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特色教学模式 推动思政“金课”建设
2020-03-03赵启迪
赵启迪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2018年6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了“金课”概念,随后,“金课”被写入教育部文件。在2018年11月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校教育司司长吴岩做了题为“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报告中论述了什么是“金课”,打造什么样的“金课”,如何打造“金课”等问题。按照国家的要求和部署,我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师积极探索构建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路径。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为例,积极探索“金课”建设路径,总体建设内容是:构建“精、准、活、实”的教学模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金课”建设。即理论“精”、案例“准”、“实践”活、考核“实”,打造“理论奠基、案例深化、实践拓展、考核牵引”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一、“精”选教学内容,进一步整合、优化教学和课程体系
“原理”课经过了多次改革,“自从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实行改革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整合了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的内容而成为新五门中的一门课程”。[1]因此,改革后的“原理”课在内容上比改革前更加精简,与整合前的三门课程相比知识点变得更加精练。“原理”教材是在2001年出版的,之后进行过多次修订。而2018版教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高度的凝练和概括;二是紧跟时代步伐,融入了新时代条件下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及新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布置了一系列新精神、设置了一系列新观点。除此之外,与其他思政课相比,“原理”课还具有自己的特点,如基本原理多、重点内容多、课时相对少。相信许多老师都碰到过这样的困惑:假如要将“原理”课中每个原理和知识点都讲到位、讲细致、讲透彻,那么必然涉及课时不够用,但如果只挑选重要的原理讲,又必然会遗漏很多知识点。
综合以上原因,我们在探索建设“金课”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学、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进一步形成专题,这样便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形成专题的过程中,我们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原理”课教师要根据“原理”课的教学大纲和目的要求,“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相互关系及其体系特征,梳理教学重点。每个专题各有其重点,重点的部分要进行深入准确的阐释,非重点的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检查。
二是在专题讲授之前,应先将专题进行梳理,绘制出框架结构图,“原理”课分为三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各个专题之间的关系,避免给学生造成各个专题之间是分离的、毫无内在关系的错觉。
三是整个原理教材共分为17个专题,具体参见2019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专题教学指南。
二、选“准”教学案例,深化理论领悟
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思考所学理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化。案例的选取,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理论的领悟程度。一个准确、恰当的案例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解理论,更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如何选“准”教学案例,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案例的选取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的理论学习无法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当然也无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在选取案例时需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探寻学生的兴趣点,并且要关注时事热点和社会焦点。那些陈旧的、被反复使用的案例要及时舍弃。
(二)以原理统领案例的选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罗万象,要想选准案例,就必须以所讲的原理进行统领,切不可驴唇不对马嘴,顾左右而言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这样的问题,近来发生的受人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本来与所讲的原理关系不大,但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案例的时效性,生搬硬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个案例无论再怎么新颖、再怎么时髦,假如不能与所讲的原理相契合也必须舍弃。
三、搞“活”实践教学,创建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如果说精讲理论是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话,那么搞活实践教学就是从教学体系向学生的认知体系转化。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知行合一是我国古代思想教育的优良传统之一;同时,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特征与品质,用理论指导实践才是学习理论最终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3]基本原理通过课堂的讲授、传播,只能进入学生的头脑。“学生唯有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作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范式时,其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4]
我校政治理论教研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这些形式既同我院的办学目标相一致,又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又有趣味性和实用性。将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便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的教学模式。我们主要打造三个板块:“魅力哲学”“通俗政治经济学”和“走进科学社会主义”。
(一)“魅力哲学”板块
