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主动教学”理论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征

2020-03-03袁昌仁

辽宁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目标语文

袁昌仁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磨溪镇中心小学)

“教师的主动教学”是美国教育家Thomas L.Good 和Jere E.Brophy 合著的《透视课堂(第10 版)》(以下简称《透视课堂》)第十章的内容,它是全书的核心。他们提出“教师的主动教学”具有六个特征:理性认知“教学”、教学目标科学、观察教学行为、认真钻研教材、促成学生理解、组织综合活动。那么,语文教师的“主动教学”应具备哪些特征呢?

一、要化繁为简

《透视课堂》第十章的内容是教师的主动教学。首先,教师要理性认知什么是“教学”?有人认为“教学是艺术”,就意味着教学是个性的、即兴的、创造的,其精妙之处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也意味着教学需要一定的天赋;也有人认为“教学是科学”,其本质就应该是可以研究揭示的,可以不断深化认识的。而我们对课堂的认识,缺失的恰恰就是“教学是科学”这个部分。长期以来,我们对课堂的把握更多的是建立在直觉、经验和教师教授上,课堂观察也同样如此。正因为对“教学是科学”的认识是缺失,课堂观察只能是从经验到经验,难以有真正的研究。

那么,“教学”究竟是什么呢?当“教学”的“教”读作第一声(jiāo)的时候,“教学”是动词,意思是“教书”,即教学生学习功课,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学生;当“教学”的“教”读作第四声(jiào)的时候,“教学”是名词,意思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当“教学”分解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时候,“教学”是词组,是指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教师的主动教学是说教师不是艺术家,不能把课堂作为艺术表演的舞台;教师不是科学家,不能把学生当成科学实验品。教师的主动教学是“不持外力推动而行动,能够造成有利局面,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也就是教师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探究者。

透视当前的语文课堂,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第一乱是流派多,负面的东西也不少,如教师听了一些特级教师的课都有些迷茫,本来会教语文的,听了这些教师的课竟不会教了;第二乱是工具性模糊了,也就是说语文的工具性被边缘化了,这是非常可怕的;第三乱是有人把语文教学中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具体表现为内容复杂、手段复杂、环节复杂。语文教师怎样实施主动教学呢?《透视课堂》给我们描绘的景象是:课堂要有系统知识;教师要对课堂分析;要呈现有效能的教学;通过课堂观察增强教师的意识,发现课堂观察的价值和简化课堂观察的任务,做好课堂观察的记录;掌握个案研究技巧;注意研究和观察反馈等等,这些都要依靠“教师作为决策者”。如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这样进行:

师:大喊着是怎么喊?用你们的朗读,告诉我。

生:(用力)下雨啰——下雨啰——

师:这里“下雨啰”重复了两回,有可能——

(手势提示,朗读应读出变化)

生:(语气很急切)下雨啰!下雨啰!

生:(语气很慢,陶醉的样子)下——雨——啰——

生:(语气前低后高,表示欢快)下雨啰——

生:(语气前高后低,表示强调)下雨——啰!

生:(语气前慢后快,表示心情变化)下雨啰——

生:(语气前快后慢,表示心情变化)下雨啰!下雨啰——

师:好一个快乐的萧红!在这祖父的园子里想怎么喊,就怎么喊;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来吧,顽皮的萧红,把水扬起来,喊起来吧!

窦桂梅老师的主动教学扣住“下雨啰”三个简单的字,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

用于永正老师言简意赅的话来说:“语文教学不能瞎折腾,牢记八个字:‘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尤其是读和写两个字。”语文教师的主动教学要有哲学思考,敢于化复杂为简单,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哲人。

二、要落实教学目标

教师的主动教学把作为实现教学目标手段的教学方法列为首条叙述。首先,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科学。《透视课堂》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强调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书中引用了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把认知目标分为六个水平层次: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并指出知识层次的问题是低认知水平的;强调对所学材料的记忆;领会和应用问题是中间层次的,强调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分析、综合和评价问题是高层次的,强调将整体材料分解成构成成分,并理解其组织结构,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系统知识,对所学材料进行价值判断。六级认知水平对学生的要求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由此可见,根据教师的教学目标,把高层次的问题和低层次问题通过各种方式结合起来,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理论水平的最佳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于永正老师强调教学目标要简要,他这样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一课的教学目标:第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字只记不写;第三,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第四,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简简单单的四个教学目标就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方法目标和情感目标都囊括其中了。

