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魏酸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2020-03-03朱德军王潇飞薛中淇扈晓雯夏明芳冶敏王力邹文青
朱德军 王潇飞 薛中淇 扈晓雯 夏明芳 冶敏 王力 邹文青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1]。目前糖尿病已成为除肿瘤、冠心病、脑血管病之外第四大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2]。有研究报道,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从1980年的0.67 % 上升至2013年的 10.4 %,是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3]。糖尿病性白内障(diabetic cataract,DC)已成为糖尿病并发症中仅次于视网膜
病变的第二大眼病,研究发现,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凋亡在D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阿魏酸是从阿魏、川芎、木贼、升麻等多种中药中提取出的有效单体,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在抗肿瘤、抗氧化、解毒、保肝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其性质稳定、毒性低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5]。本研究以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为研究对象,观察阿魏酸对高糖诱导的HLEC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为阿魏酸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HLEC(上海中乔新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抗p53抗体、抗Bcl-2抗体(美国Abcam公司);抗Bax抗体(中国武汉Proteintech公司);内参β-actin抗体(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ell Counting Kit-8(日本Dojindo Laboratories公司);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上海贝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RNA提取试剂盒(美国Invitrogen公司);第一链cDNA合成试剂盒(美国Thermo Fisher公司);Q-PCR试剂盒(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二甲基亚砜(dimothyl sulfoxide,DMSO;北京Solarbio公司)。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和分组细胞培养条件:上皮细胞培养基,包括:500 mL基础培养基、10 mL胎牛血清、5 mL上皮细胞生长因子、5 mL青霉素/链霉素溶液;在37 ℃、含体积分数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每2~3 d传代一次。实验用细胞均处于对数生长期。将阿魏酸、生理盐水、1 g·L-1DMSO配制成 2 g·L-1阿魏酸混悬液,其中1 g·L-1DMSO为助溶剂。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HLEC+DMEM)、DMSO组(HLEC+DMEM+DMSO)、高糖组(HLEC+DMEM+30 mmol·L-1高糖)、高糖+阿魏酸组(HLEC+DMEM+DMSO+30 mmol·L-1高糖+阿魏酸),为寻找最佳的阿魏酸浓度,高糖+阿魏酸组中阿魏酸浓度分别设为200 μmol·L-1、300 μmol·L-1、500 μmol·L-1、700 μmol·L-1进行比较,选择使细胞活性增强最为显著的阿魏酸浓度组进行下一步实验。
1.2.2 CCK-8法检测HLEC增殖情况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HLEC生长状态并放置超净工作台内,经过无菌PBS 冲洗、2.5 g·L-1胰蛋白酶消化、培养基工作液对抗、离心,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100 μL,37 ℃、含体积分数5%CO2的环境孵育过夜;每板分别按照实验分组设置相应浓度工作液,每组设定5个复孔,37 ℃、含体积分数5%CO2的细胞培养箱孵育24 h;每孔加入10 μL CCK-8溶液,37 ℃孵育3 h;450 nm波长下测定各孔的吸光度(A)值。计算各组(1.2.1分组中除DMSO组外)的细胞活性,细胞活性=A处理组/A样品对照组×100%。
1.2.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取出培养完毕的细胞,PBS漂洗2遍,用2.5 g·L-1不含EDTA和酚红的0.5 mL胰蛋白酶进行消化,吹打混匀成单细胞悬液,离心后弃去上清液;将细胞悬液移至5 mL圆底离心管内,1000 r·min-1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预冷PBS 2 mL洗涤1次,轻轻混匀,离心后弃上清,重复两次,用400 μL Annexin V结合液悬浮细胞,避光加入5 μL FITC染色液,4 ℃避光放置 15 min,避光加入10 μL PI染色液再次混匀,置于 4 ℃ 冰箱内避光孵育5 min;使用流式细胞仪488 nm的波长条件下上机检测对照组、高糖组、高糖+阿魏酸组细胞凋亡率。
