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抑制与创造性思维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启示

2020-03-03李芳芳

教育观察 2020年45期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性个体

李芳芳,周 婵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6)

近年来,我国不断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要促使教育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教育方法。[1]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在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路径时,全会进行了一系列规划,把“创新”放在首位来强调,在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上,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2]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各个领域响应国家发展的新策略,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创新教育,致力于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创设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创新环境。

关于“创造力”这一概念,国内外研究者对其理解和定义并不统一,创造包括一定的创造性的环境与实践过程、具有创造性的人和独创性的成果。[3]创造力反映出人类的独特性,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科学的进步、艺术审美以及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创造力。提高创新能力是科学研究一直追求的目标,科学研究也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与创造性产品相比,研究者更需要探究的是这一产品的产生过程以及影响其产生的各种因素。创造性思维与认知能力的关系是紧密的,环境与认知都是影响创造性活动完成的因素。随着对认知行为与心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认知神经科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研究者不断探索个体的认知机制,以更好地认识人本身,探索人更大的能动性。因此,对行为产生的认知机制的研究成为学者的研究重点。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创造力的认知层面,尝试探究创造力的发生机制。认知抑制能力作为认知控制的一个子成分具有高级认知功能,能够帮助个体避免干扰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有限的注意资源保持在目标刺激或任务上,从而使认知资源被更有效地应用,提高工作效率。认知抑制在学习、记忆、推理和问题解决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梳理了认知抑制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得出两者对创新教育的启示,以为今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体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准备、酝酿、豁朗、验证四个阶段。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其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但创造性思维并不仅仅局限于发散思维,它并不是某一种思维,而是多种思维的综合。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新颖的、独特的思维过程,具有独创性、多向性、独特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独创性指个体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新的角度和新的方法来思考,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颖独特的想法。多向性指当个体面临某一情境或解决某个问题时,思维能够发散。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个体不受某一个观念的限制,而是能够跳出问题,整体思考,以多个方向、新的角度摆脱思维定式。个体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从外界接收的暂时性信息加以整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或观念。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主要在于求异思维,个体所创造出的产品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这是个体在创新和创造过程中目标导向的结果。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思维的纵向延伸,探究产生原因;二是逆向思考,关注问题的对立面;三是横向思考,联想与当下的类似情景或经验以及事物间的相似处。创造性思维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正是因为这样的灵活性,个体才能在具体的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并不是指某一种思维,而是多种思维的集合,具有很大的跨越性。个体无法准确感知思维的进程或思考过程的具体步骤,其更多的是利用归纳和推理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表象进行概括和整合,把握其作为部分或整体的特点。

(三)创造性思维的研究

Groborz、Necka使用发散性图形任务研究创造力的结果与Stroop和Navon所测的抑制控制能力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4]张丽华、沈德立认为教育者可以考虑想象、好奇心、学习兴趣、联想及灵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如今,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学科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和训练学生知识技能迁移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在教授新知识后,注重对学生自我知识体系的建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进行自由探索、自主学习。胡晓红研究发现,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教学策略包括具有指向问题的探索性教学、围绕自主学习而展开的研讨式教学以及追求学以致用的研究性实践型教学策略。[6]

二、认知抑制

(一)认知抑制的定义

认知抑制是指个体在进行当前任务时,防止其他信息或加工进程干扰目标任务完成的能力,能够帮助个体将更多的注意资源分配在目标任务上,以避免被其他无关刺激影响,防止注意的脱离或转移。在选择性注意、注意窄化以及持续性注意等认知机制的研究中,认知抑制起重要作用,是主要的研究内容。抑制控制是认知控制的核心成分之一,抑制包括抑制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干扰刺激。前摄抑制指提取信息时阻止先前与任务相关但现在与之无关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抑制优势反应指有意识地抑制熟悉的、自动化的反应。[7]

认知抑制功能通常使用任务冲突范式进行测试,常用的实验范式包括Stroop任务、Flanker任务、n-back任务、GO/NO-GO任务、返回抑制范式等。这些冲突任务要求被试抵制其他干扰信息,尽可能地又快又准地对刺激做出按键反应,评估指标为正确率和反应时。

(二)认知抑制的研究

Diamond认为认知控制使人们能够灵活地协调自我认知和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包括个体在面临冲突任务和优势反应突然出现时。[8]认知抑制作为认知控制的成分之一,能够降低无关刺激的激活水平,从而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Laurenson、Gorwood、Orsat与Groborz、Nęcka的研究发现,stroop任务能够有效测定认知抑制,如果stroop效应较小,则说明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强,此时,个体对分心刺激特征、干扰过程或心理活动只需较小的努力就可抑制住。相反地,如果stroop效应较大,则说明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较弱,此时,个体在抑制无关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或较多的时间。[9]

