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量透析、血液灌流、血液滤过对尿毒症患者微炎症及营养状态的影响
2020-03-03苏爽
苏爽
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肾内科,江苏南京 211800
尿毒症属于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对患者的生活、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均造成危害。目前临床治疗尿毒症疾病多采取血液透析的方法,尽管可以将患者体内多数毒素清除,然而长时间血液透析治疗后可能对患者肾功能、营养状态产生影响,且会引起微炎症,那么,如何选择高效、安全的透析方法成为了医疗界需深入研究的内容[1]。高通量透析是近年来较长运用的透析方式之一,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清除患者体内毒素的同时调节血液微循环,效果更佳[2]。该文以2017年3月—2020年3月该院收治113例尿毒症患者为例,分析高通量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血液滤过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113例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共计患者56例,包括男30例,女26例;年龄最小为40岁,最大为84岁,平均年龄(63.2±1.4)岁;原发病因包括:21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为糖尿病肾病,18例为高血压肾病,5例为其他疾病。观察组共计患者57例,包括男32例,女25例;年龄最小为41岁,最大为85岁,平均年龄(63.3±1.6)岁;原发病因包括:20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3例为糖尿病肾病,19例为高血压肾病,5例为其他疾病。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患尿毒症,符合相应诊断要求[3];②均自愿参与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为: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患者;②排斥参与研究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HDF联合HP治疗,治疗设备选择REXE ED-18UC空心纤维透析器,设定透析面积参数为1.8 m2,透析用水为反渗水,透析液流量参数为500 mL/min,血流量参数为250~300 mL/min(HDF联合HP)血液透析滤过串联灌流器,操作前预冲、肝素化灌流器,灌流时间为2 h,完成后拆除灌流器,进行血液滤过,时间为2 h。
观察组采取HFHD治疗,治疗设备选用B-16H聚醚砜膜,面积参数为1.6 m2,透析用水为反渗水,设定透析液流量参数为500 mL/min,血流量参数为250~300 mL/min,治疗4 h/次,治疗3次/周。
两组均持续透析治疗1年,治疗期间排除感染、应激、创伤等急性事件以及恶性肿瘤、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微炎症、肾功能及营养状态。微炎症涉及指标包括:CRP(C反应蛋白)、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6(白介素6)。肾功能指标包括: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SCr(血肌酐)、UA(尿酸)、β2-MG(β2微球蛋白)、P(磷)。营养状态涉及指标包括:TP(血浆总蛋白)、Alb(白蛋白)、营养不良-炎症评估(MIS)方法及改良主观综合性评估(MQSGA)法对入选患者进行评分。
1.4 统计方法
整理研究结果后录入SPSS 18.0统计学软件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微炎症变化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微炎症相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相应炎症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微炎症变化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微炎症变化对比(±s)
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组别19.23±3.24 19.24±3.21 0.680>0.05 9.42±2.05 14.01±2.03 10.690<0.05 9.42±1.33 9.43±1.31 0.490>0.05 4.11±0.46 6.19±0.47 8.020<0.05 354.45±11.97 354.48±11.93 1.030>0.05 192.14±10.04 289.48±10.06 28.750<0.05 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TNF-α(μg/L)治疗前 治疗后IL-6(ng/L)治疗前 治疗后
2.2 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
患者治疗前肾功能各项指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相应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对比(±s)
组别观察组(n=57)对照组(n=56)t值P值4.15±0.23 4.14±0.25 0.230>0.05 3.29±0.17 3.74±0.18 8.450<0.05 1.68±0.22 1.67±0.21 0.330>0.05 0.83±0.05 1.59±0.04 9.230<0.05 875.45±13.23 876.11±13.02 0.960>0.05 362.56±11.03 415.34±11.05 26.410<0.05 354.34±24.14 355.42±24.17 0.570>0.05 179.45±11.03 299.44±11.05 28.060<0.05 37.04±3.55 37.05±3.56 0.470>0.05 12.12±1.57 19.14±1.56 8.490<0.05 2.44±0.23 2.45±0.22 0.470>0.05 1.36±0.15 1.89±0.13 7.570<0.05 TC(mmol/L)治疗前 治疗后T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SCr(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UA(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β2-MG(mg/L)治疗前 治疗后P(mmol/L)治疗前 治疗后
2.3 治疗前后营养状态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营养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尿毒症是泌尿系统各类病症发展的“终末病”,该病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即为肾脏严重代谢障碍,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无法通过肾脏正常外排,进而产生多种全身性病变[4-5]。目前国际医学界还没有提出完全治愈的方法,只能通过肾代替治疗的方式帮助人体排出有害物质,从而降低机体的各类炎性病症程度,提高患者体内的营养状态。其中血液透析滤过是将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技术相结合,借助弥散和对流两种方式清除血液中的溶质,使得尿毒症患者体内血液净化效果得以进一步提升。且血液滤过技术更接近与肾脏的生物机制,可以发挥比传统血液透析更好的疗效。但血液透析滤过对于大分子毒素的清除效果有限,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往往需要和血液灌流联合使用,提升针对大分子的净化效果[6]。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态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态对比(±s)
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组别18.13±0.85 18.15±0.86 0.440>0.05 9.22±0.35 13.01±0.36 10.130<0.05 8.15±1.02 8.16±1.01 0.310>0.05 3.62±0.42 5.96±0.41 8.220<0.05 27.14±1.85 27.15±1.83 0.660>0.05 39.02±1.74 32.02±1.75 14.890<0.05 57.32±3.05 57.33±3.02 0.910>0.05 68.02±3.35 62.05±3.34 11.980<0.05 MQSGA(分)治疗前 治疗后MIS(分)治疗前 治疗后ALB(g/L)治疗前 治疗后TP(g/L)治疗前 治疗后
根据现代临床研究显示[7],尿毒症患者在长期发病阶段体内难以避免地会产生各类炎性病变,其属于多因素共同诱发的病变类型。尿毒症患者发病后血液中毒素快速累积,加之肾脏功能严重障碍,使得炎性因子无法得到及时的清理,使机体长期处于炎性病变状态。而炎性病变发生后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会通过消化体内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方式修补损伤,也就进一步引起了患者体内营养物质持续缺乏。常规的血液透析治疗虽然可以代替肾脏清除患者体内小分子毒素,但对于中型和大型分子没有明显的净化效果。血液滤过技术则是基于对流方式清除血液中溶质,对部分中型分子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但仍需联合血液灌流的方式清除大型神经毒素分子。而高通量血液透析则可以直接实现对中、大型有害分子的吸附,提高了该类物质的清除效率,且高通量透膜与人体生物组织的相容性良好,在治疗时不会引起过度的炎性反应。临床实际应用时高通量透析治疗的效率更高,且可在清除毒性物质的同时降低血液中的炎性因子,控制炎性病症程度,提高患者的营养状态。
该次研究结果所示,观察组患者CRP(9.42±2.05)mg/L、TNF-α(4.11±0.46)μ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与刘娜等[8]研究结果观察组CRP(9.46±5.33)mg/L、TNF-α(4.13±0.91)μg/L均低于对照组(13.97±6.72)mg/L、(6.24±0.99)μg/L(P<0.05)的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尿毒症患者经高通量透析、血液灌流、血液滤过三者联合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