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策略建议

2020-03-03程跃红龙婷婷李文静刘桂英杨攀艳

中国林业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卧龙大熊猫保护区

程跃红 龙婷婷 李文静 刘桂英 杨攀艳

(1.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汶川 623006;2.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四川都江堰 611844)

近年来,自然教育在全国各地、各行业异军突起,特别是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各类保护地更是首当其冲。很多机构、学校、部门已将保护区作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首选之地,不少保护区也将自然教育纳入了日常工作范畴[1-2]。在此背景下,笔者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卧龙保护区)为调查研究对象,运用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卧龙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有关因素进行了整理、归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卧龙保护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自然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63年,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及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森林类型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西长52 km,南北宽62 km,面积为200 000 hm2,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2′~103°24′,北纬30°45′~31°25′。辖区内有高等植物217科、814属、1 989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24种;辖区有脊椎动物82科、450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57种[3];辖区内植被类型多样,森林覆盖率57.6%,植被覆盖率98%,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大熊猫104只,约占四川省野生大熊猫种群的7.5%[4]。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与原保护区管理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的管理模式,这一创新体制较好地协调了辖区动植物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5]。卧龙保护区不仅被命名为“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被誉为“大熊猫的故乡”“天然生物广谱基因库”。

二、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SWOT分析

(一)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人类为媒介,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人们融入大自然,采用系统的手段实现对自然信息的有效采集、整理、编织,形成社会生活有效逻辑思维的教育过程[6]。在卧龙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自然教育)能够让参访者了解该保护区的基本信息,增长关于自然保护区的物种、生态环境、自然保护意义和方法等知识,开阔到访者的知识视野,增强对大自然的更深了解,并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意识,最终形成“亲近自然、学习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7]。同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以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自然教育已经成为卧龙保护区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

(二)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包含优势S(strengths)、劣势W(weaknesses)、机遇O(opportunities)、威胁T(threats)4个部分,它是基于自身的实力,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实力,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和影响可能带来的机会与面临的挑战,进而制定出最佳战略的方法[8]。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

(三)卧龙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SWOT分析

1.优势(S)

(1)生物多样性丰富、知名度高

卧龙保护区位于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西南山地。辖区有脊椎动物82科、450种,其中有大熊猫、金丝猴、雪豹、羚牛、绿尾虹雉、金雕、胡兀鹫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5种,有豺、小熊猫、黑熊、水鹿、秃鹫、兀鹫、红腹锦鸡、藏马鸡、川陕哲罗鱼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42种。辖区内有植物近4 000种,占四川植物总数的40%。其中,有高等植物约217科、814属、1 989种;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4种,同时区域内保存有不少古老孑遗种和特有种,如珙桐、独叶草、水青树、伯乐树、巴朗杜鹃、卧龙杜鹃等。

卧龙保护区是我国成立最早、面积最大、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大熊猫保护区,而且还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单位;卧龙保护区已经成为全球大熊猫科学研究的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2)自然教育活动多样、认可度高

近年来,卧龙保护区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年实习计划”,每年从粤港两地大学生中选拔学生(30~40名),前往卧龙的邓生保护站、自然与地震博物馆、大熊猫研究中心、宣传部、旅游局等部门开展为期4周的顶岗实习。目前,该项活动已顺利实施3年(届),逐渐成为卧龙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对外展示、交流的窗口,也成为增强川粤港青年交流和学习的纽带,该项目成功入选《中国科协2018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科普活动案例汇编》;“邓生自然课堂”是邓生保护站利用站内宣教中心、设备设施,依托保护站周边自然环境,结合巡护、监测、科研等日常工作,根据不同工作人员优势、特长打造的主要针对青少年(亲子)的综合性自然教育课程,已累计开展各类活动240余场(期)、受众近3 000人。同时,有关研学机构、社会组织等也开始在卧龙保护区内投资打造自然教育基地、开发相应课程,并培养本土人才。

近年来,卧龙保护区先后被授予“青少年森林自然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四川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辖区自然教育的认可度和知名度。

