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种子文化”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2020-03-03刘伟
刘 伟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板城镇中心幼儿园 河北 承德 067000)
幼儿园“种子文化”其内涵在于让幼儿接受到相应的教育,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特性,站在幼儿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更好地发掘幼儿的潜能,满足幼儿的成长需要。
1.幼儿园“种子文化”的内涵
将幼儿比喻成“种子”,是考虑到幼儿的无限可能性。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因为其家庭环境的不同,每一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在开展幼儿教学时,应充分了解到幼儿的天性,站在幼儿的角度上思考问题,选择更为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案,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种子的成长离不开一些关键性的条件,土壤、阳光、空气缺一不可。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为幼儿一个适宜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幼儿进行积极地沟通和交流,平等对待幼儿,充分满足幼儿的健康成长。“种子文化”的教育主旨在于让教师深入理解“种子”的含义,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站在幼儿的角度上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案,为幼儿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育。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教师在开展日常的幼儿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作用,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2.“种子文化”引领下的实践探索
2.1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教师在开展日常的教育时,应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通过利用好环境创设的方式,为幼儿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物质环境,在创设物质环境时,幼儿园应考虑到多个因素,如:安全性和美观性。在教学区域中,应该注意细节问题,让专用教室呈现出特色,满足幼儿的日常需求,对于过道长廊也应体现出相应的文化气息,同时,还可以在长廊中摆放一些植物,为幼儿园增加活力,为幼儿创设一个隐性的环境。幼儿园也应重视做好对于幼儿教师的管理,制定一个人性化的规章制度,为每一个教职工划分好权限,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给予幼儿一个正面的导向作用,满足幼儿的健康发展。
2.2 安排好课程内容,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在幼儿园教育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幼儿教育质量,教师应注意把握好课程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形成鲜明的课程特色,满足幼儿的生长规律,充分发挥幼儿的个性特征,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关于“种子课程”可以通过三个形态来进行实现。一个是树形主题课程,其包括根基、主干和枝叶,其中根基对于树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在幼儿教育中,也是指主题活动的教育目标,主干是具体的操作方式,枝叶就是指在课程取得价值体现,这是推动幼儿园教育课程的具体措施。第二个是三叶草活动课程,其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幼儿园活动、家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将这个三个活动主题联系起来,三位一体,发挥其具体的功效。第三个是七色花特色课程,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现有资源,开始多个具有趣味性的内容,保证幼儿教育课程的多元化,让幼儿的个人特点得到充分地发掘。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以幼儿的个人学习兴趣作为切入点,设置符合幼儿个体特征的主线内容,关注于幼儿的个性发展,提升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同时,教师也应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逐步健全评价主体的开发机制,解决一些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园本课程建设价值迷失、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
2.3 开展家园互动,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应充分关注于幼儿的实际情况,多和幼儿展开互动交流,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及时聆听幼儿的想法,站在幼儿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实际行为,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找到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案。教师在开展互动工作时,应注意将幼儿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来进行看待,根据幼儿之间的个体特征,选择一个适合的互动方式,保证教育活动的灵活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幼儿的课堂学习需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让幼儿家长也参与进来,借助于家长的资源,充分完善幼儿课程教育内容,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亲子活动、爱心教育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幼儿家长也成为幼儿教师的助手,发挥幼儿教育的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应深入学习“种子教育”的理念,并且采取一个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案,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提升幼儿的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