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与教学设计

2020-03-03张景新

教育观察 2020年45期
关键词:经管类应用型思政

张景新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属性基本上以实践为导向,而经管类专业又有其独有的学科特点。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落实顶层设计、教管服务等关键环节,做好教育教学环节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实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涵育功能。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功能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课程提出了要求,即“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从而使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形成协同作用。这一论断对经管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功能进行了定位,同时也明确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一)“守好一段渠”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职能体现

如果把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比喻为一个大型生态系统,大江、大河的主渠道功能固然重要,支流的配合也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将生命之源输送到责任田。因此,促进主渠道和与之匹配的支流、溪流的有效衔接,才能共同构成输送体系,最终为整个生态体系提供强大的输送功能,滋养整个生态系统。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功能存在边界效应,而在教育边界附近,教育的边际效应会弱化[2],这时就需要支流与溪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补充。因此,若要发挥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补充功能,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充分发掘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要素。

(二)“种好责任田”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所在

如果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比喻为高校的教育产出,那么,高校内的各学科、各专业、各门课程即是育人责任田,只有教师认真履职种好责任田,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教学是教学体系的主体,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尚未得以充分发掘,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为课程体系提供价值引领功能。由此可见,“种好责任田”是各门课程回归人才培养本源的具体体现,也是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体系,为课堂教学提供价值引领的有效解决方案。

(三)“同向同行”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指导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4]在种好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田”的过程中,要想使责任田产出高,就需要责任人扶犁深耕。而在扶犁深耕的过程中,需要拉犁人与扶梨人相互配合,同向同行。“同向”解决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方向的一致性问题,即两者都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同行”解决的是在高等教育的道路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如何互为补充、共同发力的问题。“同向同行”明确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要落实课程思政,必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作为指导高校人才培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引。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指导,做好顶层设计工作

高校党委是办学治校的责任主体,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方向正确的舵手。高校党委要把握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即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形成“三全育人”的新局面。[5]在把握这一规律的基础上,高校党委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工作,担负定向、把关的职能,统筹推进、科学指导校内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广大教职员工的岗位责任中,特别是要促使一线专业教师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的意识。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同时还需要构建多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融关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协同融入其他课程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中,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环节的地位。[6]此外,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工作,还要不断在综合素养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中加大力度,拓展广度,整合多学科价值元素,确保课程思政发挥其思想引领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加教育教学的温度。

(二)以教书育人规律为指导,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应做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包括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7]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应围绕上述目标,开展专业教材修订、课程设置优化、教学管理强化等各项工作,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经管类专业学科中、体现在经管类专业教材中、活跃在经管类专业教学中,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两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统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教育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要明确政治标准的首要位置,为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将思想政治的显性教育和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融合起来,使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好听、好记、好用”,让教室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将课程思政的落实情况纳入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各环节,引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以学生成长规律为指导,做好服务供给设计工作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学生是基本元素。高校只有深刻了解青年所需,才能精准提供青年所求。[8]这就要求课程思政的实施者——高校教师必须把握这个群体的特点和个性,洞察学生所渴望的、需求的事物,深入挖掘各门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及育人资源,并进行有效的话语转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及场合,把思政元素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课堂呈现,如此才能发挥释疑解惑的功效,实现课程思政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另外,当代高校学生因其成长环境、学习场景、学习流程、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均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互联网+”的方式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教育、服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这一群体更倾向于从熟悉的微平台、微语境中汲取知识。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课程思政需要进一步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及时代特征,更加注重课程思政实施的平台及方式的创新。教师要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在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反应,兼顾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网络自媒体终端在课程思政领域的开发应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能力、鼓舞当代青年斗志、影响大学生言行方面的正向引导作用。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承担的支流与溪流作为教育灌溉的最后一公里,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如何化解这些问题与挑战,是管理者与讲授者在课程思政的实现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移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中。高校推进课程思政,需要同时考虑传统教育内容的传承与现代教育方式的变革。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促进“互联网+”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突出和发掘大学生的主体属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赋能于受教育者。

(一)因事而化,课程思政的教育定位要微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教育定位上,要以育人目标为统领,树立微言大义的教育原则,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课程思政既不能喧宾夺主,将课程思政上成思政课程,也不能割裂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在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应立足学校的学科特色,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吸引力,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巧妙结合,进行贴近学生的教学定位。具体来说,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针对课程内容做好教学设计,将培养专业知识技能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一于教学目标,在教学大纲中体现德育递进教学路径。[8]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及个性特征,因势利导,注意“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做实”,更加注重课堂形式创新及传播有效性的改进,引入互联网思维,重视学生的课堂体验。教师要分析出不同学科专业方向的差异,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学生的具体逻辑思维、学习目标、兴趣落点与所授课程的知识点内容相契合,实现知识、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二)因时而进,课程思政的教学元素要微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各门课程都要结合世情、国情、社情,将世界、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融入专业课程。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要以见微知著为原则进行有效选择,贴近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微元素渗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对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师生可结合专业知识展开微主题讨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方法论、实践观去思考、判断、分析、解决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思政既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不能过度被渲染,造成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平衡。教师应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堂课的内容中,打通思政课程显性教育的“任脉”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督脉”。

(三)因势而新,课程思政的教育载体要微

网络时代强调交互性和平等性,课程思政既要重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也必须重视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时代感,必须敏锐把握新媒体的“微”“新”“快”的趋势。在课程思政的实施当中,教育者更应该关注到当代高校学生的成长环境。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主要群体,其成长环境呈现移动信息技术为主宰的时代特征,表现为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9]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重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育教学内容动起来,体现贴近生活的教育目标。课程思政的教育载体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首先是教育场域的突破。课程要突破传统课堂的场域,将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作为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纳入教学中来,将优质的MOOC与其他在线课程开放给青年学生。其次是教育平台的突破。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积极利用微信、微博等大学生使用频率高的微平台,努力推进“互联网+”方式的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双优”融通。最后是教育方式的突破。教师要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视频的形式展现某些枯燥、深奥、难懂的理论,在教学实践课中,以微公益为载体,将专业知识转换为青年学生展现能力的舞台。教育者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可将课程思政的潜力充分释放。

猜你喜欢

经管类应用型思政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