1.哲学诗歌、散文。这种实践教学可以在学习完哲学部分后,也可以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进行。让学生查找或者自己写出有哲学意义的诗歌、散文,做出PPT,在课堂上进行朗诵,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使深奥的哲学原理变得生动。2.哲学小故事。让学生找一些与哲学原理相关的小故事,可以做成PPT,也可以录制成短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之后,运用相关的哲学原理进行分析。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的故事。在学习完哲学部分之后,“让学生用相关哲学理论讲讲学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之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怎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己人生起了怎样的指导作用”。[5]这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说服力比较强,同时,对课堂上的其他同学来说,也能起到良好的启示作用。4.时事评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取近一年来发生的热点时事,做成PPT,或者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以学习过的哲学原理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通俗政治经济学板块
在政治经济学部分,学生会接触到一些政治经济学的专业名词和公式,这常常让学生感觉深奥难懂。所以,为了让这部分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我校政治理论教研部教师尝试了以下几种形式的实践课教学。1.情景剧表演。在学习完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之后,让学生根据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编排情景剧,在表演情景剧的过程中理解学习这部分内容。2.计算比赛。在学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利润、平均利润等内容时,会遇到一些公式,这些公式在理解上有一些难度。在讲解完之后,可选择一些政治经济学的试题让学生进行计算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了,看似很难理解的公式也变得简单起来。3.走近科学社会主义板块。学习完科学社会主义的知识之后,指导有特长的学生排练与社会主义发展有关的演讲、歌曲或舞蹈,并在实践课上表演,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在搞活实践教学方面教师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目前“原理”课大都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人数在60到140之间,如此多的人数给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来了难度。为此,我校政治理论教研部教师进行了如下探索,将每个课堂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至10人,为提高执行力每组可任命一名组长,每组选取2种实践教学的形式。
二是搞活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是真做,要有机制、有程序、有学时、有分数。在每学期开学前,教研部就会制定好教学日历,理论课学时是多少,实践课学时是多少,什么时间搞什么形式的实践课教学,都会写得清清楚楚。另外,我校教研部还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在每次集体备课时,教研室主任还会将以上内容再详细说明一遍。目前,思政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是8小时,分数是20分。
四、考核结果要“实”,构建多样化考核体系
当前“原理”课考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考核形式单一,轻视对教学过程和能力的考查。如有的院校“原理”课的考核形式仅仅是写一篇论文,而写论文这种形式,不仅不能考核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容易导致学生到网上抄袭。有的院校“原理”课考核方式仅仅是“一考定音”,也就是学生平时上课,期末试卷考多少分,该门课程就是多少分。这种考核标准不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而且还会导致学生逃课,大多数学生只是期末考试前临时突击。无论是写论文还是单一的期末考试,都不具有客观性。另外,有的院校虽安排了实践课,但实践课却没有相应的分数,这样也会削弱学生参与实践课的热情。所以,我校政治理论教研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构建了全过程多样化的考核体系,即平时成绩+实践课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总成绩。
(一)平时成绩
为了加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构建全方位的考核体系,我校政治理论教研部在“原理”课程中设置平时成绩为20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平时的表现,包括学生是否按时出勤,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言,是否有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等,比重10分。另外一个部分是测验的成绩,在期中的时候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比重也是10分。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注重过程。
(二)实践课成绩
上文提到,我校政治理论教研部“原理”课的实践教学学时是8,分数是20,实践课形式就不再赘述。既然安排了实践课,学生参与了实践课,那么在分数中就应该体现出来。对于那些积极参与实践课的,并且实践课作业写得好的学生,实践课的分数自然要高,反之,则低。上文中提到,安排实践课时需要把学生进行分组,在考查时应将全部学生纳入考评范围。不但考查学生参与实践课的次数,更要考查学生的实际投入程度,根据学生个人的贡献给予不同的分数,避免有些学生存在侥幸心理,保证考核的公平性。这样赏罚分明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期末考试成绩
在期末考试方面,我们应当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试题方式,减少客观题的分数比例,相应地增加主观题的比例。这样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并且体现出“原理”课应有的价值旨趣。我校政治理论教研部教师在探索改革考核方式的过程中,将期末考试成绩设为60分,采取全校统考、开卷考试的形式。学生在参加期末考试时,只允许携带教材以及手写的笔记,其他参考资料一律不允许携带。考试题型有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辨析、论述、材料分析等,题型多样,并且试题内容与学生实际、社会热点联系紧密。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机遇更多、责任更大、担子更重。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6],只要我们全体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好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够探索出适合学生的“金课”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