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光唇鱼斜管虫病的诊治

2020-03-03李风波潘建伟

科学养鱼 2020年1期
关键词:池底体表病原

李风波 潘建伟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龙泉市富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龙泉 323700)

一、基本情况

流水养殖水泥池18个,每个池平均80米2,总面积1440米2。水深控制在0.3~0.5米,每池放养温州光唇鱼约1600尾,规格40~60克/尾,为繁殖用亲本。养殖水源引自上游山溪流水。5月上旬尚未发现鱼体异常,到5月中旬,发现其中两个池发病,少数鱼浮在水面,摄食减少,每天各有10多尾死鱼,发病鱼池水温21~23℃。由于这段时间是当地小瓜虫病流行季节,养殖户最初怀疑是小瓜虫感染,但采用防治小瓜虫病的方法却无效,随后也没有找到小瓜虫病原。因此,需要进一步确定病原,以便精准施治。

二、鱼病诊断

现场观察发现,病鱼浮于水面或独游池边,反应迟钝,可徒手抓住;吃食不积极或不吃食;鱼体表完好,但分泌大量黏液,体色偏暗。打开病鱼鳃盖,发现部分个体鳃丝发白、挂脏,有糜烂症状。解剖发现,病鱼肝脏颜色变浅,肠道里没有食物,其余器官未见异常。

取鳃丝和体表黏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先用低倍镜发现有寄生虫,再用高倍镜观察到大量活动的椭圆形虫体,结合发病特征、解剖观察以及镜检结果,可诊断为斜管虫病。

斜管虫寄生于鱼体表和鳃,引起黏液分泌增加和鳃丝病变,导致鱼呼吸困难,体色发暗,食欲降低,游动乏力,最终死亡。

三、治疗方案

确诊为斜管虫病后,立即采用综合防治方案。

首先进行水环境调控,因为斜管虫病发生与水环境有很大关系。通过排查水源、清理池底、疏通管道,确保流水通畅、水体溶氧充足、池底干净不积污,为鱼创造良好的水环境条件。然后减少日投喂量,利用“鱼健优”进行治疗,连喂5天。按每10千克饲料拌“鱼健优”100克。治疗第2天仅发现5尾死鱼,死鱼数量明显减少;治疗第3天停止死鱼,病情得到控制。然而第3天出现暴雨引发山洪,山洪不幸冲击引水水源,造成养殖池水浑浊,所幸未有死鱼。第4~5天,水质变清,继续拌料投喂,未见死鱼,鱼活动和吃食也恢复正常,病情得到完全控制。

四、预防措施

1.稳定水源,改善水质。苗种放养前1周左右用生石灰75~100千克/亩彻底清塘消毒;定期清理池底,减少粪便、残饵累积;使用生石灰或底改产品对池塘进行改底消毒,确保水体pH、溶氧、氨氮和亚硝酸氮等指标符合养殖规范,为养殖鱼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2.科学养殖,精心管理。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优化养殖模式;坚持科学投喂,保持营养平衡;经常监测水质,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应急预案;加强日常管理,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防治。

3.预防为主,合理用药。大部分养殖户抱着侥幸心理,无病不预防,病急乱用药,用药不合理导致用药事故时有发生,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带来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针对斜管虫病,科学合理使用中草药、微生物制剂等进行提前预防,做到少发病、不发病。

五、讨论与总结

1.斜管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是一种单细胞的寄生虫,主要寄生于鱼体表和鳃上,危害鱼苗、鱼种,流行于春秋和初冬季节。繁殖温度为8~18℃,最适温度为15℃左右,因此斜管虫病也被认为是低温季节流行病。当水质变差、饵料不足、体质衰弱、高密度养殖时,在夏季或冬季冰层下也会发生斜管虫病,引起鱼大量死亡。本例中水温在20℃以上也发生了温州光唇鱼斜管虫病,提示今后要加强水质管理,提高鱼体抵抗能力,优化养殖模式。

2.在温州光唇鱼病因调查过程中,结合病征和镜检结果等可确诊病原。据调查,温州光唇鱼养殖斜管虫病未见公开报道过,本文是首次报道温州光唇鱼斜管虫病的诊治。虽然2018年7月也曾遇到类似病症,但当时经验不足未能确诊病原,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在温州光唇鱼等溪鱼病害诊治过程中,要勤观察,尽早确诊病原,精准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3.在温州光唇鱼养殖过程中,建议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斜管虫病是鱼苗、鱼种的大敌,其病原体在适宜条件下2~3天即可大量繁殖出现,短时间内可引起严重的死亡。一旦发病,如不及时控制,死亡率超过80%。本例中由于防控及时,死亡率不到10%。斜管虫离开鱼体后,在水体中可自由生活1~2天,能直接感染其他鱼或转移到其他水体中去。因此,建议无病预防、有病早治,综合防治时间延长,把病害损失降到最低。

猜你喜欢

池底体表病原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红尾皇冠鱼头洞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
超长水池温度应力分析及探讨
高温天气水产养殖池塘如何防“底热”
厌食儿童体表胃电图检测与分析
游白沙坡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