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游记》中观音的教育者形象

2020-03-03杨林夕何娟平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观音唐僧菩萨

杨林夕,何娟平

(1. 惠州学院 文传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2.长沙财经学校 湖南 长沙 410005)

观音是大家熟悉的一个神仙,她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形象深入人心。观音也是《西游记》中的主要神仙之一。《西游记》的神仙她出场最多,且有详细的外貌描写。《西游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法力无边、兼具神圣性和人情味的慈尊观音形象。从教育的角度而言,《西游记》中的观音是一个宽容有爱心、懂得多种教育方法、刚柔相济、又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一、 《西游记》中观音的教育者形象

(一)知人善任的“伯乐”

《西游记》里的观音像个慧眼识人的“伯乐”,不求全责备而唯才是举,各尽其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慧眼识人,在芸芸众生中找到取经队伍。他首先找到唐僧并对之进行考察,然后又给他安排好四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二是超度其他的妖魔鬼怪,如红孩儿、熊罴怪和小鼍龙等,给他们出路,是个成功教育“问题少年”的好老师、像个成功挽救失足青年的少管所所长。

寻找取经人就是一个发现人才的过程,师徒四众最后克服万难成功地取到真经,就充分证明观音菩萨是个好伯乐!

取经队伍中的一师四徒本都曾是在西天仙界犯了天条的“罪人”:唐僧是金蝉子转世,十世修行的好人。《西游记》一百回如来道:“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1]721遭受天法的惩处;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囚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猪八戒因为带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尘错投猪胎;沙和尚是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被贬下界后每七日万剑从肋下穿过;白龙马因纵火烧了龙殿明珠,被告忤逆……他们身上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罪过”,本来没有出路了,观音却不将他们看死,而是能够发现他们被蒙尘的优点,给了他们西去求法的机会,以将功补过;给他们指明出路和努力的方向后,并耐心地帮助、及时监督教诲。他们因为有希望有奔头有后援,即使面临巨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自身的缺点,发挥优长,“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战胜九九八十一难终成佛。

四众中尤其是孙悟空的作用大,罪过也最大。孙悟空出生后占花果山为王,与牛、蛟、鹏、狮、猕猴等魔王拉帮结派,闯龙宫夺如意金箍棒,入幽冥界强行销掉所有猴属的名号,“不伏麒麟管,不服凤凰辖”“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最后竟偷吃蟠桃,偷喝御酒,偷吞仙丹,还踢翻八卦炉……扰乱王母的蟠桃会,大闹天宫。尤其是还高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简直就是十恶不赦灭十族的“造反”大罪。天兵天将各路神仙都杀不死他,就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观音到长安寻访取经的人,就想到了孙悟空,不顾他犯下弥天大罪去看望他,稍微试探一下就决定举荐他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肉眼凡胎不辨人妖的唐僧几经接触觉得孙悟空太凶狠,不是好的取经人选,而其他神仙包括天帝都觉得这个泼猴一向桀骜不驯,简直是十恶不赦不可救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只有菩萨大慈大悲且慧眼识魔,相信孙猴子是可琢之玉、可造之才,力排众议起用他。最后“功成正果”,封之为“斗战胜佛”便是明证。

观音对被玉帝惩罚的其他三人,也是唯才是用,并举其所长而安排任务:小白龙化身为坐骑白龙马,猪八戒挑担,沙和尚牵马……颇有点昔日曹操之风,只是中间还夹带着慈悲之怀。对红孩儿、熊罴怪和小鼍龙、鲤鱼精等的安排也是如此。凡此, 莫不与玉帝等众仙的求全责备和“轻贤”“不会用人”形成鲜明对照。

《西游记》中还有一些妖魔鬼怪,也像师徒四众一样犯了罪,还不知悔改阻挠取经,如红孩儿小小年纪,做号山枯松涧边火云洞洞主的时候,就勒索当地的山神土地,搜刮得他们无衣无食。得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要路过号山时,他假变成被山贼杀父抢母的赤条条绑在树上的小孩,唐僧好意救下他,他却捉住唐僧,火烧孙悟空,犯下“勒索”“诈骗”和“伤人”“杀人未遂”等罪。他的三昧真火被观音净瓶里的杨柳水浇灭、用紧箍咒把他的双手合十束紧后,观音没有杀死他,而是把他收到自己身边,做了一个善财童子,提携他由妖魔变成了神仙,所以此回回目名“观音慈善缚红孩”。黑熊怪偷了唐僧的叫作锦襕佛衣袈裟,犯了偷窃罪,被孙悟空请来观音将他把收服,观音是怎么对他的:

菩萨道:“孽畜!你如今可皈依么?”那怪满口道:“心愿皈依,只望饶命!”行者恐耽搁了工夫,意欲就打,菩萨急止住道:“休伤他命,我有用他处哩。”行者道:“这样怪物,不打死他,反留他有何处用哩?”菩萨道:“我那珞伽山后,无人看管,我要带他去做个守山大神”……菩萨方坠落祥光,又与他摩顶受戒,教他执了长枪,跟随左右。那黑熊才一片野心今日定,无穷顽性此时收……菩萨亦带了熊罴,径回大海……[1]128

观音菩萨收了黑熊怪,没让悟空打死他,而是给他出路,安排他守珞珈山,做了个守山大王,也算物尽其用,可谓有教无类。后来孙悟空在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镇元大仙说医不好树就不让他们去西方取经。悟空往南海向观音求救还见了黑熊精,他尽忠职守,成了一个可用之才,这就是观音菩萨的功德。其他还有西海龙王的外甥小鼍龙,强占黑水河神的水府,还霸占他的女儿,抢了唐僧和猪八戒欲把他们蒸了吃,犯了抢劫和故意杀人未遂罪。观音考虑到其父母早逝(父亲因为打赌不服输滥用职权而被判死刑,母亲因病亡故)无人管教,并不是本质就坏,所以没有杀他,而是让其表兄带回西海龙宫,让他的直系亲属好生管教。

观音就这样以其慈悲之心、伯乐之眼而唯才是举,各尽其宜。收服了熊罴怪而阻止孙悟空要他的命,给它带上紧箍咒回普陀做了珞珈山的守护神;给收服后鲤鱼精出路,让她在南海听经修炼;收留红孩儿做了善财童子,收服了白龙马让他充当坐骑……都不是一棍子打死,不留出路!而是指明出路,助其改邪归正、走上正道,因为于观音而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神仙一般是长生不老的,孙悟空一行四众及众妖魔,从年龄和性格、行事等综合而言应该算是少年时期,因此观音菩萨所作所为,正像一个成功的少管所所长,挽救了失足青年并让他们成才,或者是善于教育“问题少年”的班主任,使之大有益于国家、社会。对这些淘气学生“熊孩子”她不求全责备,而是“润之以去其污”,肯定甚至放大他们的优点,取其所长,认为他们是可造之才,尽量挽救、提拔他们,并用其所长,使其价值得到体现,看到希望,增加转变的信心。

(二)诲人不倦的班主任

《西游记》中的观音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有耐心的班主任,像政治辅导员那样善于做思想工作。如对于猪八戒和沙和尚做说服工作,那怪(猪八戒)道:“我本是观世音菩萨劝善……教我跟随那取经人往西天拜佛求经,将功折罪,还得正果。教我等他,这几年不闻消息”[1]138;在《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中,长老道:“你果诚心皈依吾教么?”悟净道:“弟子向蒙菩萨教化,指河为姓,与我取个法名,唤作沙悟净,岂有不从师傅之理?”[1]162-163这些都是侧面描写,书中多处正面描述了观音作孙悟空的思想工作,每次都不会假大空地只是说教,因此往往是成功的。

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当他头戴紧箍踏上征程时也曾临事而惧, 扯住菩萨大喊取经太难不去了。观音是如何劝解的呢?

