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积极探索林农增收新路径
2020-03-03龙岩市林业局
文/龙岩市林业局
2017 年以来,龙岩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林改和武平捷文村群众来信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推进林业发展模式、林地经营方式创新和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有效破解了生态保护与林农增收、林地分散与规模经营、林业投入大与贷款难等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探索生态保护促农增收机制。一是厚植生态优势。通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森林抚育、森林景观林带、水土流失区林分修复、马尾松林改造优化、城乡绿化美化等六大工程,有效解决林分质量差、森林生态功能不稳定的问题,2017 年以来共完成造林53.8 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9.39%,连续41 年居全省首位。大力推进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二是健全保护机制。全面实行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在长汀、武平县率先推行以党政主要领导为总林长的县、乡、村三级“林长制”。推广使用森林巡护系统,1593 名护林员配备巡护终端,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实现网格化和信息化。建立闽粤赣边“三省五县”生态保护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启动检察机关生态公益诉讼区域协作机制等。三是培育发展新业态。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创新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林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林下种植紫灵芝等林菌,种植金花茶、兰花等林花,种植铁皮石斛等林药以及林蜂的林下经济产业,打造了武平云寨、新罗培斜等一批“森林人家”等。2019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447.6 亿元、增长9.4%,以林农为主体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59 元,重点林区乡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林业收入占比超过一半。
二、构建规模利用集约经营体系。一是加快林权流转。在长期稳定集体林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林地所有权、稳定林地承包权、扩大林地经营权流转,搭建林权服务平台、成立林权服务中心,对林权流转交易、抵押登记、担保收储等实行一体化管理、一站式服务,建立林权权籍调查、外业勘验、登记发证协作机制和林权登记、抵押、担保、查询等信息共享机制。2017 年以来,全市完成林权流转面积41.6 万亩、累计达到298.9 万亩。二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林农走森林资源流转、规模化联合经营路子,依法推进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转包、出租、转让、抵押及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林场、家庭林场等多元市场经营主体,形成了“林业经营大户+ 基地”、“林业专业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林业经营逐渐由半专业、分散、粗放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目前,全市共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029家,经营面积达273 万亩。三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林地变股权、林农当股东、收益有分红”的股份合作运行机制,推广集体林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鼓励林业经营主体以股份式、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模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林农财产收益和劳务收入。市级财政每年下拨300 万元,对活化集体林权带动强、林农增收致富作用明显、发展集体林业效益突出的经营主体给予资金扶持。
三、搭建多元参与社会服务平台。一是搭建林业科技服务平台。依托龙岩全省首个国家级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搭建集科技创新、要素集聚、产业示范、效益惠农为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现与国内7 所科研院校开展了13 项林业技术研究。全面建设“智慧林业”和林业大数据平台,提升科技人才保障能力。通过推进“林农点单,专家送餐”等科技下乡服务活动,加强林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二是搭建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推出用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惠林卡”,市财政给予1%的叠加贴息补助(三年内),贷款额度大、利率优惠、手续简便的特点充分满足林农信贷需求,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目前全市共发放“惠林卡”2.54 万张、授信22 亿元、用信14.8 亿元。进一步健全政林银保协同机制,创新开发符合林业经营特点的“短期+ 长期”金融产品、“抵押+ 信用”担保方式、“抵押+保险”业务等模式。三是搭建现代管理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推行网上办理,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依托林权管理服务机构,加快推进互联互通的林权流转市场监管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林权管理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及时性,着力打通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基层林权管理服务中心、乡镇林业工作站等林业公共服务机构能力建设,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林权服务和管理网络,大力推行一站式、全程代理服务模式。
林娜娜供图