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
2020-03-03许泽辉蒋红群
许泽辉,蒋红群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历史演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以来,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等几个发展阶段。伴随着我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状态的不断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在不断发展中适应社会变化。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久的战争使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同年12月,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钱俊瑞在会上指出,逐步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师生正确的“三观”与政治思想,是新解放区未来一段时间教育的重点工作。为了促进学生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等理论,195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三门课程构成了该时期各级各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以下简称“五二方案”),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初步建立。1953年,由于形势出现新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1952年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之上进行了调整,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并增加马列主义基础。至此,以“五二方案”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基本形成。
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转变。1957年,国家要求各大高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
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为了贯彻“八字方针”,稳定建设社会主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做出了调整。1961年,教育部规定全国各类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主要由中共党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哲学以及形势与政策构成(以下简称“六一方案”)。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明确高校应该让每一个大学生成为有着崇高理想、正确“三观”,能够在党的带领下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规定各高校要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这就是高校思想品德课的开端,思想品德课进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之中。自1986年开始,我国不断充实思想品德课,开设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学、职业道德等课程,逐渐形成了思想品德课程体系。
面对新的国内教育环境,高校出现了新的思想品德课,同时,政治理论课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在高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指出从1986年开始,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开设新的课程。到1987年,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最终形成,包括思想品德课课程体系和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以下简称“八六式两课”)。其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体系包括上述的五门思想品德课,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包括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四门课程。
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北京召开。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会议精神,完成邓小平理论“三进”任务,199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对“两课”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以下简称“九八式两课”)。其中,政治理论课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相比于“八六式两课”,这一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加强了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另外,思想品德课调整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相比“八六式两课”,思想品德课的课程门数减少,将课时数更多地留给政治理论课。
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思想文化涌入国内,一些青年在思想领域出现新的问题,例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这时,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进行改革就显得迫在眉睫。新一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由此拉开。教育部提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1]。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九八式两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新的方案中,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将原来所有的思想品德课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而形势与政策得到了保留并继续单独开设,另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程作为补充。至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主要内容构成的“两课”模式正式结束,沿用至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基本形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被正式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科学指导思想。如何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其“三进”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实施更加贴近新时代,更能体现新时代精神,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全国掀起了学习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为新一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了相关意见。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新一轮改革试点,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并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在高校课程设置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演进特征
(一)由模仿借鉴向自主探索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相关经验不足。此时,向苏联学习相关课程建设经验是有必要且合理的。但是,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表现出缺乏独立性与自主性的缺点,没有做到苏联经验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958年4月,教育部颁发《对高等学校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草稿)》,提出应该以中国革命问题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以中国实际问题作为改革课程体系的依据,实现课程的去苏联化和中国化。改革开放以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化进程不断加速,“八六式两课”的推出,彻底实现了课程体系等方面的中国化。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的课程建设,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化。
(二)由频繁变化向稳定成熟发展
从1949年到“两课”模式之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化频繁。这个时期因为社会形势的变化以及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曲折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50年代,仅十年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就经历了四次改革,既有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微调,也有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课程体系的频繁变化给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困难。随着“八六式两课”“九八式两课”以及“05方案”的形成与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进入了稳定成熟阶段,每一个课程体系都沿用了较长时间,既注重课程体系的延续性,又注重课程体系的改革发展性。
(三)由注重理论向多元课程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初期,课程设置主要侧重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毛泽东思想等相关理论的学习,表现出课程的一元化,即理论课程学习。1961年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打破了过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元化的格局,开启了多元课程的新局面。不仅如此,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1982年又开设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这门必修课。此后的“两课”课程模式以及新世纪的“05方案”,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着多元课程发展的方向前行。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总结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支撑,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授我党指导思想以及道德法律相关知识的课程,离不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004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开展促进了一大批理论教材的出版,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质量,反映了我国该类教材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2005年,教育部宣布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在该一级学科下设立五个二级学科,2008年增设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开设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视,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投入相关学术研究中,促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推动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六个二级学科涵盖了“05方案”所有课程内容,使“05方案”有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推动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证明,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变化和内容创新。
(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补充,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仰有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把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进入新时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完成其“三进”工作,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方向。2018年新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教材的投入使用,实现了新思想的“进教材”工作,而2019年3月举行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则为新思想“进课堂”“进头脑”做好了动员与准备工作。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不断丰富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全面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别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带头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三)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稳定性
如前文所述,在2005年以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类型多、课程变化频繁等诸多问题。这种频繁变化在课程落实、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等方面产生了一定负效应,难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作用,也加大了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的执行难度。“05方案”的形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得以在稳定状况下得到较好发展。下一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创新和改革也要在保持课程稳定性的大原则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