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综合疼痛护理对患者不同时期SAS、VAS、QOL评分的影响
2020-03-03邵小萍
邵小萍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骨伤科,江苏南通 226001
临床上,疼痛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生理以及心理反应,是机体对组织受损后进行修复的一种正常活动[1-2]。在骨科科室当中,疼痛已经发展成为对患者术后康复效果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临床被认作是在呼吸和脉搏、血压以及体温之后的第5个生命体征。缓解患者疼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成为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的工作重点。常规护理主要通过环境干预、使用镇痛药物等途径,缓解骨科患者的痛苦体验。这种护理方法的减痛显效速度较慢,且镇痛效果有限。综合疼痛护理主张通过多样化的疼痛干预措施,全面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有研究指出[3],综合疼痛护理可有效改善骨折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为其术后康复奠定基础。该研究就该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2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骨科综合疼痛护理对患者不同时期SAS、VAS、QOL评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122例骨科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研究所选患者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知情同意。其中男62例,女60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为(37.96±3.14)岁。以数字法随机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31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37.88±4.17)岁。对照组男32例,女29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37.98±3.2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护理模式,确保病房的环境较为安静,患者取较合适的体位进行卧床休养。将患者肿胀的肢体抬高,并且维持外展中立位置,可促进血液的循环,发挥消肿止痛的功能,医护人员的临床操作要规范,尽可能地降低刺激患者产生疼痛。帮助患者勤换洗床单,在帮助其翻身按摩时,患者感到舒适时最为合适。对于疼痛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使用适量的止痛药物,例如吗啡以及杜冷丁等。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使用热疗以及冷疗等物理方式,缓解疼痛。
观察组患者使用综合疼痛护理模式进行干预:①对患者建立疼痛档案。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措施,对患者疼痛的具体情况进行记录(疼痛位置、疼痛程度、间隔时长以及临床症状等)。②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发放该院自己制作的关于疼痛的宣传册,向患者讲述疼痛出现的原因以及自我进行缓解的方式,能够使用视觉以及听力分散法等,比如看电视或者是观看娱乐节目,分散注意力。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要仔细了解患者对疼痛的感受,观测患者在疼痛时的具体表现,有助于医护人员熟悉疼痛和相关药品的用量之间的关系,熟悉患者疼痛的规律,有利于对患者实施早期护理,缓解疼痛,能够有效提升护理效果。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耐心讲解相关药物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目的。③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患者在疼痛被有效控制之后,依据患者的术后情况,医护人员可以对患者的早期肢体功能恢复锻炼进行有效指导。
1.3 观察指标
由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对于疼痛程度的评估,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采用QOL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实施调查统计。使用问卷调查评价患者的满意度:分值≥90分记作满意;70~89分记作较满意;<70分记作不满意。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方式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的各项生活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各项生活质量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方式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方式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躯体相关生活质量分心理相关生活质量分总计指标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时间71.30±10.46 83.28±11.37 64.32±9.58 85.16±10.21 50.44±7.27 71.23±12.47 58.82±10.35 77.92±11.43 51.43±9.20 73.99±9.40 53.84±9.29 70.57±10.61 58.34±8.54 80.65±11.23 57.27±8.42 69.17±13.06 67.26±9.33 81.24±10.68 64.15±9.32 78.54±13.11 121.94±20.62 155.77±23.18观察组(n=61)71.34±11.21 77.54±10.92 64.29±10.23 78.35±11.58 50.51±8.34 61.80±10.18 58.93±9.92 70.15±9.88 51.39±8.42 67.24±10.15 53.91±9.36 64.38±10.74 58.28±9.41 71.33±10.91 57.40±8.73 63.72±12.51 67.32±9.29 70.43±11.20 64.18±10.47 71.85±11.46 121.80±21.43 140.41±20.50对照组(n=61)0.020 2.844 0.017 3.445 0.049 4.575 0.060 4.017 0.025 3.811 0.041 3.202 0.037 4.649 0.084 2.354 0.036 5.456 0.017 3.001 0.037 3.877 0.984 0.005 0.987 0.001 0.961<0.001 0.952<0.001 0.980<0.001 0.967 0.002 0.971<0.001 0.933 0.020 0.972<0.001 0.987 0.003 0.971<0.001 t值 P值
2.2 两组患者不同方式护理前后的SAS评分和VAS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的SAS和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SAS和VR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评分及VAS评分比较[(images/BZ_8_285_3227_305_3271.png±s),分]观察组(n=61)对照组(n=61)(2)vs(1)(4)vs(3)(4)vs(2)组别护理前(1)护理后(2)护理前(3)护理后(4)时间41.79±8.33 14.77±2.58 41.83±7.94 25.51±3.16 24.200<0.001 14.915<0.001 20.562<0.001 6.64±2.09 2.49±1.13 6.81±2.44 3.37±1.31 13.642<0.001 9.701<0.001 3.973<0.001 SAS评分 VAS评分t值P值t值P值t值P值
3 讨论
疼痛作为机体进行自我修复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骨科患者多伴不同程度的术后疼痛问题[4]。骨科患者由于在手术之后麻醉的作用逐渐消失,常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觉,并且敷料包扎的太紧也可能会导致患肢出现肿胀以及疼痛。由于疼痛产生的刺激能够通过脊髓介质以及交感神经的反射进而导致患者的肌肉以及血管出现收缩,致使手术的切口发生缺血以及水肿的现象,进而使得切口的愈合时间延长,在患者疼痛程度较大时,会使得机体的免疫蛋白含量迅速减少,免疫能力处在低下的状态,进而致使患者发生较多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康复过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5]。除此之外,疼痛还可能使得患者的睡眠出现障碍,情绪较为低落等现象,使患者始终处于心理较为焦虑以及紧张的状态,进而使得患者的心理处于应激状态。对于骨科患者而言,负性情绪带来的心理应激影响可经心理-生理这一途径,干扰其术后康复状况[6]。所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对于促进患者的有效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骨科患者的护理管理中,综合疼痛护理方法的优势在于:①减痛效果显著。实施护理后,观察组VAS得分(2.49±1.13)分,低于对照组(P<0.05)。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的可能是:常规的临床护理仅仅是简单并且被动的遵循医生的嘱咐进行相关操作,然而却忽略了护理人员对疼痛进行相关控制的作用,在骨科的无痛病房相关的疼痛管理体系中,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有效评估为基础,做好相关的心理护理是重点,完善相关的管理是关键,护理人员发展成为对患者的疼痛状态进行评估的主要人员,也是止痛相关措施的重要落实人员,其他有关人员的辅助者,患者以及家属的教育以及指导者等。使用恰当的护理措施是进行干预,能够防止患者的疼痛出现并且缓解疼痛。②缓解负性情绪。骨科患者入院后,一方面,对术后活动功能康复效果的担忧容易诱发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形成;另一方面,手术带来的术后疼痛问题也会加剧其情绪波动,引发心理障碍[7]。引入综合疼痛护理后,这一护理方案对骨科患者疼痛的缓解作用可有效减轻其心理压力。该研究证实:护理后,观察组SAS(14.77±2.58)分,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论与吴群[8]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该研究中护理2周后,接受综合护理的干预组SAS(42.74±6.11)分,低于接受常规护理的一般组(P<0.05)。
综上所述,骨科综合疼痛护理对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调节患者的心理状况,改善不良情绪,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