菩萨道:“你当年未成人道, 且肯尽心修悟;你今日脱了天灾,怎么倒生懒惰? 我门中以寂灭成真, 须是要信心正果;假若到了那伤身苦磨之处,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十分再到那难脱之际, 我也亲来救你。你过来, 我再赠你一般本事。”菩萨将杨柳叶儿, 摘下三个, 放在行者的脑后, 喝声“变!” 即变做三根救命的毫毛, 教他:“若到那无济无主的时节, 可以随机应变,救得你急苦之灾。”[1]110

这里观音不是板着面孔一味地训斥,或者高高在上实施高压说什么“那就由不得你了”之类,更没有嘲笑和控告,而是做耐心的说服工作。首先用孙悟空在花果山积极向上的“辉煌”过去鼓励他,抚慰他,“你本是个好孩子”,是可造之才。让爱戴高帽子的孙悟空听了既高兴又有信心;接着非常含蓄地用他被压五行山下的“天灾”警告他必须改过,没得选择,不然你愿意再压到五行山下吗?这样今昔、正反的多重比较,让悟空警醒!同时再次坚其取经之心,一方面是用佛门真谛说理,一方面又适时地送他很多“礼物”(三根救命的毫毛),可谓有礼有节、有虚有实、有大道理也有实际帮助。真是惠诲谆谆, 有开导, 也有承诺。 观音对孙悟空的思想工作, 是及时的,必要的。它增加了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信心和保障。

孙悟空打死了草寇被唐僧赶走,他就到观音那里去诉苦。观音对悟空说:“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这许多草寇!草寇虽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师父。”[1]420以悟空能接受的平和语调、亲切的态度、有理的分析来开解劝谏他:首先以悟空身份高贵、武艺高强来肯定他,提醒他没必要跟小小草寇计较,打死他们也显不出你的本事;其次草寇虽坏罪不至死,上天有好生之德,除魔可以,打死人就不应该;最后从后果分析,降妖除魔是功劳,打死平人是罪过,并指出方法,赶跑就行了。如此条分缕析,悟空不得不服;另一方面,她又谆谆告诫唐僧:“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必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1]430在这里,观音虽然批评了孙悟空的防卫过当,更肯定了孙悟空斩妖除魔护师取经的功劳。如此观音既像严正讲原则的父亲,又有慈母的温柔宽容。

(三)教育得法的好老师

观音教育得法,充分运用实践教育和情景教育法,同时对于师徒四众而言,信任和考验、监督相结合,放手锻炼和实时帮助相结合。 虽然他们有前科,师徒各自有错,但是观音充分相信他们,把取经这样重大的任务交给他们,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历练、磨合,并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修炼、改邪归正。虽然四众有良好改过的愿望,我牵马你挑担地走上了取经(即修炼、改邪归正)的道路,但能否成功地取到真经、终成正果还是未知数。因此观音不忘考验和监督,必要时提供帮助,如“四圣试禅心”就是对师徒们的考验,“真假美猴王”可算是对孙悟空的考验。观音与文殊、普贤、骊山老母等四圣变化为美女,以财帛、美色试探唐僧师徒取经的决心。其中,唐僧和沙僧不为所动。孙猴子是识得菩萨,看破了变化。只有猪八戒经不住考验,就受到了惩罚:“被吊起一夜”,以后的考验也是贯穿取经路途中,除了困苦、恒心、合作等的考验,在女儿国、荆棘岭、盘丝洞和天竺国等,除了猪八戒,师徒三人都经受住了财色的考验,这来历不同、良莠不齐、心诚不一的师徒四人,在取经过程中,孙悟空为主帅,猪八戒为先锋,沙和尚为后卫保护行李和唐僧,还是能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地一路降妖除魔,克服困难成功取到真经。这当然还离不开观音菩萨的帮助。取经途中,孙悟空时不时逃回花果山、猪八戒更时时嚷着要散伙回高老庄陪浑家,眼看要半途而废,每每都是菩萨及时帮助、适时监督、不时宽解教诲,黑风山、五庄观、枯松涧、通天河,观音亲临为唐僧师徒释厄;狮驼洞,若非那“三根救命毫毛”,孙悟空逃不出鹏魔王的“阴阳二气瓶”。对于唐僧师徒而言,哪里有需要,观音就出现在哪,何时有困难,观音就伸出援手,有时是他们去向菩萨求救,有的是观音主动帮助。她劳心劳力保护取经者,甚至有时没有穿戴好就赶紧去救苦救难……如此不辞辛劳,无非是为了让这些迷途犯错的人走上正途、改邪归正、终成正果,可谓尽职尽责,不计得失,乐于奉献。 对取经主力孙悟空,观音刚柔相济,宽严适度,是一位有威严有爱心又亲切的老师。孙悟空像一个淘气又聪明的学生,观音既赏识其才华,又适当给以约束,并适时给以帮助。 观音一出场就表现了对悟空的爱心。《西游记》第六回中天兵天将都想零剐了孙悟空,而观音只想制止他闹。观音赴宴得知孙悟空搅乱了蟠桃会,就命惠岸“你可快下天宫,到花果山,打探军情如何。如遇相敌,可就相助一功。”[1]37她没听玉帝等对悟空的评价,派弟子下凡助战,压根没想打死他;举荐二郎神围住悟空后,拿出净瓶只说“我如今助他一功,决拿住他也”[1]42,太上老君嫌弃她的是个瓷器,拿出金刚琢劈头就打到孙悟空头上……两相对比,可见观音只想管制悟空,没想狠狠地打更毋论杀。就像老师对犯错误学生的一种“管制式”教育。悟空被捉后,玉帝大摆庆功宴,整个天庭喜气洋洋、载歌载舞,酒宴厚礼盛情款待如来。这庆功宴中没有观音的欢颜,其后对悟空的制裁她也没有参与。这是因为孙悟空逃出八卦炉第二次被捉拿,是如来用欺骗的方法诱他入彀,而且严厉惩罚强制教育,将一时淘气的孩子囚禁五百年。这些都与观音的爱心教育、欣赏教育对比鲜明。

