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学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26何坚强张兰红张春富陈小海
何坚强,张兰红,张春富,陆 勇,陈小海
(1.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00;2.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盐城224000)
0 引言
如何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产教深度融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了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政府出台了多个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创新多元办学体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设以高校为主导,地方政府积极参与,高校、产业领军企业或行业协会为共同办学主体的现代产业学院[1-2]。
作为长三角城市新能源产业专业委员会牵头城市,盐城市是国家海上风电集聚发展试点城市。为了满足地方新能源装备制造与发电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盐城工学院2011年开始招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学生。2019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与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江苏分公司、国家电投江苏电力有限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公司等合作成立了盐城工学院新能源学院,学院将学科专业建设融入地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创新“面向产业、对接企业,校地联合,知行耦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及其相关专业的新能源产业急需人才。
1 新能源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新能源学院担负新能源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学院架构如图1所示,内设教育中心、研究中心与管理办公室。理事会成员来自新能源领域知名高校、知名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对人才队伍、国内外项目合作进行建议和指导。新能源学院建有校内外新能源实践基地,盐城市大丰区政府为新能源学院建设了专门的大丰校区,配置专门的校舍,作为学生学习实践与生活基地。省市政府给新能源学院予以大力支持,盐城市政府还出台了《关于支持驻盐高校发展促进校地协同创新的意见》,每年安排专项教育资金支持新能源学院的建设,通过校内外基地与专项教育基金的双重牵引(见图2),促进新能源学院建设与发展。
图1 组织架构
图2 双重牵引
新能源学院构建“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依托合作新能源企业,统筹推进教学改革。学院通过与新能源企业深度合作,实现学院办学定位、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创新创业等各个环节深度融合[3]。
新能源学院内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装备与系统等专业。按照新能源产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注重按照“新能源+”专业的模式调整与优化各专业课程体系。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装备与系统等专业,将新能源工程领域技术,特别是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相关技术及其制造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对于以新能源为主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融入新能源装备制造、智能控制相关内容,适应地方风电装备产业发展需求,将解决新能源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2 新能源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
2.1 校企协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新能源+”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校企协同优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培养高素质的新能源产业“卓越工程师”,按照新能源行业的最新技术,结合企业生产标准,对原有专业的培养方案与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各专业增设独立的企业培养方案,即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新能源企业培养方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企业培养方案、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新能源企业培养方案、智能装备与系统+新能源企业培养方案等,注重企业环节的教学,促进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
将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理念和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装备智能控制和设备维护等方向,凝练专业特色。强化企业实践教学协同培养,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训练学分,各专业学生的企业学习环节累计不少于1年,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加强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基础、应用、综合创新”等层次,优化基础技能、专业训练、综合运用、创新创业模块,形成与理论课程体系相支撑,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相协调的课程教学体系[4-5]。
将新能源产业,特别是风电与光伏产业的最新技术、装备和工艺融入教学内容,注重引入新能源装备制造与新能源发电等行业标准,将校企合作案例纳入教学内容。
按照企业的安全生产质量标准,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过程中,企业导师结合现行的生产工艺或技术进行讲授;将企业实训内容,如风电安装、机组调试、应急救护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走进企业生产与管理一线,了解企业、熟悉产品开发与生产运行过程。充分利用企业制造生产与企业导师资源,进行面向新能源企业生产实际的项目设计、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企业实践感知与技能,突出学生能力测试,体现实践项目对能力培养的效果。
2.2 共建教学资源与创新教学模式
坚持校企协同合作育人,针对新能源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联合开发新能源发电、新能源装备制造、施工、运行维护等相关专业方向课程,具体涉及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原理、风电与光伏发电装置及系统、装备运维等相关技术,合作编写新能源相关技术教材与培训资料。已出版了《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技术》《海上风电场施工建设》《海上风电场开发概述》《新能源企业基础理论》等多部教材,校企协同汇编新能源创新创业指导项目,汇聚校企双方共同开发项目。
协同共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包括校外实践基地与校内实验中心。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多元化合作方式,合作共建集实践教学、生产实习、科技研发、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实践平台,共同开发新能源实验项目及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结合工程实践,将新能源发电技术、新能源装备电气控制、装备的运维等方面的工程问题作为实习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题。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推行基于项目式、案例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按照工程教学理念,加强新能源领域综合实践项目设计和教学,引导学生参加新能源相关大学生创新项目、创业实践及各种创新创业竞赛,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实施项目式实践教学改革,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了解新能源项目,早进实验中心开展课题研究。新能源相关项目包括立项、设计、实施、成果提交等主要环节,项目设计坚持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例如,围绕风机装备制造生产过程实际问题,由公司提供实践项目,由企业导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出题,内容注重项目的实践综合性和知识集成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教师指导学生的分组,学生在新能源企业提供的真实工厂环境下实践与探索,并按照项目要求,选择理论知识学习;项目完成后,学生提交相关成果,校企双方教师结合学生在项目中的贡献度和现实表现对学生的工程实践效果进行评价。
2.3 协同建设教学队伍
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学队伍,学校与企业共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专家既可以在新能源学院担任企业导师,还可以柔性引进为兼职教授,担任学院的理论或者实践课程教师,部分担任兼职硕士生导师。学院的专业教师申请进入新能源企业,参与企业技术研究院的研发工作,担任技术顾问,还可以直接到企业从事工程运行管理工作,通过“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协同,培养专业教师的“双师”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新能源学院师资队伍。
一方面,新能源学院依托学校的教师培训与发展中心,对合作企业的导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类实践平台,对专业教师开展工程实践技能培训。例如,金风科技拥有我国首家全球风能组织标准的海上求生实训平台,利用该海上风电培训中心开展多项能力培训,可以提高专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大大提升服务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队伍水平。
2.4 协同育人考核与评价
区别于传统的人才培养与评价方式,新能源学院充分体现协同与多方育人的特点。课程评价包括学校评价、社会与企业评价等多个环节。评价内容与方式根据学生学习的方式、内容以及地点不同,也相应改变。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加大阶段性、过程性及实践环节考核。课程考核内容涉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以及思想品德、创新思维等方面。
校企共同制定评价指标和考核方案,考核充分体现企业教学环节,考评由合作各方协同实施。人才培养的效果,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内容涉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环节、校内外调查与反馈、持续改进等内容,需要加强多方协同参与和过程监控。
3 结语
盐城工学院新能源学院在新能源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新能源学院2020年获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成为江苏省首批15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之一。新能源学院将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重点产业学院建设,培养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形成产学深度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院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