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体系构成与核心要义

2020-03-03

岭南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总书记科技发展

蔡 兵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 广州 510053)

从担任地方主要领导到担任中央领导,直到2012年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有关论述颇丰。这些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科技创新方面的论述相当丰富,并初步形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其内涵也不断扩展。十九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论述又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本文从历史经验、现实需要、实施方法和政治保障四个维度,分析这些重要论述的体系构成和核心要义,将其概括为“第一动力论”、“时代任务论”、“特色道路论”、“政治保障论”四个组成部分。本研究对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准确理解其核心要义,更好更深入地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之“第一动力论”

习近平同志在从地方到中央工作的过程中,经历了我国经济发展从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源,其地位和作用不断突显,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前沿地区,其已经成为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我国的总体情况来看,2018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58.5%,虽然与美日德等创新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的80%左右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态势是十分明显的。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有关科技创新的论述中,反复强调科技创新对推动发展具有第一动力的性质,我们可以将有关这一类论述称之为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第一动力论”,这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的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由科技革命规律、各国发展经验和我国深刻教训等系列论点组成。

(一)科技革命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科技创新重要性时,总是强调科技创新引发的科技革命会带来产业发展的重大革命,并最终会推动经济甚至社会整体的大发展。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历史角度上,他指出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带来了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革命;19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催生了由机械化转向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量子论、相对论的诞生形成的科学革命,带来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结合当下的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进步态势,他指出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如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新科技革命正在发生,即将到来的信息化、智能化革命将成为世界科技革命推动产业进步,推进人类社会大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革命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强调“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1]。

(二)各国发展经验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上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每一次科技革命推动产业革命,人类社会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一些国家抓住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新机遇,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上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列。最终,这些国家也走向了世界的中心舞台,成为了世界一流国家。有的国家则由于抓住了若干次科技革命推动产业革命的机遇,成为了世界的强国。科技创新还是世界经济历次遭遇重大危机后,摆脱危机,实现经济发展复苏的根本动力,可以说其是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

(三)我国的深刻教训

我国作为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在世界科技史上曾经有过灿烂的辉煌,以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发明为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和经济发展曾经达到过世界的高峰。但从明末清初之后,我国在科技发展上停滞不前,经济社会发展也走向衰落。近代中国走向衰落,走向被动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与创新上失去了创造力。总结中外这些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上的经验和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3]

二、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之“时代任务论”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科技创新观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从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维度提出了科技创新这一“时代任务论”。强调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新阶段,面临的科技创新任务十分紧迫。这一阶段,我们要完成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建设现代化强国等一系列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能否实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是最重要的一个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由此提出了科技创新时不我待、正当其时和强国利器等重要论点。

(一)时不我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革命的发展已现端倪,我国必须在这场革命中抢抓机遇,实现创新引领发展,如果在这一轮科技革命的竞争中,我国再次失去机会,不能执科技革命之牛耳,我国就很有可能失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特别指出:“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4]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有关科技创新的讲话中都反复强调,我国科技创新一定要抓住而决不能失去目前面临着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指出“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5]

(二)正当其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成就令人瞩目。但总体上,我国的发展模式还具有粗放发展的特征。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经跃居全球的第二位,但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还很突出。如果不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压力将越来越大。十九大后,我国进一步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具体提出来,如果今后我国还不能将发展模式从以要素投资驱动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转换为以创新驱动为主的现代发展模式,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我国必须想办法尽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努力通过发展科技创新,增强创新驱动能力,使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源。[6]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实现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7]

(三)强国利器

近代以来,由于我国科技发展落后,导致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活力不断下降,国家也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欺凌的对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事业,科技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科技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及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已空前地提高。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国利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8]

三、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之“特色道路论”

走具有中国特色之科技创新道路,是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之体系构成的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只有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一条有我国自己特色的创新道路,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才能取得成功。这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又由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体制改革、开放合作、功以才成等一系列论点组成。

(一)扎实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长期战略,也是近期工作重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发扬钉钉子精神,扎扎实实、一件事一件事抓好,努力抓出成效”[2]。从国家层面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扎实推进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针对一些我国相对国外存在一定差距的领域,紧紧跟踪全球科技发展的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差距;二是要对一些在关键技术上依然受制于国外的领域,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通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制约产业进步的技术瓶颈。[9]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各地在扎实推进上要因地制宜,强调“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10]