1.2.4 Q-PCR检测细胞中p53、Bcl-2、Bax mRNA表达收集DMSO组、高糖组、高糖+阿魏酸组和对照组的细胞,采用Trizol一步法从HLEC中提取总RNA,逆转录酶逆转录合成cDNA,取逆转录产物2 μL作为模板,以GAPDH为内参应用Q-PCR仪(伯乐CFX96)进行扩增。p53、Bcl-2和Bax部分片段的引物采用Premier 5.0 软件进行设计。p53上游引物为5’-GAGGTTGGCTCTGACTGTACC-3’,下游引物为5’-TCCGTCCCAGTAGATTACCAC-3’;Bcl-2上游引物为5’-GATTGTGGCCTTCTTTGAGTTC-3,下游引物为5’-ACTGAGCAGAGTCTTCAGAGACA-3’;Bax上游引物为5’- AGCTCTGAGCAGATCATGAAGAC-3’,下游引物为5’-AGTTGAAGTTGCCCTCAGAA-AAC-3’;GAPDH上游引物为5’-CAAGGTCATCCATGACAACTTTG-3’,下游引物为5’-GTCCACCACCCTGTTGCTGTAG-3’。反应条件:95 ℃预变性5 min,95 ℃变性30 s,60 ℃退火30 s,72 ℃延伸60 s共40个循环,最后72 ℃延伸10 min,-20 ℃保存,采用2-ΔΔCt方法表示p53、Bcl-2、Bax mRNA相对表达量,实验重复 3 次后进行统计分析。
1.2.5 Western blot 法检测细胞中p53、Bcl-2、Bax蛋白表达检测DMSO组、高糖组、高糖+阿魏酸组和对照组蛋白表达。细胞培养皿弃去上清液,PBS清洗4遍,刮取细胞;加入蛋白裂解液,振荡离心 30 s,冰上静置5 min,重复4次,12 000 r·min-1离心15 min后取上清液,BCA法测定总蛋白浓度。100 ℃、10 min蛋白变性、电泳、转膜,100 g·L-1脱脂奶粉封闭1.5 h,加一抗4 ℃过夜,第2天复温 1 h,加二抗37 ℃振荡孵育1 h,TBST漂洗3次,加入超敏ECL化学发光剂显影。以β-actin为内参,采用 Image J 图像处理系统计算各样本条带与内参条带的灰度值比值。
1.2.6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中p53、Bcl-2、Bax蛋白表达DMSO组、高糖组、高糖+阿魏酸组和对照组细胞爬片,PBS清洗3次,40 g·L-1多聚甲醛固定10 min,Triton-100孵育20 min,体积分数3%双氧水15 min,血清工作液封闭30 min,一抗孵育4 ℃过夜,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二抗孵育30 min,DAB显色,苏木精复染,封片。阳性反应为棕黄色或黄色颗粒。采用Image-Pro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检测p53、Bcl-2和Bax阳性细胞平均A值,以间接反映p53、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量,重复测量3次,取其均值。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组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CCK-8法检测HLEC活性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高糖组HLEC细胞活性为(44.01±1.63)%,较对照组(92.11±8.00)%明显降低(P<0.05),200 μmol·L-1、300 μmol·L-1、500 μmol·L-1、700 μmol·L-1阿魏酸溶液干预24 h后,细胞活性分别为(53.30±1.94)%、(64.46±1.28)%、(76.27±2.34)%、(66.70±0.84)%,均较高糖组增强(均为P<0.05),其中加入500 μmol·L-1阿魏酸溶液时,细胞活性增强最为显著,后续实验中阿魏酸浓度选择500 μmol·L-1。
2.2 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对照组、高糖组、高糖+阿魏酸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63±0.63)%、(28.42±0.97)%、(17.23±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84.716,P<0.01);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与高糖+阿魏酸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阿魏酸组细胞凋亡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2.3 Q-PCR检测各组细胞p53、Bcl-2、Bax mRNA表达情况GAPDH在不同样本中的扩增曲线和熔解曲线见图2。内参GAPDH基因在各个样本中扩增效果良好。各组 p53、Bcl-2、Bax mRNA扩增曲线和熔解曲线见图3、图4、图5。各组间p53、Bcl-2、Bax 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229.839、569.074、300.261,均为P<0.01)。组内两两比较,高糖组p53 mRNA表达水平高于其他处理组,与其他组Bcl-2、Bax 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糖+阿魏酸组Bcl-2 mRNA表达水平高于其他处理组(均为P<0.05)。见图6。
图1 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
图2 GAPDH 扩增和熔解图 A:扩增曲线;B:熔解曲线
图3 p53 mRNA扩增和熔解图 A:扩增曲线;B:熔解曲线
图4 Bcl-2 mRNA 扩增和熔解图 A:扩增曲线;B:熔解曲线
图5 Bax mRNA 扩增和熔解图 A:扩增曲线;B:熔解曲线
