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式构建视角下PEM理念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评价

2020-03-03陈晓燕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18期
关键词:卓越强国应用型

陈晓燕,王 健

(1.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13;2.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1 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始终贯穿中华民族的进步史。至今,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夯实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基础。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大而不强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客观现实。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号召,吹响了打赢教育强国攻坚战的冲锋号。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将教育事业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深化教育改革,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战略措施,极大地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说,建设教育强国是一系列教育发展战略的延续,更是统领全局的教育顶层设计。

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事业以提升人的素质为逻辑起点,又以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其核心评价指标。人才兴则教育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教育的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课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其中,首先需要回答的便是培养什么人。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就已经强调,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几乎所有大学都沿着“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的路子走[1],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避之不及,唯恐拖累自身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应用型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是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

2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Performance Excellence Model,PEM)是美国国家质量奖(也称“波多里奇奖”)的评审依据,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教育行业、医疗行业、非营利机构等诸多领域,从领导、战略、顾客和市场、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等7 个维度对组织的经营过程和结果的卓越性进行诊断式评价。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抓手,PEM极大地推动了各领域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代表着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模式。

我国基于PEM,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质量管理模式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 19580),并作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政府质量奖的评审依据,引导我国各领域的组织更新质量管理理念、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追求以卓越的过程创取卓越的结果。

PEM虽属普适性的方法论范畴,但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还局限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部分领域。虽然国际、国内都有运用PEM 评价教育机构运营绩效的成功案例,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相对不够普及,产生的反响还不够显著。作者对PEM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契合性进行了初步探讨[2-3],认为卓越绩效模式不仅适用于教育行业卓越度的评价,也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此外,国内学者也将卓越绩效模式应用于高等教育[4]、科研项目[5]、项目管理[6]、教学方式[7]等领域,形成了多维的、立体的研究成果,有效支撑了卓越绩效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的可行性。本文尝试运用卓越绩效模式中A-DL-I 模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评价进行探索性研究。

3 基于A-D-L-I 方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成熟度评价模式探析

过程(Process)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中,过程管理是其六大内容之一,并与资源、结果共同构成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从动三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照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要求,用方法-展开-学习-整合(Approach-Deployment-Learning-Integration,A-D-L-I)的4 个要素,对过程所采用的方法及其展开和改进进行成熟度评价。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是提升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益的关键环节,培养过程管理的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卓越度。作为大质量理念下的一类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成熟度可以运用A-D-L-I进行评价。

“方法”评价维度,A-D-L-I 强调方法的适宜性、有效性和系统性。启发我们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首先应重视应用型人才按照类别与层次进行区分,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制定与其类别与层次相适宜的评价方法,确定与培养实际相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能够真实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貌与水平。其次,应重视培养方法的有效性,也即培养方法是否导致了卓越的培养结果。没有卓越的过程而实现了卓越的结果,是偶然的,不可持续的。反之,没有卓越的结果,其过程也无法称之为卓越。培养方法与培养结果应是相辅相成、正向相关的。既要对培育方法进行客观评价,也要根据培养质量进行逆向评价。最后,应从可重复性以及基于可靠数据的程度等维度进行系统性评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在科学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要素的支撑下,不断地重复再现培养过程,并根据对培育过程、培养质量、用人单位反馈的监测数据,不断优化培养过程,保持甚至提升培养质量。可重复性、稳定性、可控性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必不可缺的特性。

“展开”评价维度,A-D-L-I强调方法是否持续应用,方法是否在所有适用的部门应用。“展开”维度的核心是纵向展开与横向展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亦是如此。纵向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稳定与提升,离不开卓越的培养方法的持续应用,包括“代内展开”与“代际展开”。横向来看,按照卓越绩效理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可以划分成关键价值创造过程与支持过程两大类,进一步可以细分成若干个重要过程的集合。卓越方法的应用并非局限于某些个别重要过程,而是要根据其适用性展开至其他相关子过程,或者根据其他子过程的特性,借鉴相关卓越方法并调适展开至相关过程。可见,培养方法的纵向展开和横向展开应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学习”评价维度,A-D-L-I强调对方法进行不断完善,对方法进行突破性变革,分享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新业态快速涌现,对新型人才需求的量与质的要求迅速演变。一成不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无力破解应用型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学习”维度的深层逻辑其实是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与后端应用的结合,并发挥应用端的倒逼效应,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的完善、变革、改进和创新。从“学习”维度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应处于不断完善和突破中,因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也应是动态的。而且这种动态评价方式应是和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实际绩效相吻合的,是一种基于结果导向递推的过程导向。

“整合”评价维度,A-D-L-I 强调方法需协调一致,方法应支持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整合”的表象是一致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需要和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相关配套培养工作相一致,从而形成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合力。其底层逻辑其实是应用型人才的真实需求与现实培养之间的匹配性不足,又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型人才真实需求的逆向传导不够,缺乏应有的校企融合,导致学用“两张皮”。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的存量增量双重不足,照十年前的“本”宣当前的“科”,显然无法培养具有胜任力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两张皮”现象严重。表面上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应重视与前端的培养方案设计等环节的匹配性。而前端培养方案等环节又是依据终端的应用型人才实践需求设计的,因此本质上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应重视全系统的整合与匹配,既要关注与前端的直接匹配,也要关注与终端的间接匹配。

4 结语

应用型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的根源,在于应用型人才的供给侧无法适应需求侧快速变化的高质量要求。而应用型人才供给侧的矛盾根源又在于教育资源的时滞。按照常规的需求侧倒逼供给侧、供给侧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的逻辑思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内生问题。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启发我们,要以卓越过程创取卓越的结果。仅仅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果是否卓越,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而应将质量评价前移,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是否卓越。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底层逻辑之上,在模式构建的视角之下,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质量评价进行了粗略的探讨。后续还可以对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质量,制定更精细的指标体系,进行更客观有效的综合评价,以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真实水平。

猜你喜欢

卓越强国应用型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秦晋争霸
大作为 走向卓越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