三、认知抑制、创造性思维与教育间的联系

(一)认知抑制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认知抑制水平的高低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如何?对此,以往研究出现了观点不一致的现象。认知去抑制假说认为低认知抑制水平有助于思维的发散,生成创造性的观点,其强调了创造性思维的自动化过程。[10]但认知抑制假说认为具有高创造性的个体的认知抑制能力水平高于低创者,其强调了认知控制的作用。王彤星的研究结果显示,高认知抑制者更富有创造力,其思维更灵活、成果更具独创性,不同认知抑制能力的个体进行创造性任务时的区别集中在顶枕区,高、低认知抑制者的顶枕区在同步化上的表现相反,高认知抑制者同步化减少,而低认知抑制者同步化增多。[11]白学军、姚海娟等人考察高、低科学创造力的stroop效应,研究结果发现,stroop效应显著,但低科学创造力组的stroop效应明显高于高科学创造组,前者反应时干扰效应量明显低于后者,结果支持认知抑制假说,证明了高创者的认知抑制能力强于低创者。[12-13]Martindale通过多用途测验、远距离联想测试以及想象故事的额定创造力来衡量个体的潜在创造力,结果发现,创造力与原始认知的使用有关,这可能是认知抑制的作用。[14]

(二)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领受,而是以学生为本,为学而教。教育者需要对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大胆创新,创造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要掌握更深奥的知识就必须整理和归纳已掌握的知识,并且在原有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即对已学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创新,防止思维定式以及刻板印象的影响。创新思维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国家2035年的远景目标之一是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在提高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因此,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成为重要问题。创新教育要适应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以应对未来的就业形势、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新需求以及国家对科技开发与创新的需要。

四、基于认识抑制理论的创新教育的举措

(一)营造校园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过去的教育理念重视对知识的传递与理解,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学生虽然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面对具有冲突的任务时仍然无法脱离固有的思维模式,在完成任务时难以抑制环境及周围人事物的干扰,从而降低学习与工作的效率。此外,高校对大学生能力水平的评估方式有限,多以课程成绩为准。由于创造性思维与认知抑制能力呈正相关,因此,教育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不利于学生认知抑制能力的发展与自主思维的发散,学生的独立探索与自主学习也难以收获创造性的成果。因此,首先,学校有必要打破固有的教育模式,在校园营造创新氛围,建设良好的创新环境,积极宣传创新教育理念,为大学生组织校园创新活动,激发和建立其创新意识,使其在活动中理解创新思维对实际学习或认知作业的重要性,提升大学生对干扰的认知抑制能力,以灵活处理冲突事件。其次,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可展现创新思想的活动平台,建立创新水平评估制度,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以收获创造性成果。

(二)打破专业屏障,提供交叉学科融合平台

目前,我国高校虽然已经普及使用多媒体等工具创新课程教学方式,但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占比依然很大。创造是在原有知识经验之上重新建构而产生新的成果,高认知抑制水平能够帮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灵活协调自我认知和行为,避免僵化地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思维。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多门交叉学科,为学生搭建可将本专业的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内容进行有效串联的平台,以学生为中心,扩大其对知识的认知范围,激发学生多方向、创新性地重构已有的知识经验。另外,学校可在此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思维方式运用在实际的学习工作之中,不断完善个体的干扰抑制机制,以实现良好的学习迁移。

(三)建设创新教育基地,打造心理活动实验室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技能操作机会方面缺乏平台。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受到挑战,此时,学校要解决网络与教学的矛盾冲突,避免互联网的干扰变得愈加困难。因此,学校应打造不同领域、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模式,建设创新教育基地,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其观察能力,丰富其想象力,帮助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学会分配有限的注意资源,在学习中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克服刻板印象及功能固着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完善心理教育建设,采用认知心理实验模型来强化学生的认知思维,如双作业任务等,以锻炼学生的认知抑制能力,并通过不断的实验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五、总结

有针对性地进行认知训练对生活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会受原有知识经验、思维定式、功能固着、个人的人格特质与情感和动机以及联想等因素的影响,要顺利解决问题就必须训练和强化创造性思维,灵活地、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更准确、更快的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学习离不开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迁移。根据认知抑制这一高级认知功能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可知,在认知冲突任务中,认知抑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呈正比,学生可以在认知冲突任务中有意地控制或调节自己的认知,将更多的注意资源分配到目标任务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控制能力,从而锻炼创造性思维。因此,在专业学习及问题解决过程中,高校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大学生避免干扰信息,使其有意识地将注意集中在目标任务上。创新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大学生专注专业学习以及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上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创造力创造性个体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