2.4 Western blot 法检测HLEC p53、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各组间p53、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9.197、138.223、6.289;均为P<0.05)。组内两两比较,高糖+阿魏酸组p53、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高糖组(均为P<0.05),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高糖组(P<0.05)。见表1与图7。
图6 Q-PCR检测各组p53、Bcl-2、Bax mRNA表达情况 1:对照组;2:DMSO组;3:高糖组;4:高糖+阿魏酸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高糖组相比,#P<0.05
2.5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HLEC中p53、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高糖组p53、Bax 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7.706、95.330;均为P<0.01),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68,P<0.01)。见图8与表2。
表1 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p53、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高糖组相比,#P<0.05
图7 Western blot 法检测HLEC中p53、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
图8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HLEC中p53、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
表2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各组p53、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高糖组相比,#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6],DC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7-8]。近年来研究发现,DC发病可能与晶状体抗氧化体系紊乱和氧化损伤密切相关[9],LEC是晶状体代谢最活跃的部位,可产生晶状体纤维维持整个晶状体的代谢,在保持晶状体透明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常的LEC内几乎无凋亡细胞,而DC患者LEC内可见大量凋亡细胞,因此LEC凋亡可能是所有非先天性白内障形成的细胞学基础[10]。最新研究发现,阿魏酸可通过抑制机体氧化应激,降低淀粉样蛋白在HLEC中的聚集,从而达到抑制白内障患者晶状体混浊的作用[11]。因此,本研究以HLEC为研究对象,探讨阿魏酸对高糖诱导的HLEC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为阿魏酸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牛欢等[12]研究发现,高糖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内线粒体ROS的增加,进而造成HLEC的氧化损伤,导致细胞凋亡。本研究发现,葡萄糖溶液刺激HLEC 24 h后,细胞活性明显降低,阿魏酸溶液干预后,HLEC细胞活性明显升高,其中500 μmol·L-1阿魏酸溶液干预效果最为明显。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高糖组HLEC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阿魏酸干预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提示高糖可诱导HLEC凋亡,阿魏酸可抑制高糖引起的HLEC氧化损伤,减少LEC凋亡,证明阿魏酸或许可以预防DC的发生。
近年来,p53逐渐在糖尿病和癌症发展中成为研究的热点。有研究报道,正常HLEC中未见 p53 蛋白表达,而糖尿病模型组中可见p53蛋白表达,p53 蛋白可能促进了 LEC 凋亡,导致晶状体混浊[13]。此外,p53 可以转录活化Bax靶基因而抑制 Bcl-2的转录,进而激活 Bax,诱导 Bax 寡聚,也可以将 Bax直接从 Bax-Bcl 的复合物中置换出来,进而促进细胞凋亡[14]。本实验结果显示,高糖组p53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以细胞核内增强为主,并伴随Bax表达增高和Bcl-2表达降低。Feng等[15]研究发现,p53通过控制Bax/Bcl-2蛋白完成对细胞凋亡的调控,Bcl-2可抑制线粒体释放凋亡形成因子细胞色素C,具有抗凋亡作用,而Bax可促进细胞色素C的释放,具有促凋亡作用,p53可以通过下调Bcl-2,上调Bax的表达进而达到促凋亡的作用。本实验中,阿魏酸能够显著降低高糖诱导的p53和Bax表达水平,增加Bcl-2表达,从而降低高糖诱导的细胞凋亡。
Nagai等[11]研究报道,阿魏酸可以通过抑制机体氧化应激,降低淀粉样蛋白在HLEC中的聚集,从而达到抑制白内障患者晶状体混浊的作用。本实验结果显示,高糖促进HLEC 的p53、Bax表达和降低Bcl-2的表达,最终导致HLEC凋亡的增加。然而,此现象可被阿魏酸改善,也提示阿魏酸在降低高糖引起的HLEC凋亡过程中,很有可能是通过调控p53信号来发挥作用的。当然,这并不能排除阿魏酸其他的作用通路,后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
综上,高糖促进HLEC的凋亡,阿魏酸可能通过p53降低Bax表达和促进Bcl-2表达,减少HLEC的凋亡,减轻高糖对HLEC的损伤,从而达到防治DC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