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早产儿PICC置管部位医用敷料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0-03-03周燕梅

中外医疗 2020年34期
关键词:红斑静脉炎早产儿

周燕梅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福建厦门 361003

早产儿一般自身免疫力低下、吸吮及消化能力较弱,但此时需摄入足够营养以满足机体需求,临床上常以静脉输入方式给予早产儿所需营养,但营养液浓度高、渗透压大、刺激性强,如通过外周静脉频繁穿刺输入可对其血管造成破坏,同时也有感染可能性,故选择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方式为早产儿输入静脉营养液[1]。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经由外周静脉(主要是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相关研究显示[2-3],临床采用PICC置管在早产儿救治中疗效明显,可明显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PICC置管后的管理、维护及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可能影响PICC置管效果,从而影响早产儿救治。该研究主要探讨了2018年1月—2019年6月该院收治202例早产儿PICC置管部位医用敷料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行PICC置管的20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该次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生命体征稳定;②置管部位皮肤正常;③临床资料完整,家属知情并自愿参与该项研究。排除标准:①心、肝、肾功能代谢障碍者;②置管部位皮肤有过敏、感染者;③家属拒绝参加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将早产儿分为两组,观察组早产儿男66例,女37例;胎龄25~33周,平均胎龄(28.06±1.18)周;体重520~1 645 g,平均体重(912.71±109.85)g;贵要静脉72例,股静脉1例,大隐静脉6例,腋静脉10例,肘正中静脉4例,头静脉7例,颞浅静脉3例。对照组早产儿男64例,女35例;胎龄24+6~32周,平均胎龄(28.12±1.09)周;体重560~1 495 g,平均体重(917.39±110.61)g;贵要静脉73例,股静脉1例,大隐静脉7例,腋静脉12例,头静脉5例,腘静脉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PICC置管后一般于穿刺后第1个24 h进行敷料更换,之后更换时间为7 d/次,该研究中所用敷料均选择3M透明敷料。对照组采取常规方式更换敷料,即常规消毒后自下而上一次性将敷料去除,一手将局部皮肤轻压,然后将近侧敷贴一角掀起并向近心端朝敷贴对侧撕除,后用碘伏对穿刺点周围进行消毒并待干后用敷料将导管固定。观察组采取0角度撕除方式更换敷贴,首先常规消毒后以安尔碘将敷贴蘸湿待其完全湿润,一手将局部皮肤轻压,然后将近侧敷贴一角掀起并向近心端朝敷贴对侧以与皮肤几近平行的角度撕除,后消毒导管周围待干利用透明敷料将其固定。

表1 两组皮肤损伤情况比较[n(%)]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两组皮肤损伤情况。①皮肤损伤。机械性皮肤损伤:撕除敷贴后表现为局部皮肤出血、破溃及发红;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皮肤长期处于敷贴、粘胶下的潮湿密闭环境而表现为皮肤起皱、发白及发灰;皮炎:在PICC导管和敷贴接触皮肤位置可见红斑并伴有瘙痒感觉,对症处理后呈暂时性色素沉着;毛囊炎:毛囊周围可见明显红肿或未化脓性脓疱、丘疹。②静脉炎。Ⅰ级:输液部位表现为红斑,伴或不伴疼痛;Ⅱ级:输液部位表现为红斑及疼痛和(或)水肿;Ⅲ级:输液部位表现为红斑伴疼痛并形成条状痕或条纹,可触及的静脉索;Ⅳ级:输液部位表现为红斑伴疼痛并静脉条索状或条纹状改变,可触及的静脉索长度超过2.54 cm并伴脓液[4-5]。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当N≥40,1≤T<5时采用)及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皮肤损伤情况比较

观察组机械性皮肤损伤率0.97%、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率0.97%、皮炎发生率1.94%、毛囊炎发生率0.97%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皮肤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PICC置管后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9.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炎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临床医疗环境的改变,PICC置管在早产儿中应用逐渐广泛,其临床疗效明显可见。PICC置管补充营养方式避免了传统外周静脉穿刺因高渗营养液所造成的渗漏以及皮肤局部坏死[6],且传统补液方式留置时间短、重复穿刺率高从而增加血管损害率,最终不能选择合适血管进行穿刺而影响治疗。新生儿皮肤较为脆弱,其表皮与真皮结合不紧密分离可能性大,皮肤更容易损伤。而早产儿各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皮肤水肿发生率高可增加皮肤张力,因而在使用敷料过程中皮肤损伤率更高[7]。

表2 两组PICC置管后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n(%)]

医用敷料相关性皮肤损伤是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多见于撕除敷料后30 min或30 min以上表现为红斑、水疱、糜烂、撕裂等皮肤损伤,主要是由于外在或内在牵拉力不当导致皮肤组织分离而受伤[8-9]。当撕除敷料时可能肉眼未见明显皮肤损伤,但由于撕除方式不当导致表皮细胞层发生脱离,且反复粘贴和撕除敷料会削弱皮肤屏障功能致使局部皮肤损伤或感染[10]。常见皮肤损伤机械性皮肤损伤又分为表皮剥脱、皮肤撕裂伤、张力性损伤;皮炎又分为接触性皮炎和过敏性皮炎。该研究显示,观察组机械性皮肤损伤率0.97%、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率0.97%、皮炎发生率1.94%、毛囊炎发生率0.97%、静脉炎发生率9.71%均低于对照组各种皮肤损伤发生率12.12%、8.08%、10.10%、9.09%、20.20%(P<0.05),观察组相关性皮肤损伤总发生率4.85%与白姗等[11]研究中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3.9%~4.9%相似,提示采取安尔碘消毒后0角度撕除更换敷料对皮肤损伤较小,可更好保护患儿皮肤完整性。在余卓文等[12]研究中指出对患儿进行敷贴更换时采取15°角撕除敷贴后立即发生撕脱伤,而在后续护理过程中采取了0角度撕除敷贴保护皮肤。采取0角度撕除法时撕除角度与皮肤几近平行,可减少患儿疼痛,保护皮肤。该研究中两组静脉炎分级相近(P>0.05),且静脉炎程度集中于Ⅰ、Ⅱ级,提示两种更换敷料方式患儿均会发生轻微静脉炎,通过对症治疗后逐渐恢复。为了减少皮肤损害,在临床工作中可做好相关措施:①每日更换敷料前对患儿皮肤进行评估,尤其是有高风险皮肤损伤者;②根据患儿PICC置管部位及环境条件、敷料预期用途、敷料类型等选择合适的医用敷料;③避免频繁、快速撕除敷料,撕除敷料时采取安尔碘消毒后0角度撕除方式,更利于患儿皮肤保护。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PICC置管者采取安尔碘消毒后0角度撕除更换敷料方式有利于减少皮肤损害及静脉炎的发生,其临床应用价值明显。

猜你喜欢

红斑静脉炎早产儿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木星的小红斑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Queyrat增殖性红斑1例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
加味桂苓汤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6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