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产党宣言》的人民主体思想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
2020-03-03李淑文
李淑文 黄 梅
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研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其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的国情和人民切身利益需求出发,对《宣言》中的人民主体思想进行了创新发展,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作了深入阐释: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符合时代的要求,有助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宣言》体现的人民主体思想
1.对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历史的关注
《宣言》开篇就说道:“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这不仅仅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关注,更是对历史的主体——人的关注。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阶级和被统治被压迫阶级要想永远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斗争和阶级差别,就必须使自己从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资产阶级) 的奴役下解放出来”。〔2〕通过对历史发展的阐述,表明了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就要奋起反抗,实现从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的转变,自己解放自己,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活的关心
《宣言》第一节用很大一部分对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描述。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思考问题,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表现出对无产阶级的同情和关注,并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指明了道路。随着机器的发展,工人的劳动力已经不再具有很大吸引力,而工人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他们只有找到工作才能生活。“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所以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3〕他们失去了自由,自己也变成了机器。而且现代工业的发达,导致“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也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4〕就算到了现在,“无产者的一切家庭联系越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被破坏,他们的子女越是由于这种发展而被变成单纯的商品和劳动工具”。〔5〕
3.对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关照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说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运动,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表明的是坚持人民主体的主体地位,为人民着想,坚持为人民谋利益。“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7〕这些都说明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发展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而发展的。同时还对人的解放进行了阐述,强调无产阶级要想解放自己就要先解放全人类。其中最近的目标就是:使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而最终的目标是: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
4.对最终实现人类联合体的关怀
《宣言》通过对资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分析,对资产阶级发展过程的分析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得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结论,并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还为实现这一发展指明了方法,那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新时代体现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对《宣言》中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9〕这些理论的来源正是《宣言》中“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阶级的利益”和“解放全人类”等思想。报告把“以人民为中心”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是必然的。据统计,“人民”一词在报告中出现了203 次,可见整个报告都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且该思想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具体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等各个方面。
1.经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与之对应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缩小了分配导致的贫富差距,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如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就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远多于城市人口,必须对农业发展加以重视,这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准确判断。中国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村发展这一短板,摘除贫困帽,实行攻坚脱贫,才能早日实现全面小康。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从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构建新的现代化的农业体系入手,对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提出新的要求和规划,把“三农”问题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战略安排中。这些正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体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了高质量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的物质财富得到极大发展,使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民对物质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2.政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坚持走群众路线落实到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为使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权利得以保障,设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便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关键在于,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真正的民主。在社会生活中,人民民主的真谛体现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近几年来,国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督方式,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致力于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些都是政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
3.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渗透性、潜移默化性,因此,要牢牢掌握好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国家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同时,完善城乡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有条件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完善教育机制,让更多的人享受公平教育,对教育的投入大大增加,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体现和创新。
4.社会建设“以人民为中心”
民生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增进人民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10〕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1〕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我国始终致力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主要措施有: 第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让更多的人有书读。义务教育的普及让更多穷人有机会读书,走出大山,走向知识。第二,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第三,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和社会医疗救助体系和机制,为更多的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让更多的人看得起病,看病有保障。第四,加强社会治理建设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第五,切实完善法律体系,保护人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和人格权等基本权利。党的一切工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5.生态建设“以人民为中心”
在生态建设方面,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这些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为了建设人民美好的生活家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社会实践中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多种简单、易实施的绿色行动。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积极为人民建设一个美丽、和谐、永续、绿色的生活家园。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的时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的发展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发展为了人民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并久经风霜和磨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更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精准扶贫等策略能够更好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通过健全社会发展机制、坚持新发展理念等措施也能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既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又满足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发展依靠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
坚持发展依靠群众:首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倡导人民首创精神。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让人民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其次,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干部要下到基层去,了解人民群众真正的生活状况,倾听人民群众真实的声音,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切实的问题。然后,要完善社会管理机制,让人民群众能自己管理自己,广泛参与到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去;同时,要发挥榜样的作用,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新管理方式,让人民民主落到实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最后实现伟大梦想。
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成果的共享,是跨越种族、跨越区域发展成果的共享。共享是人人共享,平等的共享,是发展成果惠及全民的共享。共享不只是理想,而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这就是: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以推进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为抓手,以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以推进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全民共享。
“人民共享发展”的现实表现,就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的责任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要求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我们党是执政党,执政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路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我们党应该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下执政,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实践到工作中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1.权为民所用
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关键在于端正权力观,强化各种监督机制。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干部掌握着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能否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手中的权力,直接影响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地运用权力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执政党和领导干部是代表人民来管理国家事务的,他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领导干部要运用好手中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造福于人民,绝不能以权谋私,这是我们应该树立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官员和干部有“官本位”思想,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而把人民的利益抛诸脑后,这是错误的。更有官员“以权谋私”“惧上欺下”,这些思想都是错误的。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其权力来自于民,就应该用于民,为人民群众谋发展。
为了使“权为民所用”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强权力的监督机制。建立配置科学、结构合理、制约有效、程序严密的权力运行机制。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力、财力、物力管理和使用的监督。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的优势,建立完备的监督体系,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这样才能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情为民所系
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情意观,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和根本动力,人心向背关系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和发展,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绝不脱离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人民疾苦,倾听人民心声,帮助人民解决困难。
情为民所系,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站在人民的立场想问题,端正对人民的态度,把自己当成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情为民所系,就是要身体力行,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体验人间疾苦,集中民智,发展民力,让自己从思想上到身体上都与人民同甘苦、共进退。
3.利为民所谋
利为民所谋,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
首先,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都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一心为人民谋利益,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每个党员都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而不是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把人民利益抛诸脑后。
其次,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根本利益;公务人员不得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行贿受贿,干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健全社会机制和惠民政策,完善社会基础设施,解决人民利益冲突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在保障眼前利益的同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为民”思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中,“权为民所用”是关键,是起决定作用的,只有做到“权为民所用”才能谈得上“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心系人民,才能为人民掌好权、谋好利;“利为民所谋”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之,“三为民”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时代特征,是新时期党执政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