观音到长安寻访取经人时就有心要超度孙悟空。孙悟空被镇压后,众仙都把这个不相干的猴子忘到爪哇国去了,任其自生自灭。只有观音还记得他,想挽救他,故此特意到五行山来看孙悟空,稍作试探就打定主意帮助孙悟空,但是她故意先不说明,因为她了解孙悟空,先要跟他约法三章,不仅如此,等唐僧救孙悟空出五行山后,观音还要给孙悟空戴上紧箍, 并不仅是由于他有造反的历史和无边的法力, 还由于他虽能任劳而却不能任怨, 心猿意马且不服管辖。观音是一位默默关注、充分了解学生优缺点而能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的好老师。

第十五回写孙悟空被唐僧诓骗戴上紧箍后气得要命,见到观音就大骂她不该想这损招害他。菩萨霸气地骂回他,并厉声责骂孙悟空不知好歹,她尽心劳神找到取经人唐僧,请他救孙悟空的性命,你孙猴子不感谢救命之恩, 反而忘恩负义地吵闹不休。对于原则问题,大是大非问题,观音一改往日的温柔慈爱,拿出老师的威严来,厉声呵斥,想借此教训弹压他。孙悟空被骂得没有那么嚣张了,只好委屈地倾诉,行者道:“你弄得我好哩! 你既放我出来, 让我逍遥自在耍子便了;你前日在海上迎着我, 伤了我几句, 教我来尽心竭力,服侍唐僧便罢了;你怎么送他一顶花帽, 哄我戴在头上受苦? 把这个箍子长在老孙头上,又教他念一卷什么‘紧箍儿咒’,看那老和尚念了又念, 教我这头上疼了又疼, 这不是你害我也? ”[1]109看他这样,观音又心软了,就耐心地给他解释,我们可以想见她笑点着孙悟空的额头说,你这猴头啊一向调皮捣蛋,不守规矩,如果不给你戴上紧箍咒束缚着, 你不知天高地厚的,难保不又犯老毛病了!再像以前那样又去大闹天宫, 犯下弥天大祸怎么办?必须得有个紧箍咒拘管着,你才肯乖乖地皈依我佛门!可见观音对孙悟空是非常了解的,所以对症下药并用事实教育,孙悟空不得不服。观音好像是两个人,或者说是有两手,一手硬来一手软。涉及原则问题就不由分说来硬的,具体方式方法可以软。一方面像威严不可侵犯的师父,疾言厉色要他知道好歹轻重,坚持要孙悟空戴紧箍咒,以约束其喜欢“逍遥自在耍子”的天性,这个原则绝不退让,就是高压也要压下去;而只要能去其心志、扫魔灭怪保唐僧西天求法,愿意耐心说服解释,并给三个救命毫毛和随叫随到的帮助。另外,观音虽传授给唐僧紧箍咒,她却从没对孙悟空念过,自己舍不得惩罚或者说鞭打,但是又有原则和清醒,所以授权给别人,把鞭子交给别人,该教训时候自然不手软。这是观音对孙悟空软硬兼施的两手,树威风送爱心,刚柔相济、宽严适度的两面[2]126。 观音虽然是老师,但却不是不苟言笑地时刻端着架子让人敬而远之,观音和蔼亲切甚至风趣幽默,有时还主动与悟空开玩笑,如在第四十二回中观音对悟空说:“我这龙女貌美,净瓶又是个宝物,你假若骗了去,却那有工夫来寻你?你须是留些甚么东西作当。”“你便一毛也不拔, 教我这善财也难舍。”[1]310这哪里是个高高在上、神圣庄严的菩萨说出来的话, 倒像是个风趣幽默的朋友。

