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外宣语言服务的现状、原则及对策
2020-03-03李志丹
李志丹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近年来,河南先后获得以中原经济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代表的五大国家战略支撑。并不断完善“四张牌”“三个高地”“四个强省”等省级发展战略,全方位推动中外务实合作,语言互通是前提,语言能力建设是基础,语言服务是桥梁和纽带。河南外宣语言服务相关研究起步晚、成果少、主体意识不强、质量不高。开展外宣语言服务相关研究,有利于提升外宣质量和效率,还可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河南外宣语言服务现状
(一)语言服务意识不强
(1)政府主体意识不强、整合现有机构力度不足、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外宣语言产品欠丰富。
(2)未建立统一规范的外宣语言服务中心。特色文化、发展战略、政策规划外宣等领域缺乏统一有效的语言服务支撑。
(3)学术研究严重滞后。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平台上,以“河南外宣语言服务”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既未发现相关研究成果,也未检索到河南成立语言服务研究中心之类的学术研究团体。
(4)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发布针对语言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管理、考核、后续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性或指导性文件,遭遇政策空挡。
(二)语言服务平台建设待加强
语言服务平台建设是提升外宣质量及效果的重要路径,不仅有利于实现语言服务的便捷化、程序化和系统化,还有利于整合各类语言服务资源,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河南语言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具体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
(1)语言服务平台数量少、质量低。
(2)专业语言服务机构欠缺。
(3)语言服务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外宣语言服务专业数据库。
(4)随时随地满足用户不同语言服务需求的智能便携式语言服务设备研发能力不足,也没有知名高科技语言服务设备。
(5)语言服务互动和反馈平台建设不到位。
(三)外宣语言渠道欠畅通
(1)河南省人民政府及18个地市的中文网站建设率为100%,但只有开封、鹤壁、新乡、许昌设有政府外语版网站,除开封外,其他3地外语网站仅限于市情介绍,内容常年无更新(详见省内各地市人民政府官网)。政务网站外文版建设滞后不仅体现在外文网站自给率较低,还体现在语种单一、栏目设置欠丰富、语言规范待加强、互动端口不便捷等问题上。
(2)外语媒体建设如外文杂志、期刊或报纸数量严重不足。
(3)语言载体建设不充分。面向目的语国家的相关语料欠缺,面向国外媒体的河南相关主题的推介会、专题采风等跨语言、跨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规模不足,外宣认知率和影响力偏低。
(四)高校专业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由于历史沿革、培养理念的制约,河南高校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质量也亟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种重复设置,差异化培养不强。开设语种集中在常见的世界通用语种,小语种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对外宣传多语种语言服务的需要。
(2)外语专业,特别是翻译专业结构单一,无法满足宽领域、多用途翻译岗位需要。
(3)语言服务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尚未形成。语言服务研究人才、语言服务实践人才比例不协调,语言服务人才层次化、系统化和差异化培养机制尚不健全。
(五)外宣翻译质量待加强
外宣翻译质量不高体现在对翻译内容的内涵把握不准确、用词过于随意等。以河南发展战略中“区”的翻译为例:省内媒体在翻译中的“中原经济区”“河南自贸区”“产业集聚区”等“区”时,area、region、zone、district均有使用。实际上,上述四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不尽相同,即“区”在功能定位、地理位置、划分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仅凭经验,望文生义、随意滥用,不仅不能有效译介河南获国家战略支撑的深刻内涵,还会引发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障碍,甚至误解。
三、外宣语言服务应遵循的原则
作为外宣的载体和媒介,外宣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政治性强、信息量大、用词考究等特点。下文以河南发展战略英译为例,归纳外宣语言服务应遵循的原则,将学术规范和外宣语言特点相结合,以增强外宣语言服务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一)真实性原则
