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思考
2020-03-03周文胜
周文胜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51)
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如何定位、如何履职、如何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十九届四次会议明确指出:要“自觉把各项工作放到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大局中来思考、谋划、推进,牢牢抓住监督这个基本职责、第一职责,精准监督、创新监督”“以高质量党内监督、国家监察促进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提质增效”。这就要求高校纪检监察机构要在精准履职上下功夫,在强化政治监督、日常监督、正风反腐、问责追责等方面积极创新,在学校治理体系构建上立足现代化,在监督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抓落实。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高校纪检监察改革的进程中,仍有不少纪检监察机构存在着职责定位不准、监督乏力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质量。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在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实践中予以纠正。
一、问题分析
(一)工作职责定位不明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由此可见,监督监察是纪检工作的首要内容,是“执纪”“问责”的基础和前提。深入细致的监督,是忠实履行法定职责、反腐败斗争标本兼治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纪委监督工作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存在着重行政监督轻党内监督的问题。如对牵涉到人、财、物方面的问题监督多,而在对高校党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有关要求方面监督力度明显不够。二是在监督工作中,把对中层干部的监督作为监督的重点,而对党委和班子成员的监督缺乏力度,监督的实效性不足。主动监督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监督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事后监督多、常规监督少,具体决策及施政事项监管多、日常系统防控措施少的问题普遍存在。三是在加强政治监督,以及政治监督日常化、规范化、明确化方面缺乏具体实施策略。目前高校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但在落实从严治党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二)监督责任落实不足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目前开展执纪问责的重要原则。因此实际工作中需要高校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做到深化运用、贯通运用、规范运用。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高校纪检监督责任落实存在些许问题。一是工作中对“四种形态”内涵的理解不准。对其理解直接影响着纪律监督工作方向,在实际中不能准确理解与整体把握,就会导致工作失去方向。尤其是针对第一与第二形态,在运用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二是对党员干部日常监督的方法不多,针对党员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醒约谈不及时,未形成常态化,早发现、早处置机制不完善。究其原因,无非是对第一种形态认识不足,在落实上不重视。第三个方面是日常监督监察工作机制不完善,尚未建立与“四种形态”相匹配的工作制度。“四种形态”可谓是指导思想与工作之基,在高校缺乏相关制度配合,那么“四种形态”就不可能充分、完全、有效应用到纪律监察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影响纪检监察工作的成效。
(三)执纪问责力度不够
一是缺乏深层次的有效监督。高校的许多工作纪委都参与监督,但是实际上事前、事后诸多工作并没有真正在纪委监督之下,所以现场监督也只能是程序上的监督,对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如招投标项目仅参与现场监督,对其前期招投标对象的申报材料、评估机构和所要招标采购的产品性能质量的确定,以及评估报告、底价的确认方式等信息事前并未审核,基本是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贸然参与现场监督,基本形同虚设。二是执纪偏松偏软。一方面在案件处理时违背原则,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常常存在就轻放重,不深入追责或者以组织处分代替纪律处分。另一方面重查轻纠,整改建议执行力度不够。三是问责弱化虚化,“一案双查”推进力度不够,问责制度不严格。由于对问责制度认识不到位,对问责重点把握不准,所以在问责中避重就轻,以谈话、批评等为主要方式,很少进行党纪政纪处分。有的只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不追究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这严重影响了监察问责的严肃性。
(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缺失
首先高校廉政建设中对于重要岗位、关键岗位人员职责、业务范围以及外部环境等容易引起腐败问题的风险认识不足,也并未建立相应的防控措施。二是廉政风险防控建设相对滞后。有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游离于制度之外,风险防控约束力不强;有的廉政制度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例如对岗位职责、权力使用以及廉政预警、问责追责等不能做到全面覆盖。三是廉政防控制度执行不到位,对重要岗位、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不能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实时、动态监督。
(五)纪检监察力量薄弱