二、观音形象的演变

(一)从男到女的性别变化

观音原本应当是男性,且是一位威猛、伟岸的大丈夫。据《悲华经》记载,千儿之父的阿僧祗劫转轮王无诤念的长子不眴修成正果, 号观世音(1)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改为“观音”。。而据《观世音得大势受经》载, 从前如来国国王威德的左右二莲花生了两个儿子,左边的叫宝意就是观世音。如来国有男无女,可见起初观世音确切是男身,到了北魏甚至唐朝观世音都是男性,这可从敦煌石窟中观世音造像中得到证明,因为这时候观音石像的唇上有一撇小胡子。而到了南北朝中后期, 观音就时男时女的变化不定了[3]231。在《北齐书·徐之才传》[4]446和《北史·王劭传》[5]452中都提到观世音是美妇人。入唐以后观音像开始女性化,脸型圆润丰满、双眉细长反映了唐代的审美趣味,但多数观音像却尚未完全变为女性。到了宋代,观音像才基本完成了从男到女的转变,人们根据古代仕女图确定其形象。根据佛教的观点,观音可以千万法相, 但因为他慈航普度和送子观音形象深入人心,与慈祥善良的母亲形象更接近,而民间往往都把他作为女性来供奉, 观音在中国普遍被认可的形象就是一个身穿白色长裙、趺坐在莲台上、手持杨柳净瓶的慈眉善目的美妇人形象。而到了《西游记》中的观音是双性的。为了创作需要, 吴承恩赋予观音外形是女性、内在是母性父性共存、刚柔兼具的形象。因此《西游记》中的观音对悟空既像严格的师父更像慈爱的母亲,悟空也对观音有种先天的母性依赖和父权的尊敬。严师就是严格要求,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原则(紧箍咒)有能力有办法。慈母就是宽容爱护信任,慈爱有耐心有爱心。

