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疑”善“质”化无疑,让思维之花竞相盛放
2020-03-03李萌茹
李萌茹
(石狮市第五实验小学,福建石狮,362700)
未知是通向未来的大门,质疑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各种已知已远远满足不了如今的数学课堂,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创造、探索未知,已经成为衡量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为此,教师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质疑意识对激励教师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师疑——通“材”达“变”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深入解读教材,进行深度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线数学教师应从数学的学科特点出发,努力挖掘数学的知识内涵,追溯数学发展的历程,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重组、移补、调整,力求凝聚教材中的思维成果,灵动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数学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搭建一个平台、创设一个支点,从而找到数学的本质。毕竟,“把握数学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1]。
(一)深入教材,读懂本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正负数”这一课,是算术数过渡到有理数的中介,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和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一次扩大。本课内容编排的意图是,以学生熟悉的温度计为正数和负数的现实模型引出负数,再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感受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广泛性等。基于教材内容的呈现,教师应产生这样的思考:正负数的教学本质是什么?落脚点应放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应再次深入解读教材,并经过多方求证,务必让学生清楚地体会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是正、负数教学的本质之一。虽然负数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第一次出现,又比较抽象,但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毕竟负数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需要,是因数的内部矛盾而产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负数的含义、运用方法等,以此明确负数是在计算过程中,当遇到小数减大数不够减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概念,或是在现实生活中,为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创造出来的数。
(二)质疑教材,精挑细选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入解读教材,当遇到在编排结构上与教学实际不相吻合的内容时,要集思广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运算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编排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从观察算式、仿写算式、解释规律、表述规律到应用规律。教材着重强调对运算律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发现、提出、归纳和总结规律,从而获得合情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些认识,教师应提出新的问题:运算律的本质是什么?应用运算律的价值何在?当换个角度重新审视教材,教师就会明白这些基本运算律不仅是算理,也是运算的本质,它们虽然改变了算式的形式,但确保了算式的值不变,使运算变得简便合理。也就是说,应用运算律的价值在于简便计算,而简便计算的过程体现了“等值变形”的化归思想。因此,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出示一道较为复杂的计算题开展新课教学,逐步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计算策略进行计算,让学生应用运算性质、运算规律把这道复杂的计算题转化为简单且学生熟悉的题目,使计算更加合理、便捷。
二、生疑——“疑”趣“辨”惑
多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非一无所知,他们会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以迁移、同化等方式对新知识产生不同的理解。一旦不能解释新现象时,学生就会另谋渠道,推翻之前低层次的表面知识,进而产生新的疑问。基于这个特点,教师应经常在教学中巧设情境,为学生制造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产生质疑,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他们在思维碰撞与质疑争议中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使质疑更加可靠,从而有一个个重要的发现和宝贵的收获。
(一)回顾反思,大胆质疑
反思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检验教学是否合理的过程。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这种反思思维,带领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对教学进行有效加工并使其系统化。学生经历了反反复复的回顾反思,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了自己,逐步养成了正确的行为习惯,实现了信息共享,从而更好地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怎样做好”等问题。
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正负数”一课,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学习习惯,学生在经历了三次回顾后能自发产生别样的、有价值的思考。当学生成功地在数轴上找到整数、小数和分数的位置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回顾,并提问:“在数轴上,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提出质疑:“0是不是最小的数?有没有比0更小的数?……”有了这些质疑,学生兴趣高涨,都纷纷举例证明“比0小的是负数”,从中明白了有了负数之后,不仅大数能减小数,小数也能减大数,减法运算变得畅通无阻了。当学生通过“温度”“海拔”“收支”“赢亏”“得分”等问题多角度感受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时,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回顾,指着板书问:“看着生活中的这些量,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学生各抒己见:“零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和零摄氏度以下温度是相反的,收入和支出是相反的,它们都是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当学生充分认识并归纳出正、负数的本质时,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第三次回顾,又指着板书中的正数和负数问:“这些都表示相反意义的数,你们想到了什么?有问题想问吗?”教师的一个小小的提问,再次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零究竟是什么数?……”问题一提出,学生勇于直面障碍,利用自己的具体经验逐一释疑,如零摄氏度并不是没有温度,地平面定为零米也不是没有高度,零可以用来表示基准、作为分界,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它既不表示零摄氏度以上温度,也不表示零摄氏度以下温度,它既不属于收入,又不属于支出……学生据理力争,用丰富的实例证明了“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换个角度,拓展生“疑”
