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具体措施
2020-03-03施美娇
施美娇
■江苏省灌南县初级中学
时代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中尤为关键的德育也慢慢被教育工作者重视。德育的影响在初中生身上会显得尤为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科目,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能让学生增加语文知识的积累,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品质。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抓住启发点,及时进行德育。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通过查阅大量书籍,结合自己一线的教学经验,慢慢摸索出了一些语文教学具体活动中渗透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故作此文,希望为广大的业内同人提供一些帮助。
一、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德育意义重大
初中是人生中重要的阶段,也是人生中性格养成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学生智力几乎和成人水平相当,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具体表现为:中学生对道德已经有初步的认识,但是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内化。中学生一般以住校为主,中学的各科教师是在生活和学习上与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在中学生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施以正确的道德引导和培养,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形成积极的道德行为规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的制约因素
(一)重视学生成绩,忽视学生德育
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仍不能平等地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方针。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校过分注重学生成绩,单纯以成绩来选拔优等学生,而品德较好的学生多数并未被评选为优秀学生,这就使得家长也过分关注学生成绩,忽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因此,在学校、家长、社会都看重成绩的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很难开展德育工作。
(二)德育流于形式,并无实际教育意义
良好的德育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但是语文课上的很多德育活动并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甚至有些语文教师几乎不开展德育工作。有的语文教师即使开展了德育活动,也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形式上的参与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受益者。比如教师往往在语文课中对德育知识一带而过,认为没有必要给学生精讲,长期下去,学生自身也忽略了养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性。
(三)德育评价的参与者单一,评价体系单一
长期以来,中学生的德育评价方式只是单纯地通过班主任的书面评价以书信的方式告知家长,或者通过试卷的方式进行测评,其实这种方式很难真正考查出中学生的德育水平。另外,评价学生德育水平的基本是在校教师或者班主任,家长和学生并未参与考评,这就造成了考查结果不真实、评价者单一的局面。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措施
(一)仔细推敲文章中的代表语句,重点渗透德育
初中阶段使用的教材是国家教育部及地方教育部共同商讨制定的,其每一篇课文都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结合教材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德育。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体裁的文章,比如小说选段、名著选段、诗歌选段、文言文等,每一种体裁中都会有一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遇到这样的句子时,语文教师应当带领学生仔细推敲,重点研究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字中包含的价值观。
《岳阳楼记》是一篇著名的文言文,来自初中课本。该篇文章带领读者领略了岳阳楼的壮阔以及周边的美丽风光。通读全文,读者能够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而作者范仲淹在最后使用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了升华。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重点对学生讲解此句,带领学生感受作者胸怀天下、为国家江山社稷而担忧的伟大思想。这个时候再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的教育,学生会深有感受。
(二)通过对比价值观,全面渗透德育
初中语文中有很多课文都是可以结合德育来对学生进行讲解的。比如有的文章教会学生如何自律,有的文章教会学生要乐于助人,有的文章教会学生要热爱劳动,有的文章教会学生要富有爱心。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提前熟悉课文的内容,将课文中渗透的价值观以合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课堂上。并且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渗透德育时,选取合适的受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比如初中阶段的一首诗《乡愁》,作者是余光中先生。这首诗采用了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乡愁比作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在文章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词表现了作者离开家乡的时间之久。学生阅读此诗能够深深地感受到文章中表达出的思乡之情。另外,《乡愁》中还蕴含了浓重的民族色彩和作者当时创作的政治背景,教师可以在开展德育时选取这些知识进行讲解,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结合具体的语文课堂场景,适时渗透德育
语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语言是人们表达内心思想的媒介,语言是知晓他人内心的方式。语言也只有在具体情境中使用出来才能表现其作用。语文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文章中的相关知识,教师会经常使用情境教学法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章中,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在情境中教师也应注重渗透德育,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明确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特点,并且使其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
初中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学生的思想很容易改变,也很容易重新塑造。学生会经常以全新的视角来分析和思考生活中的事物及事件,在语文学习中,对文章的熟悉程度不同,产生的情感也会不同。不同的场景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语言也会让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在语文课堂中的某个环节,只要教师觉得是时候进行德育,就要因势利导,借助语言的自然状态让学生达到思想意识的提高。
比如,初中语文课文中有一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文章中有一段是具体描写鲁提辖如何打死郑屠户的段落。教师在这一段落中应当重点讲解,然后通过联系实际,提问当今社会跟文章中有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社会化思维。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在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中,如果有人做了坏事,另一个人见义勇为,将做坏事的人打死了,这个见义勇为的人会不会承担责任呢?”学生之间肯定会展开热烈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告一段落之后,借机渗透法制教育知识,培养学生知法懂法的法制意识,同时也可以教会学生如何用法律的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等。
(四)借助多媒体等教辅工具,营造德育氛围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的出现已经促进了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教育行业也因此受益。现在的课堂上随处可见电脑、投影仪等设备,这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便利。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想渗透德育,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创设适合的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这样有利于提高德育的效率。
比如在文章《安塞腰鼓》中有一段描写安塞腰鼓的句子:“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学生单纯读枯燥的文字,没有办法感受真正的安塞腰鼓带来的冲击力,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人们使用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等的刺激,更加深了对文章语言描写的理解,也能深刻体会到陕北高原特有的民族舞蹈文化。
综上所述,虽然教师提高德育工作效率在实际实行中有一些困难,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本着教书育人的理念,通过不断努力,立足学生基本学情,在课堂上选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开展德育,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最重要的是,在德育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语文教师只有用心创新,不断改善,找出方法,将德育工作重点放在切实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上,才能真正见到成效,也才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