孙悟空是一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野孩子,无父母管教,顽劣调皮,又绝顶聪明、一身本领。他就像一个没规矩淘气又有灵气聪明的孩子,设若不及时教育以使之走正道,一旦走入歪门邪道,会后患无穷。但该怎么教育使之成才呢?像如来佛祖那样强行囚压在五行山下,亦如关进监狱或者少管所就行吗?这种极端强制教育会有用吗?显然这只是权宜之计,因为对于神仙而言五百年也是短暂的。要使悟空收敛野性、兽性,走向人性,就如让一个不良少年改邪归正,必须软硬兼施,采用强制性改造和人性化教育结合的方式,促使他不再散漫自由而循规蹈矩。那么刚柔相济的观音菩萨是承担这个任务的最佳人选,观音菩萨对孙悟空的教育是严厉刚正又慈爱十足,一身而二任的兼具父严母慈地教育这个调皮的孩子,这正是孙悟空终成正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当然只要不涉及大是大非,观音菩萨都是母爱焕发的,所以《西游记》中观音更多的时候是母性光辉朗照孙悟空的天空,谅解宽容甚至有点溺爱。如明明是孙猴子不听唐僧劝告与人斗富, 将“锦襴袈裟”卖弄, 方丈见后羡慕不已,听从手下设计想占为己有,孙悟空唤风发火,烧了观音的留云下院,反到南海紫竹林放刁,说:“我师父路遇你的禅院, 你受了人间香火, 容一个黑熊精在那里邻住, 着他偷了我师父袈裟, 屡次取讨不与, 今特来问你要的。”[1]126真是有点无理取闹,但是观音宽容他并帮他去收服黑熊精。纵然骂他“泼猴”, 也充满着爱恨交加的。甚至孙悟空生气的时候还诅咒观音:“该她一世无夫”;奚落如来, 说他是“妖精的外甥”,如此大逆不道,观音也装没听见地纵容他。 对于来求助或诉委屈的猴子,观音总能像母亲那样软语宽慰,又能像父亲那样想出办法、施以援手、解决问题。“悟空, 有甚伤感之事, 明明说来。莫哭, 莫哭, 我与你救苦消灾。”[1]419孩子有啥伤心事为难事,通通说出来,有我为你做主……这样大包大揽地为孙行者排忧解难、解决问题,是父亲的举动、父爱的表现,而言语中蕴含着温柔,又像极了母亲的慈爱,保护他,鼓励他, 劝导他如父严母慈, 直到引导他走上光明的道路,真是严父慈母的完美结合。 孙悟空对观音菩萨既尊敬又依赖,敬爱如父而依赖如母。孙悟空去拜见观音时往往是尊重崇敬的,往往“合掌倒身下拜”“慌得倒身下拜”,而对其他神仙不打趣嘲笑就是好的,在地位更为尊崇的玉帝如来面前,最多就是“唱了个喏”,揖都难得作一个。他对观音的敬爱发自内心的,亦如孩子的敬父爱母。

(二)人物内涵的转变

在古代典籍和小说中,观音这个人物的内涵也表现出“以色渡人——救苦救难——教育熊孩子”的演变。

有关观音在小说中的记载可追溯到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记载的“马郎妇”[6]243。宋代被编入《太平广记》的“延州妇人”条:“昔延州有妇女,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敬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曰: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后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7]682有关观音的佛教经典早在南北朝时(或者更早)就已经翻译成汉文,如《悲华经》《妙法莲花经·普门品》等。而“延州妇人”故事在佛教典籍中被记载,有公元1269年佛教史家志磐编纂成《佛祖统纪》,公元1341年念常编纂成书的《佛祖历代通载》和1355年宝洲的佛教历史著作《释氏稽古略》。 与唐宋小说相比,佛典的主要情节故事都没变,人物形象有变,将一个众多男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的“淫纵女子”,变为在数日中依礼迎娶的马郎妇在迎娶当日,“客未散而妇死,须臾坏烂”,保持了自己的贞操。但是佛典无法完全抹杀“以性教化”的痕迹。其实这种“以性渡人”、以色设缘的佛教义理,表现了生殖崇拜的意识。古印度尤其明显,其古代的绘画雕塑、建筑造型以及古籍文献上,都有生殖崇拜的烙印,其画面之烈,足令今人瞠目结舌。在古印度奉祀的神灵湿婆,就是一个用性创造世界的生殖神,如印度是怛特罗教认为,湿婆与莎克蒂的“永恒拥抱”(交合)构成了宇宙。这样,那变化成娼妓以色渡人的马郎妇,就与湿婆神貌离神合了。这种影响甚至到近代海天独啸子著、卧虎浪士批的《女娲石》,叙写爱国女子金瑶瑟为争取女权斗争的故事。小说叙写她也像马郎妇那样,为了救国,扮妓女普度那些不醒悟之人。