发展战略外译的语料要真实,实事求是地再现对外传播的内容,既不能凭空捏造,又不能张冠李戴。遵循“忠实”的翻译标准是保证发展战略内涵译介不走样的前提;准确传达信息,既不能歪曲,肆意夸大,也不能胡乱删减;保证译文贴切、自然,尽量做到信息等值,避免模棱两可,表达贴近西方语言和文化特点,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接上文,准确翻译“**区”是外宣语言服务真实性原则的具体体现。area强调自然属性,比如“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则分别译为coastal areas和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district指行政划分的区,如“海淀区”译为Haidian district;region表示独具特色或风情的区域,如“香港特别行政区”“西藏自治区”分别译为Hang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和Tibet Autonomous Region;zone表示有行政规划或者行政力量介入而明确某些特定职能的区域,如“深圳经济特区”译为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从语义上讲,“中原经济区”“农业示范区”中的“区”和英语zone的内涵较为吻合,此处的“区”译为zone较为贴切。
(二)灵活性原则
“忠实”并不意味着刻板直译,由于汉英语言和中西文化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国家战略外译还要求译者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受众的知识水平、年龄结构、接受能力、语言习惯,灵活选择和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产出贴合原语、便于受众接受的译文。
在河南发展战略外译的策略上,要在充分把握语义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直译、意译、直译+注释等方法灵活处理。河南“五大发展战略”中的“大”实为“宏伟”(grand)之意,或者不译;“三大一中”中的“大枢纽”实为“辐射广”(widely-covered)、“便捷”(convenient)或“发达”(well-developed)之意;“大产业”实为多产业“整合”(integrated)之意,而“大都市”则无须译出“大”,译为metropolis即可。
(三)严谨性原则
发展战略译介对译者理论和实践功底要求很高,既要用词贴切,综合权衡,保证译文滴水不漏;又要准确把握语言及文体风格,理解思想内涵和意境。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官网在翻译这一术语时,借鉴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China(Shanghai)Pilot Free Trade Zone(见上海自贸区网站)的处理方式,译为China(Henan)Pilot Free Trade Zone,但该译文由于词与词之间的修饰搭配关系不唯一、不明确,容易引起歧义。从英语搭配和修饰关系上看,上述英译文本还可以理解为“无飞行员贸易区”,只不过此种解读和欲表达的意义有较大出入,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上述英译不够准确的问题。笔者建议,可以将free和trade间加连字符,体现两词不可分割的语义关系。为了避免语义混淆,建议将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译为China(Henan)Pilot Free-Trade Zone。
(四)统一性原则
近年来,河南冠以“试验区”的发展战略数量日益增多,统一译法不确定,使用混乱。比如,“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译为Zhengzhou Airport Economy Zone(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网站),未译出“实验”一词;“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实验”译为pilot(见自贸区网站);“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将“实验”译为experimental(见河南综合试验区网站)。国外新闻媒体对“试验区”的用词也不相同,英国广播公司(BBC)[1]、《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2]在翻译**区时,未翻译“实验”一词;美国《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3]将“实验”表述为Experimental;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onsumer News and Business Channel,简称CNBC)[4]未译出“实验”一词,但Shanghai用了英语所有格。究竟采用何种译法,需要相关部门召集专家、学者充分讨论,确定规范译法,统一口径,形成合力,提升译文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五)借鉴性原则
借鉴国内外成熟或约定俗成的译法也是河南发展战略译介的方法之一。从借鉴的时效性和对等性上看,翻译“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时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China(Shanghai)Pilot Free Trade Zone(见上海自贸区网站)的翻译方式无可厚非,将其译为China(Henan)Pilot Free Trade Zone,这并不意味着借鉴的译法一定是最好最贴切的。充分发挥借鉴性原则要适度扩大借鉴的范围,不仅要借鉴同类或相关译文,借鉴学术团体,如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重要术语译文审定委员会定期发布的中央文献重要术语译文等,还可以通过检索外文期刊、报纸、媒体的译文,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深刻领会选词用词的艺术和内涵。此外,学界也有义务和使命提供经过专业论证的成熟译文。
(六)动态性原则
