地。
其二,打造官方“自媒体”,提升教育认同度。在“自媒体”时代,人人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在新浪微博、微信、QQ空间开设公众号,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校和社会发生的热点事件及时解读,引导网络舆情发展,并利用诙谐的语言解读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高校在建立官方“自媒体”过程中,要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将H5、微文、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同“自媒体”建设有机结合,吸引学生主动关注并长期阅读各种优秀推文。与此同时,还需要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信息资源的价值和教育的权威性,不断优化“自媒体”的传播内容,使“自媒体”传播真正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手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其三,利用网络主论坛,拓展教育新平台。伴随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大学生在网络论坛中发布的各种信息,成为教育者把握这一群体思想发展脉络的重要支撑数据。通过对论坛数据的分析,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使其符合大学生的接受习惯。在论坛建设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注重对讨论话题的引导,又要善于收集学生发表的言论数据;既要保证论坛建设的方向性,又要创新论坛模式以吸引更多大学生关注,以聚集更多人参与论坛的讨论,实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真正推进意识形态工作顺利开展。
六、掌握话语主动权,坚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
语言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它展现人们的思想,表达人们的情感,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大数据时代要具有大数据思维,要运用大数据技术不断完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系,使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更加贴近学生。高校是社会思想的“晴雨表”,要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网络话语的监督、监控和监管。
第一,转化话语表达形式,提高教育亲和力。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认同度,需要把握网络话语特点,并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转化话语表达方式,使理论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具体,使语态语调更加具有亲和力。这就需要运用大数据分析大学生的用语习惯和话语特点,在教育中合理恰当地转化话语表达形式,多以图片、视频、音频、图表的形式开展教育,使教育内容的呈现不再只是书面的教材话语,而更多地来源于大学生的生活用语,更好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同时,教育者还可通过大数据挖掘出的各种有用信息,科学研判如何才能更好地以真诚、平等的态度实施教学,进而在教学中做到因势利导、化解矛盾、尊重大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和心理接受习惯,实现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和充分互动,以增强教育的效果。
第二,丰富话语表达内涵,增强教育感染力。马克思曾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为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一方面,教育者需要立足中国实际,以问题为导向设置话语议题。而在设置话语议题时,必须运用大数据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并储存,以全面分析当代青年大学生关注的问题,知晓他们学习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困惑等,从而积极设置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议题,使高校网络战场和外界舆论战场相一致。另一方面,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丰富话语内涵。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将民族精神、民族基因、民族符号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使教育的话语风格彰显民族特色,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第三,优化网络话语环境,提高教育管控力。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开展的网络环境实际上是全媒体环境。全媒体时代,网络全面覆盖,这需要从校园小环境入手,从整体上优化网络话语环境,提高教育效率。同时,也要加强高校舆情监督队伍建设,使其具有高度的舆情敏锐感,能对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加以严格管控,以保证信息的合理性。此外,还需要搭建以学校官方平台为核心、以学生活动平台为中间层、以“意见领袖”为外围层的“中心辐射式”的话语平台体系,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为一体的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新格局,以强化对校园网络话语的监管。如此,才能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