北宋蒋之奇的《香山大悲菩萨传》讲述了庄王的第三女妙善道化为观音的故事:嵩岳三山之一香山东北有个国王名庄王,他信邪而不重三宝,无子有三个女,长女妙颜和次女都已嫁,惟第三女妙善不肯嫁人。夫人梦吞月而怀小女儿,妙善出生就有“大地震动,异香满室,光照内外”的祥兆:而且妙善出生就干干净净,祥云覆盖,梵相端严,大家都认为有圣人出世……这个妙善三公主长大后仪容脱俗,喜欢素服疏食,寡言少语,开口就劝诫,喜谈因果幻妄,宫中号为佛心。听她话的人都向善洁行而得好报。后父母逼嫁,妙善坚拒并要出家修行,父王生气并阻止,妙善出家后,庄王就派军队杀尽尼姑烧了寺庙想让妙善回家。在山神保护下妙善继续在香山修行。后来庄王得了一种怪病,全国没人可以治好,有和尚告诉他需要无嗔人手眼配成药方才能治愈,妙善献出了自己的手和眼救了父王,庄王病好后往香山还愿致谢,无手无眼的妙善霎时变成了身相端严、千手千眼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这里因为妙善出家而连累了香山寺及其女尼被杀,而妙善不能保,自己都需要山神的保护。明代专门敷衍妙善事迹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与此稍异:小说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不图富贵,志在修行,誓不结婚。父王发怒就把她拘禁在后花园,再三劝诱不成。她辞父去白雀寺出家,父王派兵围寺救火,妙善刺血化为红雨灭了火……这样更符合菩萨救苦救难的特点,岂能因守己志而连累他人?除此以外,明代《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与《香山大悲菩萨传》大多相同,只是增加了政治斗争和发明药物救瘟疫等情节,从两者与传说在帝女的身份、修行志向、亲人阻止的方式甚至白鹊和白雀谐音等方面来看,说观音有古赤帝女的影子,当不尽是蹈空之词吧? 观音后来在小说中主要是救苦救难和普度众生的形象。如沈起凤《谐铎·大士慈航》卷12写观音渡谢茂才的寡姐就较为典型:祁昌谢茂才之姊,少寡,矢柏舟节,断荤茹素,日礼大士像。有渔妇入门,座谈半晌,匆匆遗鱼篮而去。戌申五月七日,蛟水骤发,万家倾覆。女自度无生理。忽见鱼篮大数十围,疾登之。随波漂泊,奄至一处,紫竹环林,香花嵾径。女极力登岸,回顾鱼篮,顿小如故,因携篮而入。见大士璎珞垂珠,趺登莲座,曰:“汝来乎!吾以汝青年苦志,恐罹大劫,故以慈航渡汝。”女伏地谢。旋命龙女以杨枝水濯其体;取座下红花翠叶,剪衣裙以赐。导至一殿,左右分两院。东曰“节孝”,西曰“贤才”,女先入贤才院,见有椎髻者曰孟光,拥书者曰班昭,……有一妇吟诗不辍,见女来,阖卷笑迎,叙谈家世,则道韫也。继入“节孝”院。持节者曰贞姜,割鼻者曰梁节妇,抗歌者曰陶婴,毁面者曰怀清巴氏,有而未髫者,缇萦、曹娥辈也。女嗟叹间,龙女曰:“菩萨现女人身说法,首重节孝,次及贤才,日以慈悲宝筏渡人苦海。汝得来此,节孝院又增一席矣!”重引至莲座。大士署名宝帙,令掌鱼篮,次龙女位下。 时蛟水渐退,谢生求姊尸不获,招魂入棺,葬甘露庵北阡。一夕,见姊云裳霞帔珮,携鱼篮而来曰:“我蒙大士救拔,已登宝箓。因汝垂念,故一来家。”问姊有所嘱否。曰:“我无他嘱。士子守身,一如妇人守节。立志不坚,稍一蹉跌,堕入墨池,西江水不能涤也。慎之!慎之!”言毕,飘然而逝[8]170-171。

还有《聊斋志异·菱角》写观音帮助常拜观音的胡大成和菱角有情人终成眷属,以及让他们母子三人战乱中团圆的故事等,观音的形象就是救苦救难、劝化世人[9]849-850,所以在《西游记》中他的教育“问题”少年、转变差生、熊孩子的形象,与此是一脉相承的。

