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喜球:在海底寻宝的女科学家

2020-03-03孟佳韵

今日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航段航次印度洋

千百年来,人类在探索海洋的道路上从未停歇,但这似乎一直都是男人的战场。然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有一位女研究员,她不但登上了科考船在广袤的大海上直面波塞冬的怒吼,还遨游“海底两万里”,为中国乃至全人类探索海洋作出自己的贡献。她就是该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韩喜球。

“我出生在台州,从小就在海边长大,天然对大海有一种情结吧。”1986年高中毕业后,韩喜球却去了内陆——四川成都,“考大学的时候,甚至都不知道成都究竟离家有多远,只知道那儿是天府之国,当时一门心思就是想上大学,至于学校、专业都不是重点。”于是,韩喜球坐了三天三夜的大巴加火车前往成都地质学院就读地质学系(现成都理工大学)。

大学期间,韩喜球感受着地球上沧海变桑田的神奇,还去了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足迹遍布了大西北,“可能是我的名字里有‘喜球’两个字,喜欢地球的人当与这些东西有不解之缘。”成绩优异的她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1993年那个在海边长大、对大海有着特殊感情的姑娘选择了从大陆回到大海,进入海洋二所工作,2001年她又获得浙江大学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

到海洋二所之后,虽然从研究上来说,大陆与海洋很多是相通的,但差异性还是很大,韩喜球埋头学术,潜心研究深海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结核一方面是一种资源,另一方面里面蕴藏了海洋环境的变迁历史,一个拳头大小的结核纹层通常记录了上千万年的历史,研究这些记录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2005年,中国“大洋一号”首次横跨三大洋作环球科考,韩喜球即参与其中,并担任了太平洋和印度洋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助理。这个航次的其中一个重要成果是在西南印度洋探测到了非常显著的热液异常区。

2007年,她担任了“大洋一号”第19航次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助理再访西南印度洋脊热液异常区,成功发现了海底“黑烟囱”,实现了中国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填补了国际上在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发现海底“黑烟囱”的空白;第三航段韩喜球担任首席科学家,成为“大洋一号”首位女首席科学家,也是我国整个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

2015年春节期间,由她领航的中国大洋33航次第一航段,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又有不少新发现,她将一处新发现的活动热液区命名为“大糦热液区”,“该热液区位于水深3000多米的一座顶部平缓的海脊上。我们观察到正在冒黑烟的热液喷口和繁盛的热液生物群,成功抓取了多金属硫化物烟囱体和盲虾、蟹、螺等热液区生物样品。”

面对诸多殊荣与掌声,韩喜球还是和22年前刚步入海洋二所那样,不饰铅华,心静如水,做好了随时出海的准备。

“只要工作需要,我随时准备启航。”韩喜球说。

猜你喜欢

航段航次印度洋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基于双重容量识别标准的航空网络关键航段识别方法
去印度洋
航班计划对延误波及变化的影响分析
“张譬”号开展首航第二航段前往南太平洋新不列颠海沟
我国集装箱航运企业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法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印度洋上接“嫦娥”回家:远望3号船精确测控探月三期试验返回器顺利再入返回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