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领域国际化高等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0-03-03杨阳,张浩,刘阳*
杨 阳,张 浩,刘 阳*
(1.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23;2.苏州大学“2011计划”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21)
1 纳米材料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
纳米材料与技术本科专业是教育部于2010年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1]。纳米科技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意义重大,将有可能引发下一场工业革命,成为21世纪经济的新增长点。鉴于纳米科技所孕育的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都对纳米科技给予了高度重视,纷纷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相关研究。发展纳米科学技术是大力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发展相关高科技技术产业的关键,纳米科技的兴起,对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结构、新体系、新质量、新模式的新工科,迫切需要借助国际化加快工程人才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2]。
目前我国专门设立了纳米重大专项和攻关计划,科技部还成立了“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以指导和推进我国纳米科技的发展。江苏省也已将纳米技术产业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点产业之一。据统计,以苏州纳米、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为代表的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已突破3万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3.8%。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国家级纳米技术产业创新基地”及江苏省发展纳米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域,从2010年开始就将纳米技术产业提升至“1号产业”的战略高度。目前园区已集聚纳米技术相关企业近300家,就业人数超过15 000人,全年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尽管近年来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纳米科技领域的高端复合人才仍然十分缺乏,难以满足我国纳米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
吸引汇聚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利用国际尖端科研院所的科研实验资源,可以全面提升国内纳米技术领域的创新及发展,提高纳米专业教育质量,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纳米人才提供强大的后备支持。聚焦交叉学科融合,重视科研能力,强化实践创新,拓展国际视野[1]是纳米领域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工作。目前许多高校在国际化方面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包括中外合作办学、招生方式改革、国际班、双语教学、外国专家授课、国际联合培养等。
2 建设国际化纳米材料专业
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通过引进国际化教学师资、开设全英文教学模式、聘请外国专家短期授课、发展国际联合培养、建立国际化课程体系等举措,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构建教授治院治学、教学科研协同的学院管理架构,确立学术至上的办学宗旨。明确国际化学术委员会、国际化教授委员会、外籍院长、中籍院长的职责,形成“国际化学术委员会顶层指导、国际化教授委员会决策管理、外籍/中籍院长全面负责、各管理小组分工合作、各教学科研团队具体执行”的有效运行模式。
2.1 国际化的管理制度改革
2.1.1 国际化学术委员会的组成与职责
国际化学术委员会由12~18人组成,其中一半以上的成员是在纳米科技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籍学者。国际化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为学院国际化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导和咨询,对学院重大科技决策提供学术指导和评议,监督学院的学术规范建设。
2.1.2 国际化教授委员会的组成与职责
国际化教授委员会由10~15人组成,成员包括在纳米科技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或在国际著名高校具有教育管理经验的知名学者。国际化教授委员会是学院改革、建设与发展中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落实教授治院,依照现代大学制度来管理国际化示范学院;制定学院学术发展(包括学科、队伍建设、重大科研计划等)的规划;制定学院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原则和方案;制定学院教学改革和科研发展的重大政策与措施;评定学院重要学术标准和学术成果;推进学院重大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面向全球推荐和遴选外籍院长和中籍院长;整合国际优质教学、科研资源,促进国际化示范学院发展。
2.1.3 外籍院长和中籍院长的职责
外籍院长和中籍院长均由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且在国际著名高校具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的著名学者担任,其主要职责是按照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主持国际化教授委员会会议,制订学院的规章制度;负责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实验室和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工作;遴选并推荐学院的副院长、教学科研团队负责人;每年向国际化学术委员会汇报学院的发展与运行情况。
2.1.4 国际化教学科研团队的组成与职责
国际化教学科研团队由1名团队负责人和多名成员组成,负责人由在纳米科技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担任,成员由纳米科技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学者组成。教学科研团队的主要职责是:设计、组织、承担课程教学,形成有影响力的教学成果;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等。
2.2 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通过长期聘用、短期聘用、访问教学等形式开展境外教师、外籍教师的任用;另一方面,做好本土教师的国际化进修工作,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激励机制,打造“中西结合”的高水平国际化师资团队。
2.2.1 国际化师资的引进与考核
建立国际化的遴选与聘用制度,成立院长领衔的招聘小组,面向国内外招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学术骨干。全面实行聘用制,建立较为完善的岗位管理和聘用办法。所有研究人员一律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引进具有高水平学术成果和独立科研能力强的年轻科研人员。在人员引进及考核过程中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对该人员的教育背景、学术经历和教学科研潜质、阶段性科研成果等进行评价。采用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标准,实行“一人一价”“按水平定薪”“岗位工资+绩效”的年薪制。
2.2.2 国际化师资的培养
充分完善纳米材料领域教师的国际化培养制度,专注于教师的培训、评估、激励、引进。建立纳米领域青年教师培训制度、指导教师制度和教学实践制度,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到名校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每年暑假赴香港、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知名高校交流学习。
