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讨论时机 提高讨论实效

2020-03-03

辽宁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时机圆锥小数

王 玲

(大连市高新区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可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能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充分展示自己,在思辨中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讨论的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呢?我认为,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并有效地组织讨论是关键。

一、选择课堂讨论的时机

课堂上的讨论是思维的最好媒介,它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广泛的信息交流;但如果运用不当,讨论将会毫无意义,有时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讨论的成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选择与确定。

(一)在教学的重点处展开讨论,促进知识的内化

在每节数学课的教学中,总有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值得讨论的。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一节时,重点是让学生总结并理解商不变的规律,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题中的各组数据间的关系后,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出商不变的规律的内容。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学会从所研究的“素材”中,由表及里地寻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驱动思维,使每个学生在思索中得到发展,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把知识内化。

(二)在理解的疑难处展开讨论,促进思维的发展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时,恰恰是组织讨论的有利时机。此时,由于思维受阻,学生内心产生了困惑感,他们自然而然地渴望与伙伴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渴望下的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时机,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探究与合作交流。

如“三角形的分类”一课,在新授环节接近尾声时,一位教师组织了一个小游戏,将分别带有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手环随机发给几名学生,让得到直角三角形手环的学生站到红色的呼啦圈内,得到等腰三角形手环的学生站到黄色的呼啦圈内。这时,有一名学生先是站到红色的圈内,接着又跑到黄色的圈内,在两个圈之间来回摇摆,在座的所有学生都疑惑不解。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将这名学生的手坏高高举起,组织学生讨论“该怎么办?”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后找到了解决办法,将这两个圈交叉到一起,这名学生站到了交叉的位置,并给这个三角形起名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位智慧的教师设计这样的游戏并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既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了等腰直角三角形,又有效地渗透了集合的思想,在扫清了学生理解障碍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在思维的分歧处展开讨论,促进能力的形成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思考角度的不同,思维策略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他们有时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因此,学生的意见往往会出现分歧,而此时正是组织讨论的好时机。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归纳出了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而学生看书后却发现书中讲的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两种表述,用词有别,表达的意思一样吗?哪种说法更恰当?”针对学生头脑中的疑惑,一位教师提出了上述问题,要求学生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小数点的后面就是指小数末尾,两种说法都可以”。有的反驳:“小数的后面范围很广,比如说3.156,其中156都在小数点的后面,小数的末尾则就是指6,这两个词意思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直接举例子说:“比如说3.156,如果在小数点后面添0,既可以在1后面添0,也可以在5后面添0,这样的话就变成3.1056 或3.1506,小数的大小就改变了,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添0,就只能在6后面添,是3.1560,小数的大小就没有改变。”经过这样的争辩,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书上的说法比学生归纳出的说法更准确。这样,就使每个学生在讨论中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有利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效地组织讨论活动

选择好讨论的时机及内容,是不是就一定能收到较好的讨论效果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能确定的,因为还要看教师如何组织讨论。在组织讨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讨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置矛盾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时,可以先将学生分成六组,每组给定准备的实验材料:圆柱、圆锥和沙子。然后提出问题:“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兴趣甚浓。他们很快得出了结论: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装满,说明了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时,教师出示一组圆柱、圆锥并说:“请同学们看老师的操作,老师操作的结果是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装了四次才装满。”这时,学生都瞪大了眼睛,有的学生说教师装得不标准,结果教师找出一位学生当众演示,还是这样的结果。正是教师的精心设计,通过生疑来促思,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讨论推向了高潮。学生通过再次讨论,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他们终于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

(二)先独立思考后组织讨论,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效的讨论一定是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经过独立的思考,才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发表观点,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要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思考当中去,要使每一个学生对讨论的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从而为进一步的讨论交流做好铺垫。如教学“三角形分类”一课时,一位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面都装有9 个三角形,要求学生将这些三角形分分类,要“先想一想按照什么标准来分,再动手分一分”。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思考、操作,有的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急切地想把自己的观点、想法无比自豪地与同伴分享;有的将三角形摆弄来摆弄去,始终找不到分类的标准,左顾右盼,希望从同伴中获得启发。此时,教师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进行全班讨论。因为有了充分的独立思考,学生在讨论时积极表达,互相补充,不断质疑,从按角分和按边分两个角度深入认识了不同种类三角形的特征。

猜你喜欢

时机圆锥小数
小数加减“四不忘”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
畅想 把握每一次时机跨越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