关于教学目标,于老师说:“老师一定要搞明白‘学生为什么要学语文’‘语文教什么’这两个问题。”学语文就是为了“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以便于在生活中、工作中与人交流。教师教什么?一要教字,即引导学生认3500 个汉字,会写其中的2500 个,这是“硬指标”,最基础的指标;二要教读书,即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理解、积累词语,感受表达方法,包括修辞方法等;三要教作文,即引导学生要学会表达,这是总目标,每一课还有每一课的小目标。教师要关注每课课后的学习要求,把课后的学习要求落实了,教学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

三、既要“观教”又要“察学”

观察是《透视课堂》的高频率词语。语文教师的主动教学应进行“教师行为与学生学习相关的研究”。研究教学行为要进行课堂观察,有人将课堂观察分为“观教”和“察学”。

先说“观教”。所谓“观教”,即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主要观察点。传统的课堂观察,尤其重视观察“教者”的示范课、展示课、比赛课,“观教”更是将目光聚焦于执教者“教”的表现中,课堂组织、教材处理、师生互动、课堂调控等都从教者的行为来观察。在“观教”中,观者眼中只有教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自然成为配角,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等反而被选择性地忽略了,忽视了学生,教学永远也不会发生。传统的课堂观察还忽视教师的“家常课”,须知“家常课”才是教者的真常态。可是,“观教”有的走马观花,做做样子,只听不评,这不是课堂观察;有的为了完成任务,从同事的教案上“听课”,这更谈不上是课堂观察。不论哪种类型的课堂观察,“观教”都要观察教者的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和教态、教风,这些是教师核心素养的集中反映;“观教”还要观察教者的文雅气质,因为语文教师饱读诗书和教育理论书籍,一定体现在主动教学上。语文教师的主动教学要文雅,有风度,要有教育智慧,因为比让学生尊重教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上教师。一个学生只有喜欢上教师,才会喜欢上课堂,喜欢听教师的讲课,才会从教师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再说“察学”。“察学”强调以学论教,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尤其重点观察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什么是“学习”?《弟子规》中讲到“学”与“习”的关系是互生互长,“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可见,“学”是基础,是知识,是“知道”,怎样才能将这些“学”到的东西转化成能力,转化成应用呢?那就需要在“学”的基础上“习”,践行、实践、力行,这样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得到提升。为什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的发生?因为一个人要想得到真正的智慧,就必须经常性地“学”与“习”,持之以恒地做,才能得到真知。荀子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陆游强调“古之君子,学以为己”。“学以为己”这四个字成为一代代学子孜孜以求的精神目标,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学以为己”是说学习的价值:第一,在于能够因学习带给我们沉醉其中的快乐与挑战;第二,在于能够因学习达成自我德与智的完美与和谐。

语文教师主动教学,学生才有自主学习。课堂观察的对象是师与生、教与学这两对因子。研究课堂,只有既“观教”又“察学”,真正的研究才会开始。比如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有学生说:“文中‘何必这样说呢?’这句话的标点符号用得不对,因为这一句既不是疑问句,也不是反问句,是不赞成对方的话,不必这样说的意思,不含问意,应该把问号改成叹号或句号,但这一段话的叹号用得太多,可以用句号。”于是,靳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议论纷纷。有学生说:“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这句话用问号是不对的,你越读越觉得它不对。”靳老师继续引导:“同学们一旦把书读进去,就会有许多不同的感受,这是真正用心在读书,就这样读。”

课堂上,靳老师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语文能力。靳老师认为教师应该选择重点词语、句子、句群或段落,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并逐步转化为能力。我们把这些字、词、句、段、章的训练内容称之为“训练点”。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选准时机,在学生感到困惑、迫切希望解决时,主动施导,展开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真正发生“学习”。

四、要认真钻研语文教材

语文教师的主动教学要给学生呈现知识。呈现什么知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教学中,知识借助于“叙述”得以呈现和表达,表现为教材的静态叙述和师生“言说”的动态叙述两种方式,其中叙述主体的指定、叙述语体的选择以及叙述内容的阐释,反映着教师课堂上的角色定位、知识的阐释方式以及课堂上存在的知识形态。怎样钻研教材?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得好:“摸清作者思路;领会思想感情;咀嚼语言文字;确立精读方略;确立作文方法;明确编者意图;总结表达方法;撰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主动教学的蓝本,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创新,要有个性特点。

