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耕地资源变化及区域差异分析
2020-12-26王映月
王映月,惠 珊
(陕西地建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
0 引言
耕地资源是保障人类生存的根本,是藏粮于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在供给食物生产的同时,还兼具气候调节、环境净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社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休闲旅游的景观文化功能[1]。我国非常重视耕地保护,要求占补平衡,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与保护耕地的矛盾仍日益突出[2]。当前关于耕地资源分布特征、变化的自然经济驱动因素、多功能价值评估的研究[3-5]较多,关于市县尺度耕地变化成因的研究相对较少。10年一次的土地调查数据为分析耕地资源现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2019年三调初步成果已基本完成。因此,本文借助量化分析和地类转移矩阵,对比分析商洛市各县二调(2009年)至三调(2019年)10年间耕地资源变化情况及其成因的共性及差异,发掘耕地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研究区域概况
商洛市位于陕西东南部,108.57°~111.02°E,33.04°~34.41°N之间,秦岭南麓,东邻河南,南接湖北,面积1.93万km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典型山区地貌,属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的半湿润山地气候,生态环境良好。下辖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共1区6县,山阳、镇安面积较大,商南、柞水、丹凤面积较小。已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各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于近几年陆续脱贫。但因受地理条件所限,商洛耕地资源相对匮乏,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与保护耕地的矛盾突出,土地合理开发利用与耕地保护对保障商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1 数据准备
数据来源:国土调查二调、三调数据源自商洛各县三调初始调查成果导出的二级类流量变化表;人口数据源于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预处理:(1)二调分类调整,因二调、三调土地利用分类标准有所差异,故依据三调技术规程,首先将二调分类转换为三调分类;(2)汇总,对二级类流量变化表进行重分类、筛除、汇总,得到耕地与其他一级类之间的流量变化表。
2.2 耕地资源变化情况分析方法
借助耕地变化量、变化率[6]指标,对比分析各县耕地变化的数量、比例、增减一致性。
2.3 耕地资源变化原因分析方法
地类转移矩阵[7](式1)是以起始年地类为行,结束年地类为列,表达期间地类转变的矩阵,设aii对角线数值为0,忽略下属二级类转变部分。每行数值指示地类减少原因,每列数值指示地类增加原因。本文就以二调地类为行,三调地类为列,提取耕地行分析占用耕地成因,耕地列分析新增耕地成因,列与行的差值来分析耕地变化成因。
其中,aii为期间地类i转变至地类j的面积。
3 结果与讨论
3.1 耕地资源现状
商洛市三调初步数据显示,农用地18 774.60 km2,占比95.85%,为主要用地类型。耕地面积1 308.10 km2,占比6.68%,人均耕地522.49 m2,资源较稀缺。各县耕地面积76.82~376.30 km2,占比3.24%~13.29%,人均耕地294.35~825.58 m2。耕地资源分布不均,其中洛南耕地面积及占比较大,柞水、商南、丹凤面积及占比较小(见图1);人均耕地洛南、镇安较多,丹凤、商南较少(见图2)。
图1 各县耕地资源现状
图2 各县人均耕地情况
3.2 耕地资源变化情况
2009—2019最近10年间商洛市耕地面积减少了746.42 km2(见表1),减少了36.33%,减少过快,原有耕地因其他地类占用减少1 019.36 km2,因新增耕地增加272.94 km2,减多增少。
表1 耕地变化情况 (单位:km2)
各县耕地减少了33.63~249.21 km2,减少量山阳>丹凤>商州>镇安>洛南>商南>柞水;减少了17.54%~55.56%,减少率山阳>丹凤>商南>镇安>柞水>商州>洛南。各县耕地均减少,减少量和减少率区域差异较大,山阳、丹凤减少量和减少幅度最大。
占用耕地导致耕地减少55.91~285.13 km2,占用量山阳>镇安>商州>洛南>丹凤>商南>柞水;新增耕地使耕地增加17.62~63.52 km2,新增耕地商南<丹凤<柞水<山阳<洛南<商州<镇安。山阳、镇安耕地占用量最多,商南、丹凤新增耕地量最少;新增耕地不到占用耕地的50%。
3.3 耕地资源变化原因及对策
根据各县地类转移矩阵的行和,商洛市原有耕地的减少,主要是因林地、种植园、城镇村和交通用地占用。各县占用耕地的前三大地类:商州、丹凤、商南、山阳、柞水是林地、种植园、城镇村占用;洛南、镇安是林地、城镇村、交通用地占用。
根据各县地类转移矩阵的列和,商洛市新增耕地的来源,主要是林地、草地、城镇村、水域及水利设施。各县新增耕地的前三大来源地类:商州、洛南是源自林地、草地、城镇村;商南、山阳、镇安、柞水是源自林地、水域及水利设施、城镇村;丹凤是源自林地、水域及水利设施、草地。
商洛市耕地资源最终减少,主要是因林地、种植园、城镇村、交通用地的占用量大,而草地开发成的耕地少(见表2)。导致各县耕地最终减少的地类与上述占用耕地来源一致,使各县耕地最终略微增多的地类主要源于草地,仅洛南县还有少部分种植园净转变为耕地。大量耕地转变为林地、种植园是应绿色循环发展要求,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收益更高等因素导致,耕地转变为城镇村、交通用地是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完善的结果;只有少量草地转变为耕地用于占补平衡指标落实,是耕地后备资源缺乏的表现。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商洛各县的耕地保护压力较大,特别是山阳、丹凤,需要从残次林地、退化草地、废弃城镇村中大力挖潜新增耕地潜力,适当控制高质量耕地被用于绿化造林、种植园,严控城市盲目扩张、交通用地超标建设占用耕地,以遏制耕地资源的持续减少。
表2 耕地最终变化来源 (单位:km2)
4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果表明:商洛市耕地资源少且区域分布不均,洛南耕地最多,占比13%;柞水、商南、丹凤耕地较少且占比不到4%。
存在耕地减少过快的问题,近10年间减少了36%,新增耕地远不及耕地占用速度;山阳、丹凤减少量、减少率最大,洛南、柞水减少速度较慢。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林地、种植园、城镇村、交通用地占用量大,而草地开发为耕地的量少。
商洛当前耕地资源少且减少过快的问题较突出,山阳、丹凤最严重,洛南、柞水问题较轻。各县需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平衡好绿色循环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向耕地保护较好的县借鉴经验,开源节流,控制不必要的耕地占用,挖倔耕地开发潜力。加大对占补平衡、残次林地开发、增加挂钩等的支持力度。
本文仅分析了商洛耕地资源的数量及变化,对于质量、产能、价值的评估,空间布局的转变仍有待完善。随着三调最终成果的发布,还需系统性挖掘分析各类土地资源潜力,以支撑十四五规划及相关战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