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小儿心脏介入术后按压穿刺点的效果
2020-03-03胡碧珠
胡碧珠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儿科,福建漳州 363000
儿童心脏病发病率高,延缓儿童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死亡。儿童心脏病的临床诊断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以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1]。介入手术常用于儿童心脏病的治疗。心脏介入诊疗是一种创伤小、无痛、诊断可靠、疗效显著的新技术。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心脏介入诊疗范围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实施有效的护理是患者有效配合手术的基础。由于儿童对疼痛的耐受性和治疗依从性较低,术后手动按压穿刺点可减少穿刺点出血的可能性,减少局部血肿[2]。虽然小儿心脏介入手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有一定效果,但为了患儿的依从性和耐受性,术后有必要按压人工穿刺点,以减少或避免穿刺点出血、局部血肿等并发症。但儿童心脏介入术后穿刺点按压多由儿童家属完成,对股动脉搏动的强度和位置知之甚少,术后按压效果不佳。因此,降低小儿心脏介入手术中穿刺点出血、血液循环障碍和皮下血肿的发生率非常重要。儿童术后有效穿刺按压护理干预是降低穿刺点出血、血液循环障碍和皮下血肿发生率的关键。该研究将该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的90例小儿心脏介入手术患儿,随机分组,每组45例,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告知按压的手法进行穿刺点护理,按压穿刺点规范护理组进行了按压穿刺点规范护理,分析护理干预对小儿心脏介入术后按压穿刺点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小儿心脏介入手术患儿随机分组,按压穿刺点规范护理组年龄8个月~14岁,平均年龄(7.24±1.56)岁。男26例,女19例;其中30例动脉导管未闭做封堵术,1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家长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28.12±1.21)岁;初中有14例,高中有22例,高中以上有9例。
常规护理组年龄8个月~15岁,平均年龄(7.68±1.51)岁。男27例,女18例。其中,29例动脉导管未闭做封堵术,16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家长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28.56±1.78)岁;初中有14例,高中有23例,高中以上有8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相同的护理。术前向家属讲解手术特点,清洁腹股沟区域皮肤;术前1 d与家属沟通,讲解术前注意事项,术前引导患儿禁食、饮酒;麻醉下患儿完全清醒后方可进食;术前引导患儿在床上大小便。
围手术期指导患儿合理饮食,照顾好患儿日常生活。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告知按压的手法进行穿刺点护理,按压穿刺点规范护理组进行了按压穿刺点规范护理。①责任护士向患儿及其家属解释按压穿刺点的正确方法:按压股动脉和股静脉点,了解不同年龄儿童的平均股动脉和股静脉压力。对于股动脉在6 h测量压力,对于股静脉测量3 h。②使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股动脉和股静脉的位置、脉动强度、股动脉平均和股静脉压力。③现场模拟练习:对家属演示如何触摸股动脉和股静脉的位置和脉动,并引导家属纠正并有效按压。④责任护士检查家庭成员按压患儿的方法[2-3]。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家长对穿刺点按压方法的了解评分、穿刺点正确按压力度控制的认知、满意度、护理前后小儿VAS评分(0~10分,分值越低则症状越轻);穿刺点出血、血液循环障碍及皮下血肿的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满意情况
按压穿刺点规范护理组的满意情况97.78%高于常规护理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4,P<0.05)。见表1。
表1 两组满意情况对比[n(%)]
2.2 小儿VAS评分
护理前两组小儿VAS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按压穿刺点规范护理组小儿VAS评分(1.21±0.21)分低于常规护理组(3.21±0.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3,P<0.05)。见表2。
表2 护理前后两组小儿VAS评分分析[(±s),分]
表2 护理前后两组小儿VAS评分分析[(±s),分]
按压穿刺点规范护理组(n=45)常规护理组(n=45)组别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6.45±1.21 1.21±0.21 6.45±1.25 3.21±0.14时间 小儿VAS评分
2.3 家长对穿刺点按压方法的了解评分、穿刺点正确按压力度控制的认知
按压穿刺点规范护理组家长对穿刺点按压方法的了解评分、穿刺点正确按压力度控制的认知(96.45±3.21)分、(96.57±3.56)分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2.21±3.11)分、(82.21±3.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16、7.180,P<0.05)。见表3。
表3 两组家长对穿刺点按压方法的了解评分、穿刺点正确按压力度控制的认知分析[(±s),分]
表3 两组家长对穿刺点按压方法的了解评分、穿刺点正确按压力度控制的认知分析[(±s),分]
常规护理组(n=45)按压穿刺点规范护理组(n=45)t值P值组别82.21±3.11 96.45±3.21 7.716<0.001 82.21±3.01 96.57±3.56 7.180<0.001家长对穿刺点按压方法的了解评分穿刺点正确按压力度控制的认知
2.4 穿刺点出血、血液循环障碍以及皮下血肿的发生率
按压穿刺点规范护理组穿刺点出血、血液循环障碍以及皮下血肿的发生率4.44%低于常规护理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5,P<0.05)。见表4。
表4 两组穿刺点出血、血液循环障碍以及皮下血肿的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主要由胎儿心脏和大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被称为“儿童杀手”。目前,儿童先心病主要表现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大动脉转位和法洛四联症5个方面。随着医疗技术及诊疗设备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推动了先心病患儿治疗手段和水平的提高,对护理干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步从常规护理向综合护理干预转变,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先心病患儿的手术安全,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先心病患儿的住院时间。
在小儿先心病的治疗中,心脏介入手术是其有效方法[4-5]。先心病在儿科疾病中更为常见。该病的传统临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医学模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介入手术由于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小儿心脏介入主要是通过皮肤穿刺血管,然后沿着血管插入一个特殊的导管进入患儿的体内,然后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6-7]。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儿心脏介入治疗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其创伤小、痛苦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逐渐被广大患儿及其家属所接受。但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如果术后没有对穿刺点进行有效的压迫,手术侧可能会出现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肢体血液循环障碍等情况,对患儿的康复造成重大影响。同时,由于穿刺点压得太紧,手术肢体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出现下肢缺血性坏死等症状。按压穿刺点的护理干预主要是为了解释正确的穿刺点按压方法对手术前的孩子和家庭,强调正确按压的重要性,并告知孩子及其家人正确的股动脉和股动脉位置、脉动强度和平均应力等,并指导其继续现场模拟学习,以确保术后恢复的效果[8-10]。
该研究中显示,按压穿刺点规范护理组的满意情况97.78%高于常规护理组(80.00%)(P<0.05),潘萍[11]的研究显示,护理干预对小儿心脏介入术后按压穿刺点的效果确切,满意度95%高于对照组的75%,和该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小儿心脏介入手术患儿护理中,规范进行按压穿刺点可更好地提高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