随着时代变迁、对发展战略理解程度的加深以及随着理论研究深化,适时修正现有译文,也是翻译研究工作的应有之意。比如,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学界政界对如何翻译“一带一路”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和极大的热情,译文版本也较多,包括 One belt and one road[5],Silk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6],The Belt and Road[7],Belt and Road Initiative[8]等。2017年3月“一带一路”官网正式上线,其英文网站沿用了外文局(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版本(参见官方网站https://www.yidaiyilu.gov.cn/),可以看作是官方对“一带一路”英译版本的最终确认。但对“一带一路”究竟是倡议(initiative),还是战略(strategy)、项目(project)、计划(plan)或规划(agenda)的争论仍在继续,“路”应翻译成road还是route的讨论也不绝于耳,最终解决只能依赖于充分的讨论及科学的论证。
四、提升河南外宣语言服务质量的对策
(一)做好外宣语言服务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
从政策和制度上推进外宣语言服务战略规划要着重处理好:
(1)有针对性地做好语言服务环节的外语语种规划工作。
(2)做好语言功能规划,坚持将世界通用外语建设与汉语建设结合起来,做好语言服务分工。
(3)做好语言服务产业规划,使之形成系统,整体推进。
(4)做好语言传播规划,明确传播的意义、媒介、目的、效果等。
(二)成立省级外宣语言服务中心
针对多头管理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笔者建议:
(1)整合各归口部门及学术团队,成立省级外宣语言服务中心,统筹管理对外语言服务工作。
(2)明确外宣语言服务中心职责,建立定期信息发布及双向互动机制。比如,河南省2018年推出的“翻译河南”活动,发布的《河南发展报告2017》英文版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相关活动在类别、范围及规模上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积极建设语言服务平台,优化语言服务媒介
(1)在充分研究以互联网科技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外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挑选语言处理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先的科技公司,搭建语言服务平台。
(2)拓展服务平台的功能。加大在线翻译功能、语料查询及分析功能,语料检索功能及互动交流端口建设,提升语言服务质量。
(四)加大机器翻译或机辅翻译建设力度,便捷语言转换方式,提升效率
通过政策引领和科技扶持,挑选有实力的企业和公司研发面向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设备。包括:
(1)针对手机用户开发具有即时翻译功能的App。
(2)针对翻译资料多、翻译强度大的企业用户开发智能云服务,实现翻译、查询、检索一体化。
(3)针对目标用户开发语音翻译软件,减少面对面交流时的信息传递阻碍。
(4)针对主要依靠邮件交流的用户,开发邮件自动嵌入翻译服务,减少沟通误差和时间消耗。
(5)开发小语种转换软件,扩大语种互译的数量,提高语种互译的质量。
(五)充分发挥省内知名高校在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领域的优势
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养目标和推进专业改革。
(1)打破传统的学科分类,践行“外语+专业”和“专业+外语”的融合式培养模式在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2)完善语言服务专业,特别是翻译专业设置。
(3)注重语言服务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
(4)完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引入体系化、连贯式的人才培养机制,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语言服务的需要;另一方面,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全面提升语言服务人员综合素养。
(5)发挥知名高校的人才优势,完善省级“高级翻译人才库”建设,做好语言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养及继续教育工作。
(六)加大政府网站外文版建设力度,优化现有外文网站栏目设置,优化互动交流平台
针对河南省的外文网站建设严重滞后、外文网站自建率较低、栏目设置欠丰富、语言规范亟待加强、互动端口不便捷等问题,笔者建议:
(1)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高建设政府网站外文版的认识,学习国内优秀外文网站的建设经验。
(2)做好外文网站建设的前期调研和筹办工作,结合地方特色、受众群体,确定网站风格、语种供给、栏目设置及互动端口设定。
(3)提高网站采编、翻译、设计及维护人员的整体水平。
(七)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国合作,实现语言资源的共建共享
语言服务能力建设是一个既浩大又费时费力的工作,绝不能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笔者建议:
(1)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
(2)与省内外、境内外政府,高校和学术团体组建“外宣语言服务联盟”,实现语言资源共建、共享,通过语言服务数据库建设,提升语言服务质量。
(3)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扩大高质量语言服务人才的选聘范围,完善语言服务人员的定期交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