(3)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

卧龙保护区是四川乃至全国最接近中心大城市的保护区之一,管理局驻地距成都约130 km,G350高速公路横跨保护区,交通十分便捷。同时,它处于川西生态旅游环线的必经之地,东与“九环线”相连,四周被都江堰、青城山、四姑娘山、夹金山、汶川特别旅游区、米亚罗、天台山、蜂桶寨、西岭雪山等著名旅游点包围,见图1。特别是,它毗邻西部中心城市成都,这样的区位优势使其更加贴近自然教育消费大市场,同时也能更好地利用大城市的交通通信枢纽与集疏功能,拓展自然教育潜在受众市场空间。

图1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区位

(4)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接待能力提升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的援建下,卧龙保护区内交通、通信、地震与自然博物馆、保护站(点)、办公楼、生态步道、医院、学校、电站、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综合服务区、居民安置点等基础设施得以重建或改造提升。同时,随着周边及辖区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卧龙保护区内各种酒店、餐饮、民宿等设施得以换挡升级,初步具备了规模接待能力。此外,卧龙保护区近年来大力打造的“数字卧龙”、标准化建设、网格化管理、双旗舰物种保护等项目也极大地带动了基础设施、设备的完善和接待能力的提升。

2.劣势(W)

(1)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卧龙保护区没有专门负责自然教育的机构(部门),也没有配备专职(兼职)工作人员,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处于自发、被动状态。同时,在该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有别于传统的科普宣传、室内讲解、展板展陈等,它需要从业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自然环保意识以及丰富的从业经验,而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仍极其短缺[9]。

(2)活动研发滞后,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卧龙保护区辖区内自然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采取“保护区+研学机构”的合作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体系简单、形式单调等问题。研学机构面临项目单一、市场不稳定等困扰[10]。目前,针对不同需求、结合自身特点而开发的具有自主产权、特色的自然教育活动(课程)仍然不足,而且活动过程中的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延伸性仍然不够,没有形成卧龙保护区自然教育的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

(3)功能布局不尽合理

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配套必要的、针对性的硬件设施、设备,比如宣传教育中心、标识牌、展板、印刷物、沙盘模型、声像设施、解说系统、LOGO及网站,等等。虽然卧龙保护区辖区的交通、通讯、房屋、步道等基础设施及车辆、电脑、野外终端等设备有了极大改善,但现有的设备、设施,特别是在功能布局、针对性上仍然不适应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进行优化、提升和改造。

(4)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

当前,辖区的卧龙、耿达两镇仍有5 000余名群众在卧龙保护区内长期生产生活,由于经济落后、观念陈旧、保护意识不强等诸多原因,导致该保护区域内放牧、采集、开垦等活动仍然较为普遍。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交通改善、接待能力的提升,到访卧龙保护区的游客数量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

3.机遇(O)

(1)自然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据2018年度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第三次调研报告显示,2000—2018年,自然教育机构注册数量呈现以下特点:①自2000年起,自然教育机构注册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②2015年更是实现跳跃式发展,与2014年机构注册数量相比,增长幅度达106%;③尽管2018年自然教育机构注册数量较2015-2017年间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同时,该调研报告还表明,不论是机构注册数量、盈利能力还是从业者的人数、学历、满意度等,都呈快速上升趋势,说明我国的自然教育事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2)相关政策的有力助推

教育部等11部门于2016年11月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国MAB(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于2018年12月发出《关于开展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NRN)“人与生物圈自然教育基地”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于2019年4月发出《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等,都从政策上推动了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卧龙保护区也结合自身实际,印发了《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户外活动管理规定(暂行)》《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于成立自然教育领导小组的通知》等文件,这些将推动自然教育在卧龙保护区更快、更规范、更有序的开展。

(3)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教育是国家公园及保护地游憩利用的特色核心内容,国家公园作为最高品质的自然教育资源应为全民所共享。2019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已在卧龙保护区全面启动,可以预见,这一新的保护地类型必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亲近自然的一扇大门和展示生态文明的一扇窗户。