钻研教材的成果是备课,它是给学生呈现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因为教材是根据新课标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和要求编写成的。教师还要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多在“备”上下功夫,要把课文朗读好,把板书的字词照着字帖练好,把关键词语的意思把握准。

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设计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总思路: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度过。初步统计,学生各种形式的读书次数为:全文朗读一次;第一段朗读一次;第二段读、背九次;第三段读、背四次;第四段读、背六次。读句就更多了,整堂课教师范读句子,学生学读句子随处可见,第一个学生在读第三段的过程中,教师就多次指导读句。在教师出示五张图片时,学生又读背了许多句子。教师花大量时间引导学生这样反复地读,学生越读越有趣味,就读出其中韵味。

支玉恒老师在备课时抓住课文的三大特点:一是课文的语言优美,有层叠,有气势,读起来朗朗上口;二是句子结构突出,课文的大多数句子极富描述性,很容易激发学生想象,产生内心视像,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容易有身临其境之感;三是句子情感丰富而明显,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因此,学生百读不厌。支玉恒说:“老师上课可以不写教案,但绝不可以不备课,备课就是把教材和教法都考虑成熟并熟记在胸;写教案一是为了‘备忘’,二是可以积累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宝库。”支老师之所以能够把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出神入化地讲进语文传奇故事里,与他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有关。

五、要开展师生互动性对话

语文教师的主动教学要通过师生互动性对话来促成学生的理解。语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欣赏和应用知识。语文教师主动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其终身发展的有用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并关注学生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和自我调节的应用技能。特级教师王松舟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他是这样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的:

师:谁的背挺起来了?谁转过身来了?

生:我的母亲。

师:我的母亲的背挺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

师:平常说就应该是这样说,但“我的母亲”现在在哪儿了?

生:在后面。

师:先来正常地读读。

师:应该这样说才对呀?为什么倒过来了?你们自己读读体会体会。为什么倒过来?这么对比着读你对第一句话有什么体会?

生: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我的母亲怎么会是这样的?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研发的“创新型思维可视化教学”,教学的关注点在“思维能力发展”上,教学目标是通过“知识”这个“媒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强调的是认知过程(学习方法及学习体验)。思维型教学遵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思维训练(激发思考—学会思考—运用思考—享受思考)为主线,通过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其理解能力。

六、要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教师的主动教学要求其组织、支持学习活动与作业,并引导学生拟定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建议与问题思考。教师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时,可以这样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

第一,确定“有价值的内容”。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学会沟通、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流能力;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学生可以学会开发利用校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其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活动“选择和表述”。教师主动确定几个可供选择研究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研究其他节日。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各小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方案,并拟出草案交给教师审核指导。

第三,推荐可应用的“课程资源”和“知识网络”。对于每个节日,教师可提供以下几个研究角度,引导学生按照组内分工进行研究。如传统节日的起源或传说;关于传统节日的史书记载;传统节日的旧民俗与新民俗之比较;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民俗的地方特色,要突出本地,兼顾外地;传统节日与文学作品、民谣;传统节日与外国类似节日民俗作比较;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及向国外的传播。

第四,“教重要的深度知识”,即在春秋战国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其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爱国精神也传播至华夏各地。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五,“关注强有力的观点”,即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过好中国节,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

第六,形成“真实活动”,活动一是音乐诗歌朗诵会,历来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文很多,民谣也很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诗文、民谣上台朗诵,并评出最佳朗诵奖;活动二是研究报告展示,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并经教师辅导、修改后可以在全校展出,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播放;活动三是各小组合作,按专题编辑成书,如《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中国传统节日诗词》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师如何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去课外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从而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在他们碰到困难时,以各种方式启发和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能,激励他们不断地进取……这是语文教师综合性主动教学值得深思的问题。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的主动教学应聚焦课堂,透视课堂,这有利于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样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师生共同发展。正如上海师范大学陈静静副教授指出的那样:“我们进行的课堂观察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评判一节课上得如何,而是真实地发现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产生的时间点在哪里?从而反思课堂的教学设计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目标语文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