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问题探究
2020-03-03陈星
陈 星
(四川省西昌市礼州中学 四川 西昌 615000)
1.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基础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无论其年龄、性别、民族、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有什么差异,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基本的科学素质教育。并且应该是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
1.1 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1.2 在课程实施上注重科学探究,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已有证据证明,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由前面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可知,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意义不能给予,只能发现。富有探索性的物理学习实践是发现物理现象背后的意义关键,亦是物理素养形成的过程。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物理学素养必须通过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意义的过程来形成。当然,科学探究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1.3 在课堂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我国以往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过多的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对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和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有关评价指标单一,重在评价共性与一般趋势,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而评价主体仍以教师为主,虽然有一些学生自我评价,但总的来说学生还是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结果则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论,而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因此不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评价方式与方法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一切都要求量化。由于教育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成若干量化指标,不仅无法从本质上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而且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的东西,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被抽象成僵硬的数字,而个性复杂性和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则泯灭于其中。评价手段多采用传统的纸笔方式,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而对学生在其它方面的表现几乎没有评价的手段,缺少体现最新评价思想的技术与方法;评价实施过程显得封闭、静态、缺乏灵活性与动态性。因此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必须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便实现基础物理的课程目标。
2.高中物理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2.1 新教材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新课程物理教材严格筛选物理学中核心的、有生命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对学生的科学思维、人生态度、科学情感和价值观有教育意义的基本内容进入教材。例如,在《物理1》中,关于“运动的描述”这个主题涉及知识点有: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教材继承以外教材的优点,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深入、条理分明的描述,同时注重了概念发展的循序渐进与逻辑性,突出了数学工具的应用。注重概念形成的描述,渗透物理学研究的思想,如两套教材就质点概念的描述用了5-6段话,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出发,阐述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描述运动困难在哪、引入质点的意义、认识构建质点这一物理模型的意义,这充分体现教材力求实现课程教育功能的转变。
2.2 新教材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新教材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例如,两套教材,在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都通过回眸物理学的历史,让学生体会伽利略是怎样应用思辨的方法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的错误理论,领悟伽利略是怎样巧妙运用数学分析、逻辑推理以及实验的方法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
2.3 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体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新教材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尝试对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出具体解释、对自己和他人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评价,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而且真正认识规律发现的复杂性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