(4)山地轨道交通的建设以及“三九大”旅游新理念的提出

2019年2月27日,四川省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扶贫项目,该项目投资近200亿元,规划新建车站12个。其中,耿达、卧龙、映雪、邓生沟、巴郎山5个站点位于卧龙保护区内,这不仅能极大优化进出保护区的交通线路,实现“快进”和“慢游”的有机结合,而且能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2019年4月15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四川文化和旅游新版宣传口号“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三”指三星堆,“九”指九寨沟,“大”指大熊猫。“三九大”旅游新理念高度浓缩了四川省的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而其中的“大”则恰恰是卧龙保护区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4.威胁(T)

(1)同行竞争日趋激烈

首先,卧龙保护区周边有四姑娘山、虹口-龙溪、鞍子河、蜂桶寨、黑水河等同类型保护地,它们结合自身优势也在大力开展各种自然教育活动;其次,不少自然教育机构已将都江堰-青城山、西岭雪山、夹金山等周边旅游景区(点)作为自然教育活动的场所;再者,四川省已有除卧龙以外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川菜博物馆、成都植物园等41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这些地方(机构)都是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潜在的竞争对手。

(2)行业制度体系尚不成熟

自然教育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各项制度尚未成熟,与自然教育相配套的监管体系也不健全,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11]。同时,自然教育行业存在进入门槛低、机构复杂、各自为政等问题,而符合大众需求的自然教育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并未建立[12]。

(3)地质灾害频发

卧龙保护区位于高山峡谷地带,地质构造复杂、灾害频发易发。该保护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具有灾害分布范围广、种类多、密度大、危害严重等特点。比如,近年卧龙保护区先后遭遇了“7.10”“8.20”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灾害,这些都给自然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了较大威胁和负面影响。

(四)卧龙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SWOT矩阵分析

为了对卧龙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情况有更为直观的认识,笔者梳理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现以SWOT分析进行表述,以找出相应的方法和策略,见图1。

图1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SWOT矩阵分析结果

三、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策略建议

(一)完善机构设置,做好规划布局

利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有利机遇,增设自然教育专门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并将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13]。在卧龙保护区的总体、旅游、社会发展等规划中增加落实自然教育的相关内容[14],同时加强对管理人员自然教育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起草、颁布一批接地气、可操作、见实效的规章制度,以形成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确保自然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15]。

(二)加大开展自然教育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优秀的团队

人才是卧龙保护区顺利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开展以“内培外引”“走出去,请进来”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内培”——从保护区现有的中小学校、保护站(点)、乡镇、宣传部、旅游局等部门挑选一些有专业基础、主动好学、踏实认真的职工,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技能培训;“外引”——公开招录一批具有环境教育、旅游解说、生态学等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走出去”——把职工送到自然教育活动开展较早、较好的地区或单位进修学习;“请进来”——邀请国内外自然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及能手到卧龙保护区开展交流、培训工作。

特色鲜明的自然教育活动是卧龙保护区可持续的关键,因此笔者建议组建一支由自然教育专家、带队教师、分管领导、研学机构负责人、自愿者、巡护员、医生等组成的自然教育活动研发团队,同时结合卧龙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气候、地貌、区位、历史、文化等独特资源,从自然教育的内容、设施、方式、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共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特色的活动,以提高自然教育的效果及影响力[16-17]。

(三)优化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自然教育活动开展的需要,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已有的中小学校、保护站点、地震与自然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局部功能的改造、优化。比如,增设自然教育径(步道)、丰富标本展室陈列、播放专题宣传片、完善标识标牌、制作自然教育手册等,使它们成为能更好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场所[18-20];同时针对观鸟、拓展、徒步、宿营、野外生存等新兴自然活动体验的诉求,有关部门应及时论证、立项、储备、新建(购)一批自然教育基地(设备),以丰富、充实活动内容,满足自然教育活动的需要。

(四)加强分工合作,形成自然教育合力

卧龙保护区内各职能部门(人员)应该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辖区内自然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21]。

综上所述,卧龙保护区如能充分利用辖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知名度高等优势,主动抢抓自然教育发展的强劲势头,充分借助部门支持力度以及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创新、山地轨道交通落地等有利机遇,不断加大自然教育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建设、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等工作,卧龙保护区的自然教育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猜你喜欢

卧龙大熊猫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我们都爱大熊猫
浅议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寻找大熊猫
大熊猫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大熊猫也消暑
卧龙潭传奇
沈阳康平卧龙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现状分析及保护利用
午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