(二)重点领域

创新活动也存在着如何找准重点突破领域,找准重点突破方向的问题。只有找准了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创新才能形成突破口。近年来,我国虽然已经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明显进步,制造业总体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但创新能力不足这一短板并没有消除,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缺心少魂”现象还相当普遍。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11]同时,还要面对世界各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出现的新趋势,在与世界主要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竞争中,努力做到率先找到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和突破口,努力抢占未来科技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提出要求,“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1]

(三)市场导向

创新活动必须与现实需要相结合,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现实需要常常是通过市场需求反映出来的。因此,科技创新活动如果只是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没有后续的产业化市场化跟进,这种创新活动对经济活动就不能起到促进作用,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和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求,“创新不是发表论文、申请到专利就大功告成了,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12]。要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科学技术工作者们“要增强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从实际出发,确定创新的突破口,努力形成新的增长动力”[12]。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还明确提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1]

(四)企业主体

要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关键是要处理好创新活动和市场需求的关系。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以来的一系列战略举措和一贯提法,多次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3]。这里的重点,是强调坚决确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这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的经营和竞争力提升,始终是以市场为目标的,只有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才能避免我国长期存在的,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一些科研机构与企业相互之间存在的在创新角色上错位的问题,保证“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14]。从实践上看,由于我国长期坚持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主体地位,坚持产学研协同发展,近年来我国技术进步加快,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相对有所好转。

(五)体制改革

要真正做到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需要经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到最终市场化成功的一系列过程,涉及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人才支撑、政策支持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创新涉及因素的广泛性、复杂性特征指出,创新活动还需要高度重视相关体制的改革工作,要消除一些制度障碍对创新活动活力和创造性的制约,要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方面的工作都抓好,不能让既有的制度障碍影响创新活动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活动效率。强调“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5]。

(六)开放合作

现代科技创新活动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各国科技工作者需要在开放的环境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工作真正站在全球的前沿领域,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如果固步自封,无论研究思维还是研究路线,都会越来越狭窄,越来越失去创造性和创新性,最终只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越拉越大。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我们将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实现各国共同发展。”[15]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必须打开国门,必须实施开放式创新。一方面,我国的科技人员要走出国门,积极参加国外的创新合作项目,另一方面,我国的创新活动也要向外国科技人员开放,积极吸引外国同行参加。只有通过中外科技人员的不断加强交流,才能保持我国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国际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具体对外开放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一种典型的方式是就具体科技创新开展联合攻关,另一种是对一些世界性的大科学项目,我国科技人员积极参与,除了参与研究活动外,还要参与标准和框架工作的建设。

(七)功以才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如此,因为其是人类伟大的创造性的活动。没有一流的人才队伍,要想在科技创新领域做出一流的创造性贡献是不可能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就在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科技队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建设和培养。今天,我国总体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比过去要更高了,对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重视程度自然也相应比以往更高。我国能否最终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强国,其关键还在于我们能否建立一支世界一流的人才队伍,并充分调动这支队伍的积极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并且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强调只有“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科技创新的人才工作才是合格的”[5]。习近平总书记还对科技人才队伍提出殷切希望,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响应党中央号召,坚定信心,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在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建功立业,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6]

四、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之“政治保障论”

在2018年5月28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和成就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入的总结,强调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就在于“我们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4]强调坚持党对科技创新事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灵魂所在。当然,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党如何领导好科技事业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在研究科技事业发展规律,在抓重大尖端基础项目,在健全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体制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优势。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党有关科技领导部门和机构,需要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在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上要有所作为,强调只有这样才能使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发挥出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兴旺发达的政治保障作用。这些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第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政治保障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论述,从马克思主义早期创始人关于科技是生产力的论述出发,继承与发展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理论中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创新,从历史经验、现实需要、实施方法和政治保障四个维度形成了相互印证、相互支撑、有机联系的完整科技创新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为新时期我国加快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有力指引,是我国搞好科技创新事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总书记科技发展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