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一例高效实用稻田养鱼技术
2020-03-03王玥
因稻田养鱼具有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稳粮增收、提高农田综合效益等特点,在黔南州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重视。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及设立试验点的方式,选取了一例高效实用的模式,主要做法如下。
一、试验条件与方法
1.基础设施
(1)田块选择。试验实施点位于福泉市马场坪街道,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壤底层保水性能好、不受旱涝影响。实施田块面积约9亩。
(2)田间工程改造。采用田间坑+边沟模式,坑沟总面积控制在10%以内:加高、加固田埂,做到不渗漏,内侧用竹片等材料衬砌加固,防止鱼在田埂旁觅食造成倒塌;在进水口附近设置鱼坑,面积占稻田面积的3%~4%,坑深1.5米。根据田块形状,开挖“口”字形的鱼沟,鱼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6%~7%。在进出水口、溢洪口处设置拦鱼栅,可用毛竹等编织而成,网目大小因鱼规格而异。拦鱼栅按“∧”或“⌒”形状架设,进水口处凸面朝外、出水口处凸面向里,避免杂物堵塞进出水口。见图1、图2。
图1 田间工程平面示意
图2 鱼沟剖面示意
2.鱼类养殖
(1)鱼坑清理。苗种放养前先清理鱼坑,将淤泥清理返回大田,加固鱼坑埂壁,用50千克/亩的生石灰对鱼坑进行消毒处理。
(2)苗种放养。6月2日,每亩放养规格为50克/尾的鲤鱼种300尾。放养前用3%左右的食盐水或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对鱼种进行浸浴消毒。
3.水稻栽种
(1)水稻栽插。5月20日,选用生育期较长、较耐深水、抗倒伏、抗病能力较强的“丰优香占”,每亩栽1.8万穴。
(2)施肥。施肥原则是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每亩施尿素7.5千克、复合肥15千克;水稻返青肥每亩施尿素5千克。
4.日常管理
(1)经常巡田:检查田埂、水位、拦鱼栅和防逃网等。观察鱼类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投饲管理。生产期间主要投喂米糠、麦麸、豆饼、青草等粗饲料,少量投喂渔用配合饲料。粗饲料按鱼总重量的5%~10%投喂,青料按草食性鱼总重量的10%~40%投喂,渔用配合饲料按鱼总重量的2%~5%投喂。投喂地点选在鱼坑或鱼沟内,每天投喂两次,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与“看鱼、看天、看水”的原则。
(3)水位调节。根据不同的季节、天气、稻鱼不同的生长期、生长时间等控制田间水量,既要保持适宜水温,也要防止鱼缺氧。高温季节,增加进出水量;连续雨天防止水位过满。
(4)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生物调控、防治结合的原则。整个养殖过程中未发现鱼类病害。
5.收获
9月10日起,水稻经过休药期后,稻谷即将成熟,开始放水捕鱼。采取捕大留小的措施,不够上市规格的鱼种转入鱼坑继续养殖。稻谷用收割机收割,秸秆粉碎还田,自然腐化分解。晚稻收割后,稻田适当进行冬冻日照自然杀菌消毒,2月中旬加水培水,进入第二年生产。
二、养殖效益分析
1.成本投入
生产投入包括苗种4320元、饲料3960元、人工6000元、租金4500元、其他1125元,合计19905元。
2.产出与效益(表1)
表1 产出与效益情况
三、小结
1.稻田养鱼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试验表明,稻田养鱼综合利用稻田空间,明显增加了效益。此试验田亩产值、亩利润分别达到了6600元、4388元,比传统稻田养殖翻了一番,比周边单种水稻分别提高了65.1%、119.4%。
稻田养鱼促进生态环境优化。一是水稻的病虫害明显下降,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二是起到生物保肥、增肥和提高肥效的作用;三是鲤鱼等鱼类还可改善土壤结构。
2.稻田养鱼技术还需提高
目前我州稻田养鱼较高的亩产量约为35千克,相对稻田养鱼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传统的稻田养鱼沿袭粗放粗养的模式,基础设施缺乏,使得产量一直处在低产、低效的状态;滞后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式制约了稻渔产业的发展。我州的稻田产业持续发展必须从提高认识、增加投入、改善设施、改进技术及争创品牌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