(三) 《西游记》中观音形象的演变

观音形象在《西游记》等小说中经历了从神圣化到世俗化的转变。

1. 神圣化:观音是大慈大悲的善神。观音对所有犯错的神魔人都是慈悲为怀的,尽量给他们改过向善的机会,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了账。如对大闹天宫无法无天的孙悟空,玉帝等一众神仙都想斩杀后“碎剁其尸”[1]43,观音只是想收服他。第42回收服红孩儿中有个细节,写观音准备用净瓶水对付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大战前先对方圆三百里远近的生灵甚至如窝中的小兽、窟内的雉虫,都做了安排以保证它们的安全,方才将净瓶扳倒,水淹山头,孙悟空感叹说,如果是我老孙就把净瓶水一倒,管它什么蛇虫鼠蚁的死活。孙悟空的所作所为是常人都有的,这就反衬出观音慈悲之可贵。

观音还是一个法力无边的战斗神。《西游记》中师徒一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一到观音那里统统不是问题,轻轻一点杨柳水,千难万险烟火消。如收服熊罴怪、救活人生果树、慈缚红孩儿、救难现鱼篮、现像缚怪王等等,观音无不是举重若轻、手到擒来,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民间的影响也非常深广。 观音是人神都礼敬的神仙。即使尊崇如如来,听说观音自荐去东土寻找取经人,就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1]52可见在如来这个寂灭智慧的大自在心中观音菩萨的地位很高,对其神通也是敬服的。其他神仙对观音也是尊崇的。唐僧师徒中猪八戒沙和尚包括白龙马非常尊崇观音菩萨,就是对神仙不以为意、放诞无礼的孙悟空,对玉帝、如来都称“老儿”从不行礼,对观音却极其恭敬。至于土地和东土凡人对观音更是虔诚恭敬,如观音到大唐的场面,不仅唐僧和唐太宗李世民见观音现身,马上倒地拜倒,其他凡人更不必说。妖魔见了观音都不敢撒泼,不用动手就赶紧跪拜求饶。

2.世俗化:观音更是一位充满人性的凡神。很多时候她不是高高在上的菩萨,而似亲切的邻家姐姐。孙悟空生气了可以诅咒她“一世无夫”也没受任何惩罚,孙猴子要她变成白衣秀才凌虚子去骗熊罴怪,她毫无架子马上听从。孙悟空还开她的玩笑,问她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观音反而不失时机笑着教育他,神魔就在一念间,所谓菩萨妖精其实是人心善恶之别[1]127。当听说妖魔变成了她的模样欺骗了猪八戒时,她“心中大怒……哼了一声,将手中宝珠净瓶往海心里扑的一惯”(2)李卓吾评点这一段批语曰“菩萨也大怒,大怒便不是菩萨。”评点者是一语道破了作者不只是写出观音的神性,还表现了观音的人性的秘密。[1]309。而且生气了的观音除了会骂孙悟空“孽猴”“泼猴”外,还会说出“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这样的粗俗言语……《西游记》在观音形象中注入了我们熟悉亲切的世俗人性,来淡化她的佛性和神性。同时,观音还表现出普通人所具有的一些缺点如公物私用。如来给了她三个箍儿,为收取妖魔而加入佛门,观音用得其所的只有孙悟空的紧箍儿,而其他两个她都私自挪用了,一个用来收服熊罴怪作为她的护山神,一个用来收服红孩儿作自己的善财童子。这难免给人假公济私之嫌。《西游记》中的观音神圣性和世俗化兼具,且更倾向于表现其世俗性,这表现在她像个“伯乐”,类似成功挽救失足青年的少管所所长,对于孙悟空尤其是集慈母严师于一身。

综之,《西游记》中的观音是一个不求全责备而能用人所长的伯乐、一个循循善诱会做思想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一个宽严适度、教育得法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这与观音从男到女的性别变化和“以色渡人”到救苦救难、慈悲为怀和挽救不良少年、教育熊孩子的形象变化及其在《西游记》中被神圣化、世俗化有关。而观音成功的教育者形象对我们大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启发。

猜你喜欢

观音唐僧菩萨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唐僧师徒再就业
我的“唐僧”表弟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十一面观音研究——兼论千手千眼观音
辽代八大菩萨造像研究
自在观音
惹人喜爱
佛像面前的菩萨
唐僧的私密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