让学生会思维始终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慧眼,适时地捕捉教学时机,引领学生的数学思考、创新精神和解题策略,提倡学生换个角度想一想,引导学生合理且灵活地转换观察角度,不断变换思维方式与思考角度,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和发现问题,应用所学解决问题,使学生从中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等,有效地提高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能力。当然,教师要懂得随机应变,善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思”[2]的教学策略,发挥出教学的最大功效,以不变应万变,下足功夫,对比分析,引领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升,增强学生多中选优的意识。
如在运算定律——交换律的教学过程中,在探寻加法交换律时,学生通过对照实例,举例证明后进行不完全归纳,抽象概括得到加法交换律“a+b=b+a”。这一结论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联想,换个角度产生了新的猜想:减法、乘法、除法是否也有交换律?这就成了在原有触点基础上诞生的一个个新的生长点,是一种可贵的和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学生纷纷结合实例证明,如3×5=5×3,9-6≠6-9,8÷2≠2÷8。当经过充分验证得到乘法交换律“a×b=b×a”的结论时,学生又突发奇想,自主列举出47+26=46+27、256+483=453+286等一系列等式,并灵活解疑: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相同数位上的数,和不变。紧接着,又有学生发问:“47×26是否等于27×46?”可见,换个角度想一想,能让学生想得更深、更广,增强学生“挖真金”的能力。
(三)感悟精神,落“疑”生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有属于这个文化的数学。当谈到数学文化时,大家往往会联想到数学史。通常,一些具体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都会蕴藏着浓厚的数学文化。当数学文化真正渗入教材、进入课堂、融入教学时,会变得格外亲切,教学会更和谐,文化的魅力会充分彰显,学生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新的视角开始孕育,质疑的脚步也悄然而至了。
如关于负数的历史,教师别出心裁地向学生发问:“猜猜看,这个负数是哪个国家最先发现?”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积极地讲出自己的猜想,有的认为是印度,有的认为是阿拉伯,有的认为是中国……一连串的猜测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当教师描述当时数学界对负数质疑而产生争议的全过程时,学生的思绪便开始躁动。直到学生即将认定发现者是印度的数学家时,教师便揭开真相:中国是最早记载负数的国家。话音刚落,学生欢呼雀跃。从整个数学界对负数的种种质疑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家的质疑精神。就像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鼓励学生学习数学家大胆质疑的精神,努力让这种质疑精神融入学生的内心。
(四)交流碰撞,互动析“疑”
交流、议论、辨析等互动方式能有效发挥人与人之间的思维碰撞的最大作用,能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数学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思维碰撞的结果会在论质析疑中逐渐明晰起来。
如当学生对正、负数有了全面的认识之后,教师再次借助数轴让学生深入观察,并发问:“在数轴上,你还能发现正数和负数的哪些秘密?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经过短暂而有效的互动,学生纷纷发言,如-5与5相差10,-3比0小……学生从集体的讨论和汇报中进一步明确了正、负数与数轴之间的联系。此外,为体现标准量的重要性,教师特地出示练习题:“在一次学生体检中,老师把淘气的身高记作-2厘米。”在交流过程中,针对“淘气的身高记作负数”这一问题,学生提出质疑,引起了不同的看法。教师再次引导:“关于这个问题,请前后桌之间进行讨论。”大家纷纷陈述,互相反驳,有的认为不可能,理由是人体的身高应是正数,不可能是比0小的负数;有的认为有可能,理由是有可能以某一个身高为标准,比如以140厘米为标准,高于标准身高为正数,低于标准身高为负数。这时,教师没有直接下结论,而且针对学生的质疑,又出示一组信息:全国12周岁儿童身高的正常范围为140厘米—160厘米。淘气的身高为158厘米。学生恍然大悟,以160厘米为标准,淘气的身高记作-2厘米是有道理的。如果以140厘米为标准,淘气的身高就应记作18厘米。看着-2厘米和18厘米,学生心中又产生了疑问:“同样是淘气的身高,为什么一会儿用正数表示,一会儿用负数表示?”经过集体讨论后,学生最后感悟道:“确定标准是关键,标准变了,表示同一身高的正、负数也会随之改变,但始终遵循‘大于基准为正,小于基准为负’。”可见,疑惑可以在对他人的想法或发言中产生,也能在相互质疑中得以解析。
(五)有疑必问,及时释疑
有疑必问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遇到疑问时要抓紧时间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不懂、不明白的知识。教师每教完一个知识点,应习惯性地问一句:“你们都听懂了吗?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呢?”把这些话当作教学口头禅。这样不厌其烦地引导,那些原本不愿提问、不懂装懂的学生也会跃跃欲试,课堂上学生自发性地提问也将成为常态。学生一遇到难题就会及时与同伴交流,共同探讨怎样解题,或是主动去老师那里了解知识的重点在哪里,找到解题通用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养成了有疑必问的好习惯。教师在释疑的同时,也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听到不同的呼声,以更好地改进教学。此外,学生还会结合自身实际,整理自己的错题本,不定时翻阅,提醒自己同样的错误不要犯第二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都说数学是思维的助推器,数学是思维的点金石。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必然承担着寻“疑”、启“疑”的任务,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和方式,产生不同的数学思考并进行创新性解析,才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达到有疑化无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