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服务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03-03史荣梅
史荣梅
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青海 西宁 810003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且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该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为心律失常,若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将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1]。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辅助以有效的护理手段能够增强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循证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详细的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1岁-74岁,平均年龄为(49.18±3.35)岁;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0岁-78岁,平均年龄(48.75±4.46)岁。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且签署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患者;②精神疾病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内容包括病情了解、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和用药指导等[2]。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服务模式,具体流程为:①心理护理:由于病情发展较为复杂,加上患者大多不了解疾病的病因、预防和治疗等知识,极易产生绝望、紧张和不安等消极情绪,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通过播放舒缓的轻音乐,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告知患者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为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嘱咐家属对陪伴患者,鼓励患者多与人交流;②监测病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症状较为明显,需加强对患者的病情监测,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对患者进行处理和治疗;③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干净清洁的住院环境,让患者保持身心舒适,严格调控病房内的温度和湿度,定时开窗通风,指定探视时间,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病房。④早期康复护理:患者在卧床期间,护理人员要适当引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四肢运动,待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后,引导患者下床活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安排活动量和活动强度[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满意度的评定标准为:①9-10分:非常满意;②7-9分:基本满意;③0-7分: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计数资料分别经t、χ2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为15天-18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6.3±1.4)天;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10天-13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1.1±1.6)天,短于对照组(P<0.05)。
对照组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非常满意21例,基本满意19例,不满意10例,总满意率为80.0%;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非常满意34例,基本满意14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率为96.0%,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属于较为危急和严重的疾病,具有病情发展复杂和难以控制等特征,病因是冠状动脉突发持续性的供血、供氧不足,导致心脏缺血、缺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大多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会继发心律失常,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眼花、胸闷和血压降低等,不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而且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4]。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循证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因其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特征,而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当中[5]。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更显著,且更能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