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
——以对北海高校的问卷调查为例

2020-03-03

教育观察 2020年45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大学生

林 洁

(北海职业学院社会科学部,广西北海,536000)

一、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现状研究的背景

意识形态是国家的灵魂,体现了民族内在精神的凝聚力。一旦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出现问题,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就失去了根本保障,就很有可能出现价值认知偏差。高校应通过加强学生意识形态建设,采取“自主学习+专题讲座+线上交流”等学习形式,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融合,各种意识形态势力不断渗透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高校在学生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短板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北海大学生为例,总结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北海高校为例,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电子问卷——《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情况调查问卷》,从意识形态理论学习、形势认识判断、教育形式三个方面设置28道题目,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建设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共回收问卷594份,删除无效问卷26份,得到有效问卷568份,回收率为95.62%。在调查对象中,大一年级学生128人,占22.54%,大二年级学生407人,占71.65%,大三年级学生33人,占5.81%。问卷的针对性强,可信度高。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主观上愿意接受意识形态教育,但学习不系统

在被调查的568名学生中,有224名学生有明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占总调查人数的39.44%,有489名学生觉得高校非常有必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占总调查人数的86.09%,且这部分人群中,有73.42%的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思政课堂。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主观上愿意接受意识形态政治教育,但学习的途径相对单一,理论学习不够系统,容易产生意识形态模糊的情况,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种社会思潮。

(二)宣传学习力度不够,对形势认识不清

错误的或者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往往以相对隐蔽的手段和方式闯入大学生生活中,比较难察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真空地带,各种思潮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交锋、相互交融属于常态。阵地的争夺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有时是尖锐激烈的;有时是非分明、简单易判,有时阵线交织,复杂难断。[1]对“认为西方节日文化和产品大量进入高校是否属于文化渗透”这个问题,有139人选择“不清楚”,有25.18%的学生认为“不属于”。在“您如何看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这个问题中,有180人表示“听说过,但了解不深刻”,有45人表示“没有注意过这方面的内容”。这些表明部分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形势认识和理解不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于片面的、去语境化的文章以及新闻评论缺乏信息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导致大学生在应对舆论危机时不能积极主动和正确反映。

(三)教育形式单一,影响力有限

在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的情感认同,但各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活动方式和频率上都有所差异。在“您所在的学校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吗?(爱国主义主题活动等)这些活动对您影响大吗?”这个问题中,有273人认为学校经常组织相关的主题活动,对本人的影响比较大,选择“经常组织,对我的思想没有太大影响”的占19.54%,选择“偶尔组织,一段时间内影响挺大”的占29.40%,17.00%的人表示没有参加过此类活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影响力不足,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够。这一问题会直接影响意识形态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四、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一)多方协同,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1.守好思政课堂主阵地,发挥协同育人引领作用

课堂是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强化课堂教学纪律,加强对教师教学结果的考核和教学过程的督导,杜绝不当政治言论进入课堂。教师要利用马克思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评判新媒体背景下涌现出来的各种社会思潮,增加深度思考,增强对形势的判断力。

2.规范科学用网,维护晴朗和谐的网络空间

在校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习惯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发布生活感悟,表达观点和态度。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融合让校园网络空间成为高校意识形态防控的重要阵地。为确保构建和维护清朗和谐的网络空间,高校要加强对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校园舆论传播主阵地的管理和建设。高校对网络及生活中错误的言论要进行及时准确的批判,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有理有据地破除错误思想的影响。这要求高校将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社会重大事件的产生、表现等要讲清楚,从本质上、总体上去把握,实事求是地“破”。另外,高校要及时更新宣传阵地的动态信息,开设党建专栏、文明创建专栏,持续大量地推送正面积极信息,引导师生主动上网发声,更接地气地吸引学生的关注,增强高校媒体的附着力。同时,应通过网络文明公约教育引导师生科学用网、文明用网,共同维护清朗和谐的网络空间,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传播阵地的管理和建设。

3.讲好中国故事、高校故事,守好日常阵地

我们需要在“立”上下好功夫,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高校故事,让大家都能看到身边的力量。例如,北海职业学院利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参与防控志愿服务的典型,发布相关抗疫新闻报道500多篇次,凝聚了抗击疫情的强大正能量。另外,高校应让先进典型进课堂给学生讲经历,通过加大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宣传力度,壮大网上主流舆论力量,立高校故事的典型。同时,高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尊重客观世界,科学理性行事,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二)增强本领,进行意识形态的分析研判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2],高校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发生了复杂的变化,高校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要求高校进行意识形态建设时,要提高思想辨别的能力、理论创新的能力、制度创新的能力,形成凝聚力。高校要主动了解国家发展的形势,不回避问题,找到科学解决问题的办法。高校要杜绝外来意识形态的渗透,加大对网络舆情监控系统领域的风险排查力度,对校门、校园公共场所等加强巡查,发现问题要快速处置并及时上报。另外,高校要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的管理,严格落实讲座报告审批制度。同时,要提升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高校要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前瞻性和可预判性,努力把各种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校园稳定。

(三)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思想教育共识

高校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凝聚民心的作用。校园文化蕴涵着大学的精神、校风、教风、行为准则等,这些都对学生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上的有效互动,积极构建一个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以深厚的校园人文底蕴为支撑,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的教育体系,建设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态教育环境。高校要让学生日常教育辅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让“内培”与“外送”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制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方案,构建以思政课程为引领的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的“十大育人体系”。高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在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六个维度上形成合力,从而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

(四)抓好关键少数,完善队伍建设

1.打造政治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思政课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的调查中,有410人选择了思政课堂。思政课堂是学生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因此,高校要培养一支“信仰坚定,学‘马’信‘马’,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要坚持在教师的培养上落实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辨别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3-5]思政课教师在生活上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学生的专业,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另外,课下要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关心的问题和事件,少讲大话、空话、套话、废话,直面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回应学生关心的热点。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6-10]

2.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

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有更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平,应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和支持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以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