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劳动教育:学生素质提升的增长点

2020-03-03

辽宁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19年11月26日,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劳动教育的意义

叶金福在《经济日报》2019年12月6日第9版《“劳动教育进课堂”很有必要》上谈到:

“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至少有两大好处。其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劳动教育,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从而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其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和美德。通过劳动教育,能使学生在劳动中提升自我能力和意志力,包括美德教育,这对学生来说大有裨益。可以说,“劳动教育”是令人受益终身的教育,学校和家长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值得大力推行。

陆军在《语言文字报》2019年12月20日第6版《“新劳动教育”:学生素质提升新增长点》中认为: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有别于传统单一的劳动教育,是一个教育综合体。在内容上,高度重视闲暇教育和消费教育;在功能上,使个体在劳动教育中获得自我存在感和意义感;在实践上,走学科整合的教育道路,追求科学性和专业化的实践路径,最终使学校文化融入劳动教育。

简单来说,新劳动教育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能动性的发展。它不再是简单的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体力活动,而是手脑并用,与学科教学、智慧课程、手工制作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如通过动植物的养殖,学生对其生长期进行全程观察并作翔实记录,最终形成科学实验报告;通过对“3D”打印、机器人编程等智慧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努力与未来教育接轨。

王立平在《吉林日报》2019年12月2日第4版《用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基石》中提到:

劳动教育是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时期,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对大自然有着极强的好奇心。而父母、老师对他们口头的传授和书本上的介绍,满足不了他们对生活的热切探索需要和好奇心。为了激发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锻炼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形成能力。城市中有一些学生家长让学生饲养刚出蛋壳不久的小鸡,或是养小鸟、小猫。孩子们通过饲养,慢慢了解动物的习性、生理特点以及科学常识,逐渐形成劳动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来自于生活中的点滴,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来达到了解周围的环境的目的,能加深孩子对生活的理解。

劳动教育是培养生活能力的重要一环。在现代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社会里,孩子的适应能力尤为重要,他们自身的发展情况也关系着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因此,提高现代学生的逆商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课题。如今,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往往在父母为他们精心营造的安乐窝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少遇到磨难和挫折,更不用说参加劳动锻炼了。在他们的观念中,劳动观念淡漠,自我独立能力差、懒惰成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从学生时代起,就知道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一片天、懂得粮食是用汗水换来的人,才能理解生活、适应社会并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校要培养学生使用各种简单工具的习惯和能力,学会一些简单的专门性劳动,如木工、钳工以及菜园、果园劳动和饲养家禽、家畜等。这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有重要作用。通过从事劳动活动,他们身心愉悦并获得成就感,这既陶冶了情操,又养成对劳动的热爱,只有在实践中链接,才能让孩子体验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满足感和快乐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也提高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力。

用劳动教育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既培养了他们的手脑协调能力,又提高了观察力、专注力,增强了他们认知、理解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深入思考的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班建武在《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新”劳动教育应有新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一文中指出: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各类学校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诸多有益的实践经验。当前,中国社会迈入新时代,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社会的劳动形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40年带来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社会财富空前丰富,人们的闲暇时间也日益增多。这一切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使劳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突出表现为劳动形态的变化、社会劳动价值观的改变以及青少年学生劳动实践的缺乏等方面。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在立场上,在劳动教育中充分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实质”而非“形式”的结合;在内容上,体现一种发展的教育观,重视闲暇教育和消费教育;在功能上,强调劳动之于个体的存在性价值,以赋予个体在劳动教育中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丰富其关系属性并提升其审美人格;在实践上,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构建一种整合、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刘次林在《教育发展研究》2019年第5期《劳动作为一种素养》一文中认为:

劳动教育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这是教育幸事,也是民族幸事。对这个热点,必须有几个理解。第一,劳动教育之劳动是指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是利用和改变物质材料的活动;脑力劳动则是使用符号生产精神产品的活动。如果把脑力劳动也归入劳动教育范畴,劳动就成了人的本体性的生存状态,就会泛化和模糊劳动教育的边界,使劳动教育失去了针对性和现实价值。马克思也是把劳动看作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也是从体力劳动来研究的。第二,劳动教育看重的是劳动素养,而不能理解为开设劳动课。教育方针中所提的德智体美劳都是素养概念,它们并不对应于学科。我们不能说“德”对应于德育学科,也不能把“体”看成是体育课完成的任务。因为不仅仅德育课,所有学科都应该体现育德功能。同样道理,劳动素养不只在劳动课之中养成。家校的日常打理,班级的卫生轮值、环境布置,学科教学的实物计量、实地调查,各种综合实践课的实践活动,都有劳动素养的培育功能。第三,劳动教育要体现层次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来理解劳动有助于丰富劳动教育的层次感。劳动的首要意义是经济学意义上创造财富的活动,这也是劳动教育的基础目标。伦理学意义上的劳动旨在培养学生诚实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讲究劳动中的公平关系等。政治学意义上的劳动重点是了解劳动对于推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价值。

怎样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观

徐海娇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11期《意义生活的完整性: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与何以可为》一文中认为:

劳动是一切美好幸福生活的基础和源泉,离开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所谓的美好幸福生活不过是镜中花和水中月。这是因为,一切美好幸福生活在本质上与人的需要以及需要的满足密不可分。人的第一个前提性需要是物质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人为了不断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得不“以学习求生存”,学习那些自然界和遗传没有赋予的生存劳动技能,在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同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劳动不仅仅能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满足个体的物质需求,还能创造出绚烂的艺术与文化,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动物与人不同,动物无法感知美和幸福的存在,而人却能够体悟和创造美和幸福,进而充盈丰富的精神世界。

此外,劳动不仅是满足个体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生产手段,而且是凸显自身价值的基本途径,人通过劳动使其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和肯定,这种确证和肯定在主体层面会带来一种深层的愉悦与体验,从而使个体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和深刻。由此可见,美好幸福生活所必需的一切东西,无论物质的、精神文化的,皆为劳动付出和创造之结果,这也为劳动教育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依据。学生在参与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以及家务劳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再是生活以外的形式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切实体会美好幸福生活基于需求的满足,劳动则为满足需求提供了现实路径,即使在人机高度协同的时代,幸福也是奋斗出来的。

创新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孙瑞芳在《中国德育》2019年21期《信息化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认识澄清与实践应对》中提到:

(一)更新劳动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和落实。在信息化时代,学校要想在劳动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必须深刻把握信息化时代下劳动的独特性,根据时代的需求更新劳动教育观念,使学校劳动教育与时代接轨。

首先,学校要认识到,在新的时代进一步重视劳动教育,并不是意味着让学生重新回到学农、学工的时代,而是要在现实条件下培养学生会劳动、能劳动、爱劳动的素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其次,在信息化时代,劳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体力劳动,还有知识劳动、虚拟劳动、数字劳动等等,这些劳动形态都是伴随着信息化的到来而出现的。因此,在学校劳动教育中要保持开放的姿态,在教学生基础的劳动原理以及劳动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结合信息化时代劳动的多重形态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生产技术的相关知识,体会到时代对劳动提出的新要求,加深学生对劳动创造人、创造世界的认识,从而养成以劳动为荣的心态。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但同时劳动精神也逐渐被消解。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劳动教育应将闲暇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规划时间、利用时间、管理时间。最后,在信息化时代,不能把劳动教育的功能窄化,导致对劳动教育的各种资源挖掘不够。因此,学校要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发挥的立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综合效用,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实现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二)在信息化场域中落实劳动课程

在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都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也要体现这一时代特点,我们需要构建“互联网+劳动教育”的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之下,劳动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也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传统的关于劳动知识和简单技能教授占主导地位的劳动教育已经慢慢地褪去了原有的光环。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劳动形态逐渐呈现出多样态的发展趋势,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学校劳动课的展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互联网+劳动教育”的模式真正有效运转起来。如,学校劳动课程的开展可以综合利用微信、微博、手机APP等现代化信息手段,通过可视化的技术手段加强对劳动榜样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在提升感召力上下功夫,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广大学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感受劳模精神、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匠艺、感悟工匠情怀,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入脑入心。这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以及新时代对劳动的需要和尊重,改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建立“我劳,故我在”的劳动价值观,在实践中培养信息化时代所必备的劳动素养。

除了“线上教育”,学校还应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开展“线下教育”,落实劳动课程。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以信息技术为交流工具、以信息技术为展示工具,循着“引导—思考—实践—评价—反思”的教学程序,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并在劳动中实现教育的目标。

(三)引导学生勿沉迷于虚拟世界

在信息化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虚拟,回归真实的生活。信息化时代,网络的虚拟性正塑造着人类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即虚拟存在。随着互联网以及手机媒体的普及,在电脑或者手机上学习、休闲、娱乐等已经成为学生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所构建的虚拟世界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很多学生无法用理性去迎接网络带来的挑战,导致沉迷于虚拟的生活世界中无法抽离。与其他各类教育相比,劳动教育是与生活世界联系最密切的,因此在促使学生走出虚拟世界的过程中,劳动教育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王思业在《教学月刊·小学版》2019年11月《明确价值指向,让劳动教育助力人格品质培养》一文中指出:

(一)实践探究,提高动手能力

劳动教育注重实践体验,提倡“做中学”和“学中做”,遵循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育人原则。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会劳动技能时,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合孩子认知发展规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如“学会包饺子”“学会包粽子”“学钉纽扣”等系列劳动课程,提倡实践探究体验,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研究。学生先尝试动手做一做,感知这些劳动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在初次体验的基础上发现做不好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再次动手实践,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和技巧,真正提高动手能力。

(二)质疑创新,实现发明创造

创新始于劳动,创意是脑力劳动的结果,作品是动手实践的结晶。也就是说,劳动是将科学知识物化为有形产品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劳动实践能力并获得全面发展的保证。因此,劳动教育要善于引导儿童在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敢于对已有的生活用品、学具、实验仪器等提出改进的想法,在实践中反复修正、改进提升,最后做出令人满意、实用的发明创造作品。

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劳动创造,因为学生在经历发明创造的过程中,不仅深刻体会到没有艰苦劳动,就没有科学创造的道理,还懂得劳动是一种“运用科技成果于生产的创造性活动”,可以为自己或者他人提供劳动产品实物或者劳动服务过程。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必须明确价值指向,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的情感,在劳动和创造中锻炼其意志品质,提高劳动技能,不断促进孩子人格品质的健全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