2.2.3 国际化师资的管理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注重引进外籍师资,出现了外籍师资重外显指标,轻内涵发展。师资队伍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前提,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不是国际性教师在数量上的集聚,而是教师队伍整体的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目前,高校应设立专业的外事秘书,协助外籍教师在中国生活、工作,使得外教能够很快适应中国的环境和生活,更好地与学生一起融入学习中,加强教师之间实质性的跨界合作、文化交流和对接融合。
3 国际化的纳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化的纳米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纳米科技领域具有国际化视野、善于独立思考、具备学科交叉优势的拔尖创新人才,包括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学术人才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人才。围绕此目标,高校可从以下几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立足所在国,放眼全世界,聚焦国际化和本地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全球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3]。
3.1 改革优质生源招录选拔制度
本科生招录方面,建立“统一高考录取、自主选拔录取、校内人才进出”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与中学衔接的人才培养选拔联动机制,选拔优秀高中生进入教授实验组交流、研讨。探索自主招生多元考核方式,挖掘优秀生源。建立完善的人才进出机制,其他相关院系的优质生源入学后可通过符合规定的校内转专业方式进入本院学习,同时本院学生完成一年学习后不能适应本院学习的,通过专业分流方式也可转往其他专业学习。
研究生招录方面,建立本硕博连读机制,选拔优秀本科生作为学院研究生培养的后备力量。扩大硕博连读招生比例,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效率。加强招收跨学科研究生力度,扩大优质生源。
3.2 实现“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践行“教学学术”思想,实现教学科研融合。纳米科技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学术尖端性,这使得纳米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践行美国学者博耶提出的“教学学术”思想,实现教学科研融合。以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已初步构建“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时间维度上,贯通本科、硕士、博士3个学段,低学段以创新思维培养为主,高学段以创新实践培养为主,形成全系列的纳米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科维度上,无论是培养方案还是课外实训均融合多个一级学科,营造出学科交叉的浸入式学习环境。在空间维度上,从校际协同、区域协同以至国际协同,在全球视野下培养紧跟国际前沿的纳米科技创新人才。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着“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3.2.1 学段贯通多元培养,实现学科交叉融合
纳米科技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学科交叉性,因此,纳米科技创新人才必须沉浸在学科交叉融合的环境下学习。学院打造学缘广泛、多学科背景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学术背景涵盖多个学科,并在学院内建成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和科研平台。打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选修课程群,实施推免生特区政策及“申请-考核制”博士生招录机制,实现本硕博贯通培养,实行小班化教学。通过跨学科选课程、跨学科选导师、跨学科晋升学段、跨学科选课题,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和教学资源,形成横跨4个一级学科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向,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学科交叉优势。
3.2.2 全球视野协同办学,实现国际资源融合
纳米科技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国际前沿性,因此,纳米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冲破地域限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交往能力。首先是师资队伍国际化,所有教师都拥有海外学术经历。其次是课程体系国际化,专业课实行英文教学,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创建独立的英语语言中心,设置以小班化、互动式教学为特色的学术英语课程群。再次是培养过程国际化,通过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德国洪堡大学、爱尔兰圣三一大学等国外名校合作,开展“2+2”本科、“3+1+1”本硕连读、“2+2”博士,以及CO-OP学生互访等多个国际联合培养项目。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制订国际标准的培养方案,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所有专业课均实行全英文教学,使用原版英文教材,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引导式教学方法授课。邀请国外纳米领域著名学者来华讲学,讲授最前沿、最高端的纳米材料与技术知识。
4 结语
国际化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大势所趋,是中国高校推进改革与发展的难得机遇和重要抓手,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以纳米科技为代表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对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纳米科技具有创新性和国际前沿性的关键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对于纳米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国际化,并且要采用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中心任务,如何提高其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科学、理性的过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与国际化接轨程度的逐渐加深,国内对国际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作为国家试点学院之一的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在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对优秀本科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成功尝试,取得了一些进步。学院将进一步创新教学手段、寓研于教,深化体制改革,提升国际化教学质量,为探索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上的改革和探索对其他高校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此外,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由于设置时间段、无既定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发展需求,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对于其他工科专业,特别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工科专业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有一定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