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2020-03-03朱春丽
朱春丽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便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近年来更是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加以推进。[1]“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和沿线国家在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往来、教育及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目标要依靠政策、人才、科技支撑等,其中人才的培养、输出、交流无疑是重要的战略基础和资源保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并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近年来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外开放环境中的人才培养并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语言能力层面,还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培养其在多元文化氛围中的鉴别能力,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从立德树人走向成长成才,为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2]本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立足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分析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丰富教材内容、拓展教学载体、加强中外文化对比、丰富学生自主学习、建设更多实践平台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为解决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 “一带一路”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我国高校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公共必修课之外,“课程思政”改革也在各高校中深入推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势在必行。一是从国家政策法规及教育改革层面而言,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推行“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思政教育局限在专门的思政理论之中,受课程设置局限性的影响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无疑是贯彻“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3]二是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英语课程,其根本宗旨都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能够集约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效,实现语言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共同服务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三是从学生个体成长发展角度来说,更普遍地、更具针对性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用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服务于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尤其是在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牢“文化自信”、提升文化鉴别能力,为日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现跨文化交际,提升在开放性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具有鲜明的必然性,还具有充分的可行性,透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英语教学这两条“平行线”,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协同效应。思政教育课程和大学英语课程同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相比之下,大学英语的课程时间更长,相比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大学英语的覆盖面更广,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在更长的时间和更广的范围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的作用。大学英语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正所谓语言是思想的载体,立足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进一步开发更多的思政教育资源。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广泛,在课文、课后练习、课外拓展读写资料中都蕴含着历史、社会、哲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知识,能够将“一带一路”倡议及发展进程、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故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文本中,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不断拓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的问题,有效提升教学效能。
三、 “一带一路”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基于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思政教育内容,而是要通过综合施策,取得“1+1>2”的成效。首先,要把握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在大学英语教材中丰富思政教育相关内容,不断革新教学模式,做好“面对面”教学。正如上文所述,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广泛,在教材编撰和教案撰写的过程中,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更多地运用中国文化历史、核心价值观念、礼仪道德规范、名人轶事、科技成就、时事政治以及“一带一路”等对外开放战略部署和发展成效等资源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听、说、读、写、译能力培养的同时,拓展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道德的自信发展。同时,充分运用案例法、学习小组法进行教学,设置中外文化对比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讨论和发言交流,如设置中国文化风俗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风俗的对比、丝绸之路古今发展历程等课题,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视野,在国际化的文化格局中定位文化身份,树立“文化自信”,同时也为大学生在日后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奠定知识基础、文化基础。
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之外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推进英文阅读资料,如VOA、BBC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政治经济制度、民众生活情状,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分辨不同的外媒声音和外来文化。[4]同时,通过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社区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志愿服务机会,培养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的能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具有较强英语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刚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意义重大,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的协同效应,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提升英语语用能力的过程中树牢“文化自信”,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为国家社会发展输送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