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艺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2020-03-03姚志敏

理论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鲁艺革命红色

姚志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如何深入发掘、梳理与提炼鲁艺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优质的思政教育红色文化内容,探索现代传播与教学方式,对于丰富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内容、载体,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具有独特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对思政教育的意义分析

1.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在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先进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的最生动的体现。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资源,总体上以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态存在。其中,物质资源是指历史遗址、革命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革命精神与思想观念形态。

鲁迅艺术学院(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日文艺工作者和党的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在特殊的革命历史时期,艺术家们博采众长,用铿锵有力的音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美术作品以及文学、戏剧戏曲等艺术形式引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以文艺为武器鼓舞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为全民族对侵略者的痛恨和爱国主义精神找到了艺术特别是音乐情感的表达方式。其强烈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信念传递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敌残暴,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鲁艺精神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文艺工作者以广大工农兵和人民群众为中心,创作出许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从上世纪30年代的延安鲁艺到50年代的东北鲁艺,再到现在的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鲁艺文化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内涵,绵延不绝。鲁艺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凝结成的延安精神和鲁艺精神,是艺术院校思政教育特有的文化资源。

2.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红色文化具有革命传统的传承作用。了解过去,目的是启迪和指导未来。一是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就是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先进文化——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二是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发扬和光大。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的时代体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新时代大学生激扬青春梦、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深入发掘、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现实需要。

第二,红色文化具有引领作用。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长期斗争中铸就的红色文化,体现着党的性质宗旨,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红色文化倡导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的理念、精神彰显、引领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一是红色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个革命历史人物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用鲜活的历史告诉新时代的大学生,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是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建立在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初心使命之上。新时代大学生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的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理想信念就越坚定。红色文化是彰显革命历史的坚实平台、广阔课堂,其感召力、影响力、激发力是其他载体不可比拟的。二是红色文化形式多样化。无论是红色文化历史遗迹,还是包含红色文化精神在内的价值理念形态,只要是形式活泼生动、有代入感和体验感,都会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无声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和熏陶。

3.红色文化精神与党的教育方针一脉相承

第一,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价值目标高度契合。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党立志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第二,红色文化具有精神塑造功能。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新时代大学思政课,就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明心立志,用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真理光芒照亮大学生前行的路,引导莘莘学子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的追梦征程之中。

第三,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是鲁艺红色文化之魂。这种革命文化在新时代凝炼成强烈的爱国情怀,融入新时代的音乐文化长河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是鲁艺文化得以贯彻发展的根本,同样也是新时代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观的体现。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体系的激荡与冲击中,艺术院校思政教育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充分运用好鲁艺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教育载体,通过参与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在情感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难点与对策

坚持深入挖掘传承弘扬鲁艺红色文化资源与创新发扬光大鲁艺红色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并从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同向同行(思政+艺术实践活动)探寻鲁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思维方向和教育教学突破端口。

1.艺术院校思政教育的瓶颈

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在校90 后甚至00 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和思政课价值引领之间的矛盾需要化解。在校大学生成长在新世纪,国家迅速发展时期,其政治观主体是积极健康的,但是艺术类在校生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追求个性,对传统的理论说教,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需要思政课引导大学生从情感、理论、价值、实践等不同层次形成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矛盾,需要思政教学转换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手段。传统的常规性的思政课教学活动突出其政治性、理论性特色,与艺术类大学生感性、形象性为特色的思维模式存在一定的冲突与矛盾。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较弱,人文社科知识与素养有待提高,部分大学生存在对思政课听不进、听不懂、学不好的现象,需要艺术类思政课教学转换教学理念,把以理性思维为特色的教学内容用感性形象的教学手段呈现出来。三是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给思政教学模式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需要破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艺术类大学生成为手机控、低头族,以习惯“读文”迅速发展到“有图有真相”的“读图”,再到看“短视频”、看“直播”的偏好,给思政教学带来挑战,也提供了创新的机遇。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获得感,为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打开通道,是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思政课教师应当掌握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多种网络传播形式,如抖音、快手等具有表演性质,视觉形象,直观代入感、现场感强的新媒体开展线上教学,建立立体的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形成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2.鲁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思维方向和突破端口

第一,思政教育本身的理性思维特征和艺术生感性思维特征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如何实现两者的融合贯通,需要教师把思政理论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时代语汇,创建思政课教师和艺术类学生的“共同语境”,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时代特色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即讲好大理论背后的小故事,挖掘鲁艺红色历史文化中最深刻、最感人、最富有时代气息、最能把道理讲到大学生的心坎上的活动引入到思政育人活动中,提升艺术院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情感、价值、理论认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

第二,艺术院校艺术资源融入思政教学,需要艺术院校顶层设计和支持,需要思政课和专业课同向同行,逐步形成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形成专业课和思政课协同配合、相得益彰的全方位、全员、全要素思政教育“大合唱”局面。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创新性转化机制

2018 年4 月教育部发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思政教育要坚持全流程管理,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以此为依据,构建“三位一体”的鲁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创新性转化工作机制。

第一,课前: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通过搜集和整理深入挖掘鲁艺80多年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艺术作品经典音乐曲目中蕴含的育人价值,讲好这些红色艺术经典背后的故事和老一辈艺术家的英雄事迹,编制鲁艺红色经典作品思政教学资料和案例辅助教材。

第二,课中: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充分挖掘鲁艺经典音乐作品的育人内涵,在第一课堂采纳阅读红色经典作品写作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观看红色经典纪录片、红色经典作品朗诵、演唱等形式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载体。在思政课设置相关教学内容、环节,让学生歌唱、诵读,了解、排演鲁艺经典音乐作品。比如:在课堂上合唱歌剧《星星之火》中的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引导学生们交流演出体会。教师讲解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上演出传播情况,激发千千万万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等相关史实,使学生们感受作品深厚的红色革命文化内涵,确保思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流畅,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三,课后:推进红色文化进头脑。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思政+艺术实践活动,延伸和拓展第一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成果,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与创新。近年来开展“开学第一课”实践课堂,用多媒体形式再现鲁艺80多年的辉煌历程,感受鲁艺人“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和精神气质,使大一新生一入校就接受鲁艺红色文化的熏陶,生发出融入时代、勇于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思政教育打开了活泼生动的局面。在2019年充分利用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重要契机,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思政+艺术实践”同向同行活动。组织全体师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作、演出、展示活动,特别是传唱经典歌曲《我和我的祖国》,通过快闪、创意MV等形式,将这首由鲁艺和东北音专培养出的音乐家创作的经典歌曲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城市乡村、机关厂矿,极大地抒发了新时代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以可感可知可触的形式寓思政教学于艺术实践中,使红色文化基因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

努力探索高校思政教育,新时代面临极好的机遇,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定一系列文件,作出一系列部署,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形式,丰富手段载体,我们还需立足时代,加强实践,充分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充实到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使思政教学从“有意义”到“有意思”再到“有效果”,仍需要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奋力前行。

猜你喜欢

鲁艺革命红色
红色是什么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红色在哪里?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鲁艺后裔的追求——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专访
追忆红色浪漫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