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反思
——以语文学科为例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国考教师资格师范类

(安康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进步的保证。重视教育首先要重视对施教者即教师群体的关注、选拔和培养。现阶段教师与医生、律师等一起被视为专业化程度极高极强的一种职业身份,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良好的个人道德修为。

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资源存在分布不均的现状。20世纪的中等师范学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从事基础教育的专业教师,他们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从20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大学本科的扩招、免费师范生的选拔和培养扩充了师资队伍,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师资力量和水平。随着教师队伍的日益壮大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强化,教师职业资格从“师范生”毕业从教即拥有教师资格到1995年国家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再到2000年发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一直到2015年逐步实行教师资格证书的全国统考制度,我国教师职业专业化进程正在稳步发展。

2012年之前教师资格考试是由各省自行组织命题和考试,考试对象主要针对非师范专业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的考生,2012年后教师资格考试施行纳入统考试点并结合省考的模式。到2018年除了新疆、内蒙古、西藏三个地区外,其他省份全部纳入了教师资格统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出题,地方教育考试院主考。教师资格考试最大的改变就是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也要参加统考,合格后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统考考试对象主要针对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的考生这一重大变化,意味着教师资格证“国考”时代正式来临。与此同时,从2015年开始除了高校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可直接入职教师岗位之外,其他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师范类考生以及非师范考生必须参加教师招聘考试或入编考试,通过后方可从事教师岗位的教学工作。

教师资格证书的“国考”、教师招聘考试(入编考试)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选拔和提升师资水平的作用。我们在肯定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优势的同时,需要结合现状来反思其是否还存在某些不完善的方面。近两年每到各省招教考试报名结束时,就会爆出某地因报考人数未达到开考比例而再次开放报名入口的新闻。2018年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全省报考情况如下:“744个职位无人报名,1 643个职位未达到开考比例,1 546个职位资审合格为零,515个职位资审合格只有1人,2 228个职位无人缴费,3 318个职位竞争比小于3,其中244个职位竞争比为2∶1,另103个职位刚好达到3∶1比例。”[1]类似新闻折射出的问题是教师职业的遇冷还是其他?暂且抛开“遇冷”的外象,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发现,一方面开考比例不达标,另一方面因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而不符合招考条件的考生只能“望洋兴叹”。此外,通过教师资格证“国考”、招教考试的非师范类考生是否能够胜任教师岗位的教学工作呢?本文以中学语文学科为例,对教师资格证书“国考”制度展开一点思考。

中学阶段的教师资格证统考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三个系列。据了解,只要通过了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就会拥有教师从业资格,很多非师范专业的考生通过自学或辅导机构的培训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无可厚非,教师资格考试的特殊性也不言而喻,但在中学语文学科上,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反思和回答:第一,教师资格证书的“国考”制度,一定程度上在“平衡满足”了非师范生的报考积极性时同时是否也打击了汉语言专业师范生从教的积极性?第二,教师资格考试对考生学科专业性的考查是否科学完备?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语文科“国考”教师资格证是否能够体现其基础性和特殊性?

一、“鼓励报考”与“消减兴致”

教师资格考试“国考”制度向全社会有志于从教的考生敞开怀抱,只要通过了笔试、面试合格分数线就可取得相应报考学科的教师资格证书。与此同时,综合类高等院校的师范生失去了毕业就可以得到“教师资格证”的“特权”。就业竞争的压力以及根深蒂固的“有编制、铁饭碗”观念,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选择从教的考生并非少数,尤其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从教的确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当各类考生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选拔落考之后,招教考试就成为落考考生最后的“保障性”选择。同时,随着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的开放,专门针对教师资格证书“国考”的辅导机构也瞄准时机,铺天盖地的“保过”宣传应接不暇。考试形式和内容的程式化使得各类考生通过考前突击也完全有过线的可能。无论本科阶段是何专业,只要能够考取教师资格证书就有了从教的先决条件。如此一来,对于用了四年进行汉语言学科系统专业学习的师范类考生来说,有可能面临“四年努力不敌四月突击”的尴尬。笔试的三门课程、面试的5分钟结构化问答和15分钟的模拟授课,是否能够全面考查考生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资格证书“国考”制度给有志于从教的非师范考生提供了实现理想的机会,但就其考试内容和形式而言,科学性和全面性还有待进一步考察论证。

教师资格证书“国考”制度是教师职业化专业化的必然结果,但师范类专业考生和非师范专业考生如果在评价体系上没有任何区别界定的话,师范类专业的存在意义就需要质疑了。鼓励非师范专业考生报考,更应该激发师范类考生积极报考的热情,而不是造成部分师范类考生的消极倦怠,这种未考虑地区以及个体差异区别的考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容易挫伤师范类考生的积极性。如何看待师范类考生和非师范类考生的报考动机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

二、“不拘一格”与“专业成长”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缺口还是比较大的,对农村特岗教师的补充并不能完全填补空白,尤其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一名教师带三门以上学科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发展不均衡性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随着中小学语文、历史、政治(道德与法治)三门学科教材统编工作的全面展开,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学科经常被推到“风口浪尖”,可见其在基础学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20世纪末开始的“语文大讨论”直至今日都是有识之士关心和热议的话题,关于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各种论争更是不绝于耳。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语文怎么了”世纪拷问直至今天也令人反思。大众一方面对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诸多质疑,另一方面对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也指出漏洞。凡此种种无不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在。