在反腐倡廉新形势下,高校纪检监察人员配置不足,执纪力量薄弱。从实际情况看,高校专职纪检岗位人员较少,专业结构不完善,难以满足纪律监察要求。二是纪检工作流于形式,未能落到实处。尤其是纪检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好人主义思想,不想监督、不愿监督现象严重。在对责任人进行问责时则缺少主动性,避重就轻式的监督导致工作效果不佳。三是高校纪检工作经验与能力不足。有的纪检干部没有上级纪检监察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经历,有的未经历纪律审查的实践锻炼,经验不足和知识储备不够等问题凸显,与“三转”之后要求纪检干部会办案、会审案、会监督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二、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回归监督本位
一是强化纪律监察工作职能与认识,认真落实监督执纪问责制度,不能代替其他责任主体,包括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履行相应的主体责任,不能直接参与监督对象的具体运行,严格把握和落实“监督的再监督”工作责任。二是强化监督首责。做实做细日常监督是纪检监察的基础性工作。例如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采用定期与不定期抽查、汇报、谈话等方式,让纪律监察工作常态化、日常化。另外在群众监督方面要强化多元举报渠道,加强对举报线索的分析研判,及早发现党员干部和党员教师违纪线索。三是发挥、调动各个部门的协调能力,构建全方位监督机制。例如在以纪委为核心组织下,将各个党政部门、职能部门、群众监督进行结合,发挥纪检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确保监督“探头”的有效发挥。
(二)强化政治监督
高校纪委要牢牢把握政治定位,聚焦政治监督重点,始终从政治的高度来谋划、安排和推进纪检监察工作。一是明确政治监督内容,即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加强“两个维护”的监督;对贯彻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监督;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的监督;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的监督。二是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规范化、常态化,要通过组织调研座谈、走访服务和监督对象、专项检查、制度检查、日常督查等方式,努力发现党的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全面实现高校综合治理、全面落实监督管理责任。三是强化政治监督的实效,通过开展约谈提醒、强化线索处置、进行纪律审查、督促问题整改、严肃追究问责等方式,严格督促各级党组织刀刃向内,将纪律监督检查工作落实到岗位工作与教学工作之中。以高标准、严要求对问题进行处理,增强纪律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对与问题人员始终保持全面从严的高压态势。同时加大通报力度,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工作措施,不断提高政治监督的实效性。
(三)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要聚焦重要人员、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确保监督责任的落实。高校纪委将以廉政风险防控为抓手,围绕高校重点工作,如招生考试纪律、奖助学金发放、职称评聘、选人用人、物资采购、基本建设等关键岗位进行廉政风险因素评估。尤其是关键岗位与重点人员进行数据分析,提高廉政风险分析的科学性,有针对性建立防控预警机制,全面规范权力行使。二是高屋建瓴,建立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基于学校改革发展全局,坚持制度建设为主线、权力制约为核心,细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与学院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反腐倡廉机制,提升高校内部反腐倡廉制度的科学性、程序的严密性,进而将反腐倡廉各项任务落实。三是严格执纪、强化问责。要从严执纪,尤其是对于高校领导岗位人员,更要进行早发现、早警示、早纠正,避免落入更大深渊。而对于已经出现问题的党员干部,则要监督整改、严格执纪。要加大问责力度,坚决贯彻 “一案两报告”“一案双查”制度,加大问题查处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
(四)加强执纪队伍建设
从实际情况看,高校面临着纪律监察队伍人员不足的情况,因此加强执纪队伍建设奠定纪检工作人员基础,也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保障。一是努力构建纪委委员、纪检监察专职干部和二级党组织纪检委员相结合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把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干部充实到纪检监察队伍中来,做到数量足、素质高,为实现纪检监察工作全覆盖提供组织保证。二是组织纪律监察人员积极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纪法规,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提高自身认识的基础上,明确工作内容,坚定理想信念。三是积极选派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纪检、监察等业务培训,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知识、工作能力、办案水平及综合素质,提升监督执纪问责能力。
总之,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纪律监督与监察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与工作路径,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会议讲话为指导,严格按照四次会议的部署与要求,以“严”字作为高校纪律监察的主基调与主旋律,强化政治监督,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三转”这个本质要求,一体推动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有机贯通,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不断优化纪律监督检查工作制度,进而推动高校纪律监察工作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