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日语教学研究
2020-03-03张峰
张 峰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91)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式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并从完善专业教材、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学管理等方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学全过程,为“课程思政”改革的推进奠定了重要基础。[2]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多元文化交融并进,对于尚处在成人成才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高校教学全过程十分必要。目前关于“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日语教学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文将立足当代大学日语教学实践,从“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日语教学现状入手,探析大学日语教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并从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拓展教学载体等方面提出可行的实施策略,以期对大学日语教学“课程思政”教育起到借鉴作用。
一、“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日语教学现状
《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要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日语教学中加强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教学力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日语语言基础知识、培养日语语用能力是大学日语教学的基础,而以此为起点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大学日语教学的目标。在这一教学目标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日语教师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日本文化、日本风俗等内容,教学的实用性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对本国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更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拒之门外,这就容易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尤其是面对文化差异时陷入文化身份认同困境,无法运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甚至处在文化自信缺失的尴尬境遇中。
立足“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日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当代大学日语教师和日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倾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听、说、读、写、译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上,对在日语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日语专业的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到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老师和思政课堂的任务。[3]同时,无论是从教材内容、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层面而言,目前的大学日语教学都缺乏将思想政治教育导入大学日语教学实践的载体和途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法制纪律、民族文化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思想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能生硬地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加入到大学日语课堂教学中,“生硬加入”而非“有机融入”的教学过程很难达到核心价值引导、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也与“课程思政”的宗旨背道而驰。总的来说,当前大学日语教学“课程思政”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在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大学日语教学“课程思政”的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从教材编撰、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优化等方面综合施策,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不断推动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大学日语教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和实施策略
正如上文所述,“课程思政”就是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各专业、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与各专业知识体系教学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文化价值观念,所以在各类专业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至关重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但仅仅依靠专门的公共必修课无法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各学科教学中,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效。[4]从大学日语教学角度出发,日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契合度,尤其是在解决日语教学偏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这一问题上,在日语教学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依托日语教学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比中日文化差异,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强化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主体性。由此可见,大学日语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而充分认识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重要意义,在师生间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也是推动大学日语教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先决条件。
推动大学日语教学“课程思政”教育首先要从“内容”入手,即在大学日语的课程教学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教材编撰的过程中,要在日语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寻找恰当的契合点,增添思政教育语言素材,使教师能够在依托教材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更为自然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在必修课中设置小组研讨模块,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不同学习小组内设置不同的中日社会文化对比课题,并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跨组交流,通过中日文化对比,在开阔文化视野的同时,避免学生受到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的过度影响。另一方面增设选修课程,如思想政治专题日语课,要求学生用日语介绍中国古典名著、历史名人轶事、民俗经典、新中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科研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等;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名人故居、历史名胜等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用日语进行模拟讲解,等等。
在丰富日语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抓牢“模式”的革新和“载体”的拓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模式。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日语人才要求的提升,大学日语专业的教学压力也不断增加,单纯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推动日语教学中“课程思政”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微课”教学为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提供了有效方式。[5]在大学日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部分教学内容制作成5~15分钟的“微课”,通过网络学习群组进行发布,使学生能够在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更快速、更高质量地进行课堂学习。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围绕知识点进行内容排布、授课过程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多运用思想政治语言素材,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
对于包括日语专业在内的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接受了许多外来文化,如果不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不认同母国思想道德价值观念,那么将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会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主体地位缺失,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无法培养出国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外语人才。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对大学日语教学理念、内容、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丰富日语教学内容、优化日语教学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日语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为其健康成长成才和日后跨文化交际奠定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