教师资格证书“国考”制度对考生所学专业没有限制,无论理农医商还是音体美劳,皆可报考语文学科,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地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等汉语言专业主干课程的考生能否胜任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是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我们承认天赋异禀、承认自学成才,但在可被考试辅导机构模式化训练并取得合格证书的背景下,这种对不论专业背景皆可报考的担虑则是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负责任之所在。

语文学科内涵丰富、外延多彩,语文教师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熟练工”式简单培训。把语文学科等同于拼音识字、读课文写作文的老旧观念根深蒂固,各种原因造成的语文学科空有基础学科之基础的“头衔”在很多时候处于尴尬境地,教师资格证书“国考”制度下语文学科的专业化问题尤其突出,更值得讨论。

在教师资格证书“国考”中,对语文学科基础知识与教学能力的考查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面试是对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的综合考查,能够体现考生是否胜任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关键性指标。面试最主要的考查环节是模拟授课,从抽题到备课再到模拟授课和接受面试考官的问答,整体流程能够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很大程度上确实能够反映考生的个人综合能力。但模拟授课的题目具有可预测性,是有明确考查范围的一种考查,考生在进行面试前只要做好报考学科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准备即可。无论备考初中语文教师还是高中语文教师,进入面试阶段的考生所需做的准备工作就是熟悉初中或高中阶段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利用模板化的教学设计方案来“设计”教学篇目。在面试过程中,考生不出现常识性错误、不违反评分规则基本就通过了考试。熟悉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人都知道,一名出色语文教师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需要长时期的历练才能逐渐胜任课堂教学和科研。各地乃至全国闻名的语文教学名师都是在教学一线刻苦钻研、不断努力提升自我的楷模,而这些语文名师基本都进行过较为系统和专业的汉语言专业的学习。未经过系统专业学习的非汉语言专业考生,通过了考试是否就能够证明其学科基础知识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合格?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庞大,底蕴深厚,仅一次考试的能力证明微乎其微。

教师资格证书“国考”制度中不限专业报考条件对于语文学科的要求是不够严谨的设定。语文学科的专业特殊性决定考生必须经过汉语言专业的系统学习才有胜任语文教学的可能,即通过汉语言专业系统学习是获得语文教师从教资格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

三、教资“国考”任重道远

从2015年逐渐开始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国考”制度至今,师范类考生的报考比例与专业培养目标是否成正比,目前还未见确切统计数据,单就教师资格面试采用的评价方式来看,的确存在科学性与公正性的质疑。其一,大量社会培训机构能够打出类似“绝对保过,不过全额退款”的宣传口号来招揽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足以说明教资考试题目和方式“有规律可循”。其二,教师是特殊的职业,不是简单进行机械化劳作式的行业,需要专业知识也需要专业情意。教资面试中的结构化问答和模拟授课仅仅能够检测考生在面试中的表现,并不能检测考生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更无法检测学生的诸如职业能力、职业忠诚度、职业道德之类的隐形指标。其三,对于面试考官的选拔标准如何界定?面试中会不会存在因个人好恶而有失公平的评价结果?诸如此类问题必须慎重考量。

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2]从《课标》对语文学科课程性质的清晰说明可以看出,语文学科兼具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经过汉语言专业系统学习的考生尚且需要长期的实践反思提升来锻造过硬的教学技能,没有经历汉语言专业系统学习的考生是否需要先补上成为语文教师的学科基础课程呢?新《课标》中将课程内容划分为18个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以及教学提示。研读每一个学习任务群可以明显感受到对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资格“国考”的无区别对待是否能够保证未来的语文教师具有合格的专业技能?

再看语文学科笔试部分的“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与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考试科目内容。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考试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即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实施和语文教学评价。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这三个模块的内容和其他学科具有某种关联和相似性,但语文学科知识这一部分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独特性。高中阶段的语文学科知识考纲内容规定“了解中外文学发展概况,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运用文学理论引领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学作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运用分析文本的相关知识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解释推论、评价判断的能力,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字应用的基本知识,遵循高中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具备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熟悉写作教学的过程,能够指导学生分析写作目的、内容及要求,能自主、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能够根据学生需求,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3]没有进行汉语言专业系统性学习的非师范类考生要达到上述考纲中所列要求绝非易事,日后要成长为专业型语文教师更绝非短时成效,但辅导机构的短期考前培训或自我考前突击就可以帮助考生顺利通过笔试或面试,这种矛盾恰恰说明教师资格考试“国考”考试的内容形式是程式化模板化的固定操作,而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则不利于选拔合格乃至优秀的语文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一步体现,但基于国情、地区及考生差异,在实施教师资格“国考”制度的相同标准时,还应该考虑我国实际教育现状、教育发达地区与教育落后地区的不同、师范类考生和非师范类考生的个体化差异、不同学科的特殊性、考试内容和形式的主观客观性、面试考官评价的公平性和科学性等。语文学科是母语教学学科,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判断一名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绝不能仅依靠3份试卷和20分钟的面试来解决。

教师资格证书“国考”之路还很漫长,我们仍然需要在不断摸索中砥砺前行。教育乃国之大计,是对个人、对社会、对民族影响深远的头等大事。选拔任用专业人才,设计合理科学的考查方式,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化制度也是头等大事。正所谓,教育兴,则国兴。

猜你喜欢

国考教师资格师范类
病案突进
湖南省2021年教师资格认定时间